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原创的科学是未知的,人们永远不
知道未来将会发现什么。我的生活也一
样,充满了探索与好奇,能做的就是乐观
愉悦地对待每一天。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晓东
新华社[2014-06-03]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我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动力、兴趣做科研。做科
研不是准时上下班,而是为了自己和国
家的今后发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
《光明日报》[2014-06-04]
回顾近代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工
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强有力的发动
机。在21世纪的前10年里,工程科技飞
速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
日益突出,带给人类社会空前的巨大利
益。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是中国
工程院的“天命”,也是每个院士肩负的
神圣使命。
——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程院
院士周济
科学网[2014-06-02]
中国正处在一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
刻,科学家理应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
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其实,我回国的动机再简单不过:报效生
我养我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国人深入骨
髓里的使命感与归属感。我希望能在自
己年富力强的时候回来为祖国健康工作
至少3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
《光明日报》[2014-06-02]
牛顿力学将一切归结为机械运动,
既然一切都已注定,那人活着还有什么
意义呢?而量子理论以鬼魅般的阵列运
行、以实物的形式到达和离开,这太神奇
了!从此发现一切变得自然而有意义。
量子力学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科学,令人
着迷,又催人奋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潘建伟
《科技日报》[2014-06-02]
我认为发现希格斯粒子不是粒子物
理的终结,而是新物理的开端。无论如
何,发现希格斯粒子本身标志着粒子物
理领域的巨大进展。但是,目前的实验
无法告诉我们背后的新物理是什么,真
实的世界或许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
——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
弗朗索瓦·恩格勒
《科技日报》[2014-06-09]
我国有数以亿计的移动终端设备,
却缺少自主可控的国产移动操作系统,
这留下了信息安全隐患。希望国内企业
可以抓住契机,加强研发,预计未来3年
到5年,移动操作系统将实现国产化替
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倪光南
新华网[2014-06-02]
在创新领域同样急需提供基础条件
的保障,否则,无论如何高喊创新,其结
果仍停留在一种纸上谈兵的语言游戏阶
段。再推进一步,我们提出一个推论:劣
势累积效应必将推高创新成本,从而扼
杀创新行为的发生。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
教授李侠
《中国科学报》[2014-06-04]
国家对于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支持,
往往在他们的科研道路上具有里程碑式
的意义。这会让科研人员的心气更高、
干劲更足。未来,我希望“杰青”基金能
支持更多的年轻人,同时能更早地支持
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轻人。就像已经推
出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一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主任
赵明辉
《中国科学报》[2014-06-06]
高校作为国家科研的重要阵地,在
抵制学术不端、固守科研道德方面责任
尤为重大。重点高校的研究生一定要有
科研诚信和文化自觉,要有底线意识和
底线思维,更要引领全国各类高校共同
践行。生命不可能在谎言中开出绚烂的
鲜花,科研诚信行胜于知,希望大家从我
做起,从现在做起。
——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光明日报》[2014-06-08]
记得我刚回清华不久,我的同事刘
国松教授曾经跟我说过做科学家的3个
境界,他的评论对我影响颇深。第1重是
职业,第2重是兴趣,第3重是永生。也
许学术论文只有极少数人能够理解,但
重大科学发现给社会、人类带来的改变
却是不可磨灭的。
——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颜宁
《光明日报》[2014-06-06]
人到这个世界上来,应该有所作
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意义。这是
我的人生观。怎样才能有所作为呢?人
无完人,应该用其所长,避其所短。找到
国家需要和自己所长的结合点。然后在
这条道路上努力,对国家有所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原副院长李东英
《科技日报》[2014-06-09]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这辈子没有虚度,一生都属于核潜
艇、属于祖国,我无怨无悔!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
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黄旭华
《人民日报》[2014-06-04]
在操作系统上,中国缺乏自主可控
的操作系统,而且移动互联网上病毒非
常多,有些不仅是业余黑客,还是有意的
政府行为。中国的移动互联网面临严峻
的安全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邬贺铨
中国新闻网[2014-06-07]
(编辑石萌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