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事件·
"小保方晴子STAP涉嫌造假"引轰动

2014年1月29日,Nature同期发表了日本学者小保方晴子同为第1作者和通信作者的2篇关于干细胞的论文,提出利用酸浴和挤压等方法可以更简便地培养出多能细胞(STAP细胞),这种细胞具有类似干细胞的功能。文章一经发表立即引起轰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如果研究结果成立,或许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医学问题。然而质疑也伴随轰动而至,许多课题组表示无法重复这一试验结果,并且这2篇文章中部分图像被指存在"捏造"数据嫌疑。随着事件的发酵,日本理化研究所调查委员会认定小保方晴子造假,但小保方本人并不接受。美女科学家小保方晴子是否造假成为近期大热话题。

"美女科学家"研究成果引轰动

小保方晴子在论文中强调,分化的细胞可以通过物理刺激重编程为胚胎类似的状态,重编程的过程既不需要核转移,也不需要遗传操作。而核转移和遗传操作的理念,分别是2012年John Gur-donShinya Yamanaka获得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原因。因此2篇STAP论文一经刊出,立即引发了科学界和媒体的高度关注。Nature当期也配发评论文章,高度评价这一科研成果;日本媒体在文章发表之初,也曾高度评价小保方晴子。

小保方晴子的发现为何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教授孙学军接受《科技导报》采访时表示,"假如研究结果成立,那么文章发现的现象具有潜在的重大应用价值。诱导干细胞技术已经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再生医学在生物医学领域是十分热门的领域,也是人们期待可解决许多棘手医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但过去的干细胞技术十分复杂,给应用带来许多不便,而且风险比较高。小保方晴子等提出的简单诱导干细胞技术让大家眼前一亮,引起同行关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曾庆平也表示,"STAP技术操作简单,其临床价值非凡,假如研究结果成立,形容它是'超诺贝尔奖'的成果也不为过。"

涉嫌"造假"掀波澜

巨大的关注旋即带来巨大的质疑。小保方的文章刊出当天,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从事表观遗传学和干细胞研究的Pual Knoepfler就对这一成果进行质疑。他提出了6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第1个就是这一试验结果能否重复?随后有人在PubPeer.com网站上指出,这2篇文章在部分图像问题上捏造了数据,其中一篇论文中,一张电泳结果中被插入了另一电泳结果;而另一篇文章中,2幅来自不同试验的胎盘照片则惊人地相似。

作为文章刊载单位,小保方晴子的科研成果被指"造假"之初,Nature成立了专家团队,对文章是否涉嫌"造假"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10位杰出的干细胞学家表示无法重现小保方的研究结果,Paul的博客也报道了8份重复实验失败的尝试。对于实验结果无法重复的问题,孙学军表示,"重复不出的原因很多,不能作为造假的依据,但可以作为线索和参考。只有多家实验室重复出结果,才可以算是得到其他学者的广泛认可,尽管公认也不等于绝对正确。另外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他们论文中存在图片伪造和错误使用的情况相对比较容易被发现,该论文发表后几天就被发现正是因为存在这样的问题。"

2014年2月中旬,小保方晴子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成立了调查委员会。4月1日,调查委员会举行记者见面会发表最终调查报告,宣布STAP的论文存在捏造和篡改2项违规行为,而关于STAP细胞是否存在,调查委员会称"需进行科学的研究",没有做出明确判断。但是小保方晴子4月8日发表声明称对调查结果"无法接受",并向日本理化学研究所提出申诉。

在被质疑造假过程中,小保方也不乏支持者。4月11日,《南方周末》报道称,香港中文大学教授Kenneth Lee肯定了小保方晴子的研究成果。Lee宣称,他采用小保方晴子在美国读博士时的导师、哈佛大学医学院的Charles Vacanti公布的技术重复培养出了STAP细胞。不过,他的实验也同样遭到了质疑。有人认为不能证明Lee发现的细胞就是STAP细胞。理由是,一是这些结果可能是自发荧光导致的误差,二是这些细胞能否被提取出来,以及是否能很好地传代并具有多能性,需要进一步证实。

关于2篇文章胎盘照片十分相似问题,小保方文章的另一位共同作者、论文中绝大部分胎盘照片的拍摄者——山梨大学的若山照彦指出,自己发送给小保方的照片超过100张,而小保方可能只是混淆弄错了。

"先评审"与"后评价"应结合

"对这2篇论文的评议给学术界提供了一次非常生动的学术评议课程",孙学军指出。小保方晴子的2篇文章如果造假属实,不仅说明传统的同行评议存在缺陷,因为只靠少数几个专家对论文的评阅,并不能有效发现学术不端行为;还说明现在学术领域主张的发表后评价的效率已经很高,效果也更为理想。

孙学军总结到,许多学者在利用多样化的发表后评议的方式对这2篇论文进行评论:针对小保方的研究,Paul Kno⁃epfler建立博客收集无法重复实验证据信息;可接受对已发表论文的所有匿名评论的PubPeer.com网站也出现了很多关于小保方研究结果的评价。类似的评价功能平台还有PubMed以及一些国际重要学术期刊纷纷开放的评议平台等,例如Nature、Science等都允许所有注册用户随时对过去论文进行跟贴评议。这些评议推动了对重要研究成果的判断。

只是目前的问题是,这些同行甚至非同行评议内容本身如何被承认和评议。对于这个问题,曾庆平表示,小保方论文的"出笼"经过了当前通行的"发表前评审"模式,说明评审人未能发现造假痕迹,而它的造假证据是小同行在阅读论文后发现的,相当于"发表后评价"模式。如果学术期刊采用"前评审"与"后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而且期刊认定论文造假后可以不必经作者同意而主动撤稿,那么就可以大大减少造假的可能性。

文/祝叶华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