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城镇化建设不能破坏原有山区风 貌,而是应“依山水而行”。对广大山区 而言,城镇规划应以治山、治水为基础。 顺应而非破坏山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山水城市、山水城镇,这就是我心中风景 园林的“中国梦”。

——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孟兆祯
《中国科学报》[2014-04-28]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海洋生物产生多种类型的生物活性 极强的化学物质,可以成为开发创新药 物的重要源泉。在海洋生物里发现更多 有用的、新的化学物质,这是我如今最大 的心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 防化研究院研究员陈冀胜
《中国科学报》[2014-04-25]

从经济规律来看,全球经济发展主 要靠经济总量排名前600名的城市支 撑。如果GDP增速能保持当下水准,20 年后,中国至少会有100个城市跻身世界 600强。对年轻人来说,只要选择在这 100个城市,就能与中国这列高速行驶的 经济列车同步,大可不必非得挤在“北上 广深”。都去当公务员,都想去北上广 深,是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陈玉宇
《中国青年报》[2014-04-28]

未来40年,中国人口究竟会往哪里 去?3个因素将起决定性作用,即城市化 规律、国家政策和社会选择。城市化规 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选择是有理性的, 不确定因素是国家政策。如果国家政策 符合客观规律和中国国情,那么,它就会 促进城市化,反之则相背。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 主任何传启
《中国科学报》[2014-04-28]

大数据时代,利用信息技术使地质结 构和地质过程可视化的“玻璃地球”计划有 望带来地质研究、矿产勘察和工程勘察的 巨大变革。使地球表层一定深度“像玻璃 一样透明”一直是地质学家们的梦想。 —

—中国地质大学地矿信息系统研究所 教授吴冲龙
《中国科学报》[2014-04-24]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战略资源,其 运用将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对大数据 开展深入研究,不仅将引发学科建设、科 学研究等方面的深刻变革,还将推动人 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

——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
《光明日报》[2014-04-28]

经过65年的积累,我们从一个简单 的生产技术研究课题组,成为了向国际 这一领域科学前沿靠拢的实验室。我们 希望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指引 下,有更多的实验室围绕国家需求和科 学前沿开展科学研究,为国家做出更大 的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吴孔明
《中国科学报》[2014-04-22]

大学里最重要的不是老师,而是你 的同龄人,跟你住在一起的人、跟你交流 的人充满了多样性,要多向你身边的人 学习,善于寻找各种答案,而不是唯一的 答案。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得者、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 系主任詹姆斯·罗斯曼
新华网[2014-04-24]

学生就业与学校的办学定位有很大 关系,就业一定要将学生当前利益和长 远发展相结合。这表现在办学理念上, 就涉及到学校要培养通才还是专才。通 识教育能够让学生今后的适应能力强, 专才培养则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职业角 色。华中科技大学培养的是复合型人 才,要在通才和专才的培养上找到平衡 点。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
《光明日报》[2014-04-25]

就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而言,创业是 一个非常好的方向,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 工作。我认为,不一定非得找现成的工作, 因为国内外无论是科研水平或者其他环 境不一定完全一样,这其实正好是“海归” 们可以重新开始事业、重新创造新模式,甚 至为自己创造工作的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星微电子 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
人民网[2014-04-28]

作为导师,自己要先蹲下身子,扶起 学生,一步步把他们放到自己的肩上,之 后你再站起来,把学生推上山峰。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李杰 《中国科学报》[2014-04-25]

从开始对科研的一无所知,然后逐 步深入,到最后做出成果。这就像走在 森林里探宝,最后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 那真是种享受。这种乐趣,是对自己最 大的回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光学学会 理事姚建铨
《中国科学报》[2014-04-25]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不可否认,这几年西部高校已经开 始享受到了国家层面上资源配置的“红 利”,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中西 部高校在这方面的差距依然很大。从各 个方面来看,西部高等教育,尤其是西部 地方高等教育还应该得到国家更切实的 优先支持与发展。

——西北大学副校长高岭
《中国科学报》[2014-04-24]

(编辑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