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科技导报》会员俱乐部首次座谈会——我的建言

2014年5月8日,是《科技导报》会 员俱乐部成立的日子,同时也开展了一 次关于《科技导报》未来发展为主题的座 谈会。作为首批会员,在深感荣幸的同 时,也体会到应尽责任的意义。史永超 副主编主持此次座谈会,礼贤下士,首批 各位会员踊跃发言,提出不少真知灼见, 作为参会的唯一一名学生,我也提出了 自己的想法,有和刘文科老师提出的办 A/B刊和董秀玥老师的如何从技术层面 提高《科技导报》影响因子的意见相交合 的地方,仍感意犹未尽,在这里较为详尽 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算是对《科技导报》 关爱的一种积极回应。

由于《科技导报》的定位是努力办成 中国的ScienceNature,个人以为,学 术实力标准就需要不断提高。而目前衡 量一个学术期刊质量,国际上通用的考 察标准即是否被3大检索收录以及影响 因子的高低。目前,《科技导报》尚未被3 大检索收录,影响因子也不高。我觉得 一个首要的原因是使用中文作为刊载语 言,而目前世界上通用的交流语言是英 语,绝大部分优秀科技期刊都在使用英 文,这样方便在世界范围的科学共同体 交流。而使用中文,难以被3大检索收 录,这就涉及到国内科研一个客观存在、 不容回避的问题,即国内科研工作者的 优秀论文不愿意在类似《科技导报》这样 的期刊发表,因为他们都面对着中国目 前的职称考核标准或者研究生毕业要 求,即必须有SCI等检索的论文,这种硬 性的规章制度一时难以改变,而国内的 科研工作者只能正视这种规章制度并遵 守。这样实际上就形成了一个不通畅的 循环,一方面,由于使用中文难以被SCI 检索,从而很难吸引国内的优秀科技论 文;而吸引不了优秀的科技论文,又会弱 化期刊的质量并继续难以被SCI等检索。

如何破解?我觉得将《科技导报》办 为2辑,其中一辑是以英文作为刊载语 言,专门采用硬科技论文,这样增大在各 大数据库中被国际上的科学共同体引用 的机率,从而会提高影响因子,假以时 日,也会被SCI等检索收录,最终形成良 性循环,使《科技导报》最终能够实现办 刊宗旨——做中国的 ScienceNature。同时,另一辑可专门收录软科学类 论文。一方面,20世纪90年代,《科技导 报》也采纳很多软科学类论文,发展尚 可,因此,一辑回归该刊传统,首先就有 办刊上的传承;其次,也是为了打造如同 《中国社会科学》这种社科类的顶级期 刊。我们看到,ScienceNature 也有 不少软科学类的论文收录;其三,从中国 科研生态的实际角度来看,社科类和软 科学类的研究人员,考核标准一般是国 内的 CSSCI 检索收录,当然,有 SCI 或 SSCI等检索更好。即这类研究普遍采用 中文,并且能够获得共同体内部认可,因 此,采用中文编辑这部分期刊,加之《科 技导报》一贯的高端平台和中国科协会 刊的“官方”身份,也能吸引到国内软科 学研究类的精品论文,对论文质量应该 不存在担忧。更进一步,也可以邀请中 国科协所属的相关研究者,尤其是硬科 学研究者,写软科学类的研究论文或小 品文。

因而,将《科技导报》改为2辑,一辑 用英文发表硬科学论文;一辑用中文发 表软科学论文,不仅契合了软和硬科学 的实际差别,也从提高影响因子和吸引 优秀论文上保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当 然,软科学和硬科学的边界也没有那么 明显,如同ScienceNature一样,一些 软科学类的论文也可以放到英文硬科学 辑中发表。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及建 议,祝愿《科技导报》在未来发展得更好!

——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博士生 王一鸣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