·职场·
研究生步入职场前要补的一堂课
1. 不要认死理
一天中午,校园的商品街上有个店主和一个博士生在吵架。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个博士生拿着体重秤要换纽扣电池,店主找出合适的电池,博士生拆开包装,把电池装在体重秤上,然后才问:“ 多少钱?”当得知需要5元时,博士生说:“ 淘宝网上5个这样的电池也不需要5元!”店主说:“ 我们这里不是淘宝网,再说你都已经拆封了。”博士生说:“ 你违反了消费者保护法,我有权不买!”店主说:“你走,我不卖给你了!”他们一直从店门口吵到了马路当中。见有很多人围观,博士生说:“ 我给你10元钱好了,但道理我是要说清楚的!”这个例子就是典型的“认死理”。
“认死理”的人,遇事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喜欢争出个谁对谁错。可是,无谓的争论不但激化了矛盾,而且把自己的心情也破坏了。更为严重的是,步入职场后“认死理”,会给同事、领导和客户留下不好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YK(笔名)编著的《职场软实力,人生硬道理》写道:“ 刚出学校的人多半都是辩论狂,最喜欢摆事实讲道理力证自己是对的。可惜生意场和大学堂不一样,不是你做对题目拿100分就是胜者。你可以证明你比客户更聪明、更有本事、更有品味……然后呢?你的目的是拿到生意,做完工作,赚到利润,观点上的对或错有时候并不重要。”
2. 做事情多考虑后果,不要随性
有个女研究生由于实验条件限制,需要到别的课题组借用仪器。那些仪器由别的课题组的“大师兄”负责管理。一天中午,这个女生在路上遇到“大师兄”,他们约好晚上和女生课题组的同学们一起到学校体育馆打网球。晚上“大师兄”赶到网球场,却发现一个人也没有,回来生气地说:“ 不守信用,以后不给你们课题组用仪器了!”也许那个“大师兄”本来就不大欢迎别的课题组用他们的仪器,但至少这个女生的疏忽让人找到了话柄,并给整个课题组带来了损失。
就这件事情而言,如果这个女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为什么没有向那个“大师兄”说“不”呢?既然答应了打网球,为什么没有通知课题组的其他同学呢?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不能去网球场,为什么没有打电话通知“大师兄”呢?这些不但是沟通的问题,而且是做事随便导致的。想想吧,以后到了工作单位,如果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导致单位遭受损失,那会产生什么后果!
3. 不要找借口,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有个大四学生经常不来上课,她找到我,说她虽然学环境专业,但是想出国读金融方面的研究生,因此只能牺牲上课时间来准备出国,希望我在评分时能考虑到她同时兼顾两头的难处。她还说,已经拿到一所国外大学的offer,如果这学期的绩点不能维持在3.0,对方就会把offer撤回,所以希望给分高一点。我的回答是:有句话说,you make a deci-sion, you pay for it!就是说,你作了一个决定,你就得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喻向东编著的《大学生毕业后要补的7堂职场课》举了一个例子:丽丽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杂志社。有一次她到了截稿时间却交不出稿子,理由是“昨天晚上我父母来了,我没有时间,写不了文章。”主编很严厉地说:“ 对不起,我只要你的工作结果,你家里的事该你自己去安排,不应该影响到编辑部的整体流程。生活是你自己的事,应该和你的工作分开。如果不能搞清楚,或者说不能处理好两份职责,你就不能很理性地作出选择。”
4.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并摸清别人的“出牌”方式。不会换位思考的人习惯于用自己的模式去说话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当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
《职场软实力,人生硬道理》提到,有个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公司面试,人力资源经理照例问他:“ 你前一个工作干得好好的,为什么会想到我们公司来?”他回答:“ 哦,因为听说你们公司在国贸办公,我女朋友的公司也在这栋写字楼。”显然,公司招收员工,是希望员工能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不是满足员工的私人需求。无独有偶,辛西娅·夏皮罗在《公司绝不会告诉你的50大秘密》中提到有个职员逢人就说:“ 我正在遭遇一场糟糕的离婚风波,此刻被它搞得筋疲力尽。”他没有意识到他的言行可能给人的印象。他的上司听到这话就想,这个职员已经被个人问题搞得焦头烂额,我本来正准备让他承担一个重大项目,现在看来就不麻烦他了。
5. 不抱怨
我读博士、做博士后期间,经常牢骚满腹。回国任教后,我读到《读者》杂志(2010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成熟,从不抱怨开始》,从而转变了态度。文章说,作者在一个饭局上结识了一个人,那个人老抱怨公司、上司和周围同事,却不愿意另谋高就。作者写道:“ 诚然,他的工作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哪一份工作堪称十全十美呢?要想拿高薪,就得承担超负荷的劳动量;要想出人头地,就得迎接周围挑剔的目光;就算你安分守己不惹是非,也会受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指责……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一个人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部分,至于个人无能为力的部分,那就坦然接受吧。如果说一个人抱怨之后,他的不满与郁闷能够随风而去,心境能够变得开朗明亮起来,那他的抱怨还算是有价值的。可问题在于,抱怨恰如一股阴冷潮湿的黑雾,足以遮蔽他的双眼,迷惑他的心智、阻碍他的成长,最终让他在怨天尤人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埋头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才是正道。
文/马臻
作者简介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栏目主持人 马臻,电子信箱:zhenma@fudan.edu.cn。
(责任编辑 李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