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心语·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43)——提个科技建议或做科技思想库工作该注意什么

即使你是一位博士生,或是一位年轻教师,也会遇到自己的老师、学科组学术带头人就科学技术方面的事向你征求意见,听听你的感受体会的时候。更多的时候,你会被要求帮着起草将要用于“项目指南”的文字材料。“项目指南”会被上级机关公布出来,用于大家申报项目。这样的事每年会有。

你或你的同事还会应邀到相关的场合参与研讨、座谈,这些会议的结果,即是主办方为了回答诸如“科研经费应该用于什么样的研究”这类问题。要你帮助写出文本的时候也不会少。这类活动被称为“科技思想库”的活动。全国每年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科技基金会以及政府部门中召开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研讨,很多情况下,他们会有专门团队研究一个问题,就此,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社团也被称为“科技思想库”或“科技智库”。科研人员很自然就担当着智库成员的责任。如何建设好科技思想库、如何发挥科技智库的重要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是当前一项重大任务。

你参加会议、面对需求者时,可能觉得自己的确有好主意,可不知为什么,总是说不好,有时候思想中产生了一个好念头,说出来却是平平的,自己也不满意。要么就是说了很多,但不得要领。在提科技建议时,如何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以下是4点建议。

一是要有新概念。作为科技智库,提出新概念很重要。我刚参加科研那几年,“关键技术”这个概念很有影响力,各行各业跟着提出了许多关键技术具体项目。后来几年出现了另一个有影响的新概念,即“高新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些科技新概念,以及由此开创的科技界、工业界的新局面,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发展。这些新概念都是智库提的。

二是要注重理论的进展。围绕概念,就可以通过科学思维产生一系列的判断和研究的结论。当概念、判断、结论形成系列,就成为一个理论。科学技术研究中很容易产生新理论。20世纪,“新三论”(协同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替代“老三论”(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引领一时科技潮流。理工农医的博士课题也十分容易就是一个理论或其一部分,题目上还带着“理论”或“论”这几个耀眼的词。21世纪是重视环境、生态、能源的世纪,新的时尚中,就有“绿色生产”、“循环经济”、“低碳工业”等科技理论,“化学需氧量”、“转型升级”等新概念被广泛普及。各种新能源理论及其技术得到研究和开发。所有这些,得益于各种理论和实践的大量工作,其中有些就是智库所为。2003年5月9日《人民日报》第8版上,有我一文: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文中反映的思想,就属于科技智库的工作范畴。题目中用了“体系”一词,表明这其实是一个理论上的思考。这篇文章回答了“科技专家为什么要加入专业科技社团”这样的问题,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社团建设。

三是要注重务实性。科技智库的工作就是向一定层次的决策者提供专业方面的建议,决策者一旦依据你的建议作出决定,就会涉及大量实际工作,这就需要建议者在提出自己的思想时,要注意务实的问题。比如,大家现在做课题,就要从课题调研开始,目的无非是要搞清楚课题当前的情况,比如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研究的路线,必要的设备、材料,等。有关这些方面的情况,需要从文献上寻找最前沿的内容。国际上先进国家(欧美等国)都有系统的科技报告制度,把国家支持的科研活动产生的资料,包括研究目的、方法、过程、技术内容、重要数据以及经验教训或其他专业判断,尽可能向公众(包括科技界)开放共享。美国就有4大报告:国防部AD报告、商务部PB报告、航空航天局NASA报告和能源部DOE报告。

中国科技界一直以来就关注以美国4大报告为主的欧美国家重要科技报告体系。但是中国却没有自己的国家科技报告体系。2011年在全国“两会”上,我和若干位代表一起,提议建立中国自己的国家科技报告制度:建立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势在必行。这个建议当年就得到了国家决策部门的采纳,并且写入了“十二五”规划中。2014年初科技部召开了发布会,3月1日向社会公众和研究人员网上开放了第1批有关科技重大项目的国家科技报告,有1万多份。这个数字还在增加。

四是要注重为政府工作大局服务。比如,中国科协就担当着党中央领导下一个最大的科技思想库的责任,在这把大“阳伞”之下又有许许多多独立的科技智库(各级科协,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2004年,中国科协从党中央承担了一项重要的任务,研究有关政府职能转移问题。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其实就是如何开展智库活动的过程。中国科协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参与课题的还有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专业机构中的许多专家。接着就是深入的调研,最后产生了一个文件:关于有关政府职能转移问题的研究和建议的报告,厚厚一本。另有厚厚一本附件,其中有西方国家社团是怎么承接政府职能的报告,有全国学会接受政府职能转移情况的调查汇总,还有一些代表性学会、省级科协的情况汇报等。政府究竟应该管多少事,这个报告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系列思考和建议。报告呈送上去以后,引起了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重视。现在10年过去了,报告中专家们的建议仍然是前沿的思想,至今仍然在为党中央有关部门决策服务。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