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实验室的故事

我们实验室是个年轻的实验室,我很荣幸经历了她的成长。在我来到这里的1年前,我的导师刚刚从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归来,开始筹备建立实验室。我的师兄就在那时进入实验室,成为导师的第1个学生。经过努力,实验室终于初具规模。记得第1次走进实验室时,人丁单薄、冷冷清清依然是我对她的第一印象。从此,我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也开始奔忙,安装通风橱,购置液氮罐,甚至挑选书桌椅子等。在我们的努力下,实验设备逐渐完善,新成员的加入也让这个虽小却温馨的空间充满人气。

科研工作支撑着实验室的日常运转。每一天,我们会在8:30准时开始忙碌,阅读高水平文献、构思课题方案、动手做实验、与导师交流进展……这是我们科研工作的日常流程,一个个成果都来自于这些环节的辛勤付出。科研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要创新,要闪亮。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连续的失败不能让我们灰心;必须要有冷静的头脑:复杂的实验结果要求我们保持清醒。经受过失败考验的人才能体会成功的珍贵,经过深入分析的结果才能体现出其中蕴含的科学价值。

科研也是一项充满竞争性的工作,尤其在材料科学这一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里,不但要做出成绩,还要争分夺秒获得同行认可。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资源共有,大家的想法很容易撞车。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我们必须把繁重的工作量压缩到有限时间内。

然而,辛勤工作、全力以赴投入科研也需要良好的作息习惯。记得有一次,师兄熬夜在实验室一个人过柱子,即硅胶色谱柱,是有机合成中分离产物的常用方法。为了早日得到产物,师兄牺牲了睡觉时间直到产物全部分离。我想,虽然这种精神值得学习,但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科研工作并不是一两天突击做实验就能完成的。在不影响休息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 间,多 做实验才是王道。目 前,我们实验室的成员一般是上午8:30上班,下午5:30下班。当然,想“挤”时间的人,晚上一般会继续工作到22:30左右。

科研工作紧张忙碌,学习之余,在实验室里,我们偶尔也会对焦点新闻谈论一番,或者为假日游玩出谋划策。科研与生活彼此促进、相得益彰。最初,我们热衷于在操场慢跑,雾霾时,我们转向室内运动。节假日,我们偶尔会去远足,奥林匹克公园的空气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香;世界公园里的微缩景观让人大开眼界。业余活动增进了实验室成员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有助于大家在工作上互帮互助。得益于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从成立至今4年时间里,我们实验室已经在Small、Chemical Communication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等材料科学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文章,赢得荣誉的同时也让大家有了更多动力。

以上就是我们实验室从成立到现在的故事,它不过是中国成千上万个实验室的缩影。在导师的引领下,短短几年时间里,我目睹了实验室的变化,也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四季更迭,从初春新绿到隆冬白雪,除了短暂的节假日外,我几乎与实验室朝夕相伴。从做实验容易出错到逐渐熟练操作各种仪器设备;从向师兄讨教到为师弟提出建议;从对科研工作一无所知到亲身体验其中滋味;从懵懂青涩的研一新生到如今博士二年级。一路走来,所有历练都成为宝贵财富,我的收获充盈心间,颇感充实。而这个求知精神强烈、科研硕果不断、课余生活丰富的大家庭,见证了我们青年时期的不懈奋斗与偶尔迷茫,见证了我们追求真知、迎接挑战的行动与决心。走进实验室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宝贵经历,在这个过程中,我感觉到自己正走向成熟。看到经过努力最终发表在科技期刊上的论文,真心为自己骄傲。

相信实验室和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 尤树森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