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网络环境下同行审稿的改进与发展
同行评议(审稿)历来是保证学术期
刊论文发表和学术交流水平的关键环
节,其有效性和必要性早已得到学界的
公认;但对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也
一直在争论、探索和改进之中。 以往,同行审稿主要采用的是单向
匿名模式:即审稿人知晓作者,而审稿人
的身份则对作者保密,以免否定性评价
可能引起作者对审稿人的不满而导致人
际矛盾;但由于审稿人知晓作者身份,也
难免产生影响审稿的非学术性心理作
用,不易保证审稿的客观性。为此,双向
匿名审稿进而得到推崇,即以期刊编辑
部为中介,不但对作者保密审稿人的信
息,而且稿件送审时隐匿作者的姓名和
身份,形成“对稿不对人”的心理环境,以
避免产生对资深作者稿件批评的顾虑或
对年轻作者的轻视,使审稿结果更趋于
公正合理。双向匿名审稿一度成为期刊
学术至上的一种象征。 同行审稿实际上也是一种学术探究
和交流活动,要对创新性论文进行科学
的鉴审,作出尽可能客观公允的评价,并
使其进一步修改、完善,往往需要在编
者、审稿人与作者乃至同行读者之间展
开必要的学术交流、讨论和互动。就此
而言,理想的审稿模式应利于审稿人与
作者展开必要的商榷,并允许作者答辩,
以消除可能的误解,使评审意见更趋于
深入和准确;同时,这种公开评审的过程
和内容更可得到同行的广泛监督,避免
传统审稿“暗箱操作”的弊端。早在1989
年芝加哥召开的以“对监督者实施监督
——论文审查制度的研究”为主题的国
际研讨会,就表明了对审稿体制从外部
实施监督的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科技
期刊正在从传统纸媒向网络化、数字化
出版时代转型;在线同行评议系统的开
发运用,已使公开审稿具有很强的操作
性,可为作者与审稿人、同行乃至读者之
间搭建方便、快捷的平等对话和学术交
流平台。例如:1996 年Journal of Inter?
active Media in Education 尝试公开审
稿,评审者姓名公开并网上公布评审结
果,读者、审稿人和作者可在网上开展评
论;2000 年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
(BMC)的系列杂志也进行了网上公开同
行评议的实践。欧洲大气科学联合会主
办的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ACP)推出了一种交互式审稿方
式:论文在以正式版本发表在ACP 的印
刷版、CD 版和永久性存放在档案之前,
作者的投稿经编辑部初审后请同行专家
评审,以保证其放在网上“大气化学与物
理讨论”(ACPD)论坛进行科学交流和讨
论的质量;对发表在ACPD 上的论文则
由审稿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成员共同
参加交互式讨论和公共评论,所提意见
经编辑部对其中有人身攻击和过激的言
论进行过滤后提交到网上;通过交互式
讨论和公共评论,作者可以不断修改和
完善原稿。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评审
小组表示,公开评审有2 个好处:一是阻
止审稿人做出缺少实质性的评价,二是
可以提高文章质量。British Medical
Journal 也持同样看法,但在采用公开评
审的同时还考虑到存在的争议,主要是
一些职位较低或研究经历较短的审稿人
会对评议一些资深科学家的文章感到为
难,甚至产生会影响今后申请科研经费
的顾虑。英国伦敦生物医学中心(BMC)
旗下的期刊Biology Direct 采取的同行
评议政策是:通过编辑部让作者获得评
审者的评审报告、评审过程公开、评审报
告和作者答复同论文一同发表。总之,
网上开放式评审,使审稿和发表成为一
个编者、审者、读者、作者互动交流的过
程,以集思广益、减少偏见和错误;作者
和同行亦可监督审稿过程,从而使审稿
意见更为全面、合理、公正;同时,网络交
互技术还可加快审稿意见的反馈。但有
调查表明,公开审稿可能由于受到学者
身份和人际关系的影响,会增加审稿人
心理负担而尚难以被普遍接受。由此也
显示,“人际关系”对“学术评价”似乎是
挥之不去的阴影。
笔者以为,针对传统的封闭式审稿
和完全公开审稿存在的问题,目前权宜
之计是采用基于网络平台的“匿名开放
式审稿”,即作者稿件经编辑部登记编号
并初审后,按照一定格式匿名在期刊网
站的审稿系统并按研究方向分类公布,
除编辑部特邀审稿人外,其他感兴趣的
同行、读者可在自愿公开或不公开身份
的情况下注册登录,对论文进行浏览、评
价、评论或评分,并就评审意见互相讨
论;作者可进行回复和答辩,或接受评审
意见修改论文;最终由编辑、编委和主编
综合评审意见和评论、评分决定其是否
正式发表。这样本着“看稿不看人”的原
则可避免作者身份对审稿的负面干扰和
心理影响,充分发挥开放式交互审稿的
优势,使审稿过程和内容得到公开监督,
使稿件评审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并保
证发表的时效。 总之,数字化和网络化出版使同行
审稿突破了传统封闭的局限;但必须相
应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而最根本的
是要对同行审稿持正确的理念:无论是
作者、编辑、审稿人、同行专家或读者,都
要以繁荣学术、促进科技创新为己任,以
保证论著发表和学术交流的质量为目
的,以求真务实为原则,以自觉遵守学术
规范为前提,以学识和论据说话,排除私
心杂念和人际因素的干扰,自觉规范审
稿行为,积极参与。唯有如此,才能真正
实现网络环境下同行审稿质量水平的真
正改进和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