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心语·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44) ——究竟应该怎样按开那个“成功”按钮

从2013年第1期开始写“博士生的 成功之道”系列随笔,今天已经是第44篇 了。似乎到了该告一个段落的时候了。 当然,系列文章可以有也终究会有再见 的时候,但就是不能和“成功”说再见,虽 然,成功路上的滋味有时并不见得好受。

说不尽的成功话题。年年高考公布 分数以后,小报上会乐淘淘地把本省(区 市)或者外省(区市)理科、文科得分最高 的考生,称为“理科状元”、“文科状元”, 甚至在高中的校门口挂上横幅向社会明 示“状元”某某某。只不过这样称颂“成 功”,既不符合社会实际,也与真理相距 甚远。但如果你是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 年轻人,说你距成功不远,是符合真理 的,因为将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 院院士,是只能从博士群体中产生的。

高中毕业生被称为“状元”,当然是 对“成功”的误读。如果年轻人们的人生 当真可以由我们自己打造,你希望自己 成为什么样的博士?这个问题是值得你 认认真真思考的,不仅在得到博士学位 之前,而且在得到博士学位之后。

为了有利于你的思考,我们或许应 该在这里提一下“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 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 问”。2005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看 望钱学森的时候,交谈之中,钱学森提出 了这个问题。

这真是一个看似明了但又雷霆万钧 的设问,也许,我们需要时日来理解其中 的深意。只是,很多时候,当人们谈论 “钱学森之问”时,往往是在谈“成功”、谈 “历史”、谈“文化”。虽然问的是“学校”, 但人们为此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表达。 2009年8月6日,在与温家宝总理的最后 一次见面中,钱学森说:“培养杰出人才, 不仅是教育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国家 长远发展的根本。”这里,谈的是“国家”、 “国家长远发展”。

其实,“钱学森之问”,在20世纪也有 人提出过,他是一位英国人。这个人就 是李约瑟。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李 约瑟,是一位在中国知识界尽人皆知的 中国科技史专家,他曾问:为什么近代自 然科学只能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 其他文明?这就是“李约瑟之谜”。它提 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 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 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 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 药打开了中国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 传播了欧洲文明!”

也许,“钱学森之问”我们没回答多 少,“李约瑟之谜”我们也没猜出多少,但 是,今天我们已经明白,一个能够回答 “钱学森之问”、猜出“李约瑟之谜”的时 代已经悄然到来。你当然怦然心动,希 望自己属于这个新的时代,你只是不很 摸底:究竟应该怎样按开那个“成功”按 钮呢?

时代的问题要用到时代的智慧。让 我们看看一位古代哲人是怎样开启人们 的思维之光的。这个故事说,有3位青年 人向他求教:怎样才能交上最好的人生 之友?其时春光明媚,哲人虽没有回答 问题,但指着面前开满各种美丽鲜花的 草原,请青年人帮助找到一朵最美的花 儿,条件是只能往前走,不许往后走,走 到尽头,必须有结果。花儿,也只能采摘 一次。第1位青年人在走上鲜花之地后, 就被花儿迷住了,很快他认为最美的花 儿已经出现了,于是迫不及待地采摘了 一朵他认为最美的花儿。当然,在他再 往前走时,他实际上碰到了不少更美的 花儿。第2位青年人截然相反,他总是在 想:前面一定还有更美的花。他就这样 一直往前走,走到快到时,他还是空着 手,但也只好随手摘一朵了。而这,显然 不是最美的。第3位青年人与这两位很 不一样。他把要走的草原大致分成了3 个阶段,在走第1阶段时,他挑出了一朵 花,他认为最美。在走第2个阶段时,他 在比较。看是不是还有更美的花。在这 两个阶段时,他只是看,没有摘,但他已 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花儿最美。于是,在 第3阶段,他从容找到了最美的花儿,把 它交给了哲人。哲人对3位青年人说:你 们现在知道怎样才能交上最好的人生之 友了吧!

成功,其实也就是这样。对于第1位 和第2位青年人,面对新机遇,你不妨多 问一问:我在哪儿错过了你?

文/冯长根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