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物理学的东去又东来 ——评《中日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1850—1922》

不管人们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情感如 何,至少在1900年代前后,即使受到过 最深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教育的人,也难 以避免日本对其工作、生活的影响。 探讨文化层面(特别是名词术语)上 中日交流或日本对中国之影响的学术论 著有很多,近代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科学, 特别是其中的基础学科——物理学方 面,中国和日本都共同学习西方;但正如 日本名词大量渗入中国一样,中日之间 也有过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那么当中 的情况具体如何呢?“物理”一词本身以 及物理学所包含的一些范畴概念,如何 从专门术语经过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传 播,而转变为我们今天的常识?这些问 题都可以在咏梅所著《中日近代物理学 交流史研究:1850—1922》(以下简称《交 流史》)这部专著中找到答案。

近代物理学交流史研究也是历史研 究的一种。中国科技史界的老前辈王冰 先生,是对中日物理学交流与比较进行研 究的第一人,他从物理学知识传播的角 度,对中日物理书籍的交流和物理教育等 方面进行了探讨。作者在此基础上,通过 对相关资料的发掘和整理,提出了近代中 日物理学交流的历史分期,即洋务运动时 期前后(1850—1894)、戊戌维新前后 (1895—1900)、新政时期(1901—1911) 和民国早期(1912—1922)。

上述分期显示出了中日近代物理学 学术交流随政治世运转移的内在逻辑:鸦 片战争后传教士和洋务派翻译的西书向 日本传播,甲午战争后维新士人倡议效法 日本变法,庚子战败后清朝新政全面“以 日为师”,其间大量派遣的留日学生又于 民国成立后陆续回国效力,而随着1922 年受美国教育思想影响的“壬午学制”的 颁布及之后中日关系的渐趋紧张,中日物 理学交流热潮减退以至中断。《 交流史》中 最核心的4章内容,也是按这4个时期分 别安排;其余4章,除了绪论章和结论章 外,还有对1850年代以前对近代中日物 理学交流的背景的叙述(第2章),以及对 其特点与影响的总结提炼(第7章)。这也 是学术著作安排章节的惯例。

在洋务运动前后的一个时期内,中 国对物理学学科的吸收并不像1900年 代前后那样一边倒地从日本输入。或许 正因如此,倒是日本学者对这一时期的 日本科学输入史研究开展得比较早。八 耳俊文教授1995年在日本《化学史研 究》杂志上发表了清末西人汉译科学书 籍及其和刻本的书目及其收藏情况。这 些汉译科学书籍当时在中国刊刻发行 时,通常只在小圈子的知识阶层中流传, 但一旦传播到日本,日人或翻刻或增订 或加上注解,被称为“和刻本”,对日本的 维新运动影响巨大。

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利用八耳的书 目和其他资料,以在华伦敦会传教士兼 医生合信(1816—1873,1839年初次来 华)所译《博物新编》为例,考察了这部书 的版本和日本对自然科学词汇的吸收。 除此以外,罕见有国内学者利用此书目 进行研究。而作者不但利用了八耳的书 目,还以理雅各(1815—1897)《智环启 蒙》(“智环”即“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一词的字面直接翻译)、丁韪良(1827— 1916)《格物入门》和《博物新编》3书为通 俗读物、专业读物和中间读物的代表,比 较了各自的汉译本与和刻本,更加全面 而具体地展示了洋务运动时期前后汉译 物理学书籍乃至汉文科学类书籍对日本 的普及程度和社会影响。

甲午一役,大清国表面强大的北洋 舰队遭小国日本的海军所击溃,以康有 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士人开始把 学习的目光投向东方。也正在此时,最 早的一本日本物理学书籍——饭盛挺造 (1851—1916)撰写的《物理学》——被翻 译到中国(1900)。对这部标志性译著的 研究工作,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时就已 经展开,她在《交流史》中则把《物理学》 置于戊戌维新的背景下加以探讨。《物理 学》的中译者为藤田丰八(1869—1929), 润词重编者为苏州人王季烈(1873— 1952)。藤田曾于1898年在上海与罗振 玉一起创办东文学社,其学生有近代著 名学者王国维。受其老师影响,王国维 于1900年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

王季烈有一外甥女,就是著名的原子物 理学家何泽慧。清人以至民国初年的学 术,讲求师友承传、家学渊源,《物理学》 一书在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至于《物 理学》一书本身在汉译和日文原著之间 的微妙差异及其原因,《交流史》中均有 细致的比较和详细的分析。

咏梅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年4月第1版,定价:38:00。

清末新政时期,中译的日本科学书 籍可谓铺天盖地。作者勤于搜罗,共收 集到当时出版中译日本物理学书籍共58 种,除了考察它们的基本情况外,还进行 了统计分析和案例分析,得出令人信服 的结论。另外,作者又统计了新政期间 留日物理学生中姓名可考者107人,以及 当中49人回国后在民初政府中工作的情 况,并对其中重要人物作了分析。其他 如日本物理学教习在中国的活动及其贡 献、学术团体的促进作用以及日译物理 学名词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等,也是作 者讨论的重要方面。

作者指出近代的物理学知识经历了 从中向日传播,到日向中回传的方向逆 转,她认为这与日本吸收物理学的速度较 快、受传统束缚较小、数学和实验普及程 度较高、吸收较积极主动等原因有关。而 同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中日两国,因文字之 便,总体上还是相互影响。当然,造成物 理学传播方向逆转的原因应该是复杂而 多样的,更多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还需 要跳出物理学的框架,从更广阔的思想史 和文化史研究中寻找答案。

《交流史》一书涉及很多日文古籍和 日人的研究论著,而日文中的汉字又多 为繁体字或异体字,以至于部分人名、篇 名繁简字互见,未有统一的体例,这是该 书白璧微瑕之处。当然,对比起全书翔 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自是瑕不掩瑜。

文/陈志辉
作者简介  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讲师。
栏目主持人  尹传红,电子信箱:asimov@
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