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后起追赶态 势的国家,一定要确保将每一分科研经 费都用在刀刃上!一定要科学管理好科 研经费,避免对科研经费使用的“人为造 假”或浪费。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校长
李晓红

《中国教育报》[2014-03-07]


图片来源:《南方都市报》

抄袭是这个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 不要去责怪抄袭的人,还是怪我们没有 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受到了污 染。尽量要营造好的环境,让他不想做、 不敢做、不能做。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  王树国
《南方都市报》[2014-03-10]

一味追求GDP,我们就能获得幸福 吗?这样反而欲速则不达,GDP 上去了, 但是环境变得很差。而现在面对的雾霾 治理则是从科学到技术,到社会管理,到 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涉及到方方面面 的一个大问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气象学会
理事长  秦大河

光明网[2014-03-07]

限购、摇号这都是对待雾霾消极的 办法,不对症。想办法减少汽车不见得 是最根本的办法,在中国汽车不合格、汽 油不合格、尾气减排不好。汽车尾气如 何更有效地过滤,做到低害化很重要。

——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医学院
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
所长  钟南山

中国广播网[2014-03-10]

近年,华北、华东、华南和东北等地 区频发的雾和霾天气涉及到气候可行性 论证的问题。应对雾霾天气需要强化气 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宇如聪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做”能够获得诺贝尔奖级科学的 “窍门”,是把研究资源有意导向促进发 现和创新,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建设一流 的科研院所和大学,然后去聘用和支持 真正有才华、能够做出一流科学的年轻 研究人员。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拉斯克奖获得者  Peter C. Doherty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是,中国 未来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而不是依靠 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基础科学是原 始创新的源泉。离开基础研究,很难有 原始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  武维华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过去,我们科技支撑工业化发展较 多,服务城镇化建设太少。中国的“智慧 城市”远远比“smart city”内涵广阔得 多。我们不能停留在外国人提出的“智 慧城市”的概念上,也不能停留在浅层次 的理念上,我们要的是“升级版”。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云鹤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在教育部和贵州省支持下,贵州大 学开出了每引进1 个长江学者,给予120 万元年津贴,1 个院士给予180 万元年津 贴的优厚条件,还提供科研平台和经费, 但在长达1 年多的时间里,都没有1 个人 报名。西部对高端人才很饥渴!

——贵州大学校长  郑强
新华网[2014-03-05]

长久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界乃至整 个社会的“钱学森之问”,也是高校行政 化的体现,高校校长有级别,大家都想当 官,谁还愿意安心做研究?某种程度上, 中国只有1 所大学,就是教育部大学,我 们都是分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
姜耀东

新华网[2014-03-05]

是否了解历史与热爱祖国,与一个 民族的认同感息息相关,但我们缺少相 关教育。因为缺乏应有的人文教育,我 们现在的功利思想非常明显,争名夺利 的思想也较为普遍。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
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沈保根

《中国科学报》[2014-03-10]

中国如果要成为领跑未来新技术革 命的国家,就应该努力成为科学思想的 重要发源地。中国曾有过“四大发明”, 但那时的技术进步基本不需要科学。科 学揭示的是事物的原理、本质和规律,而 技术发展出的是装备、工具和工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副所长  徐旭东

光明网[2014-03-08]

我在做副总设计师的时候,常常 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跟着叶培建总工程 师是“背靠大树”,所以当我成为总师的 时候也一样,我也要成为一棵“大树”,遇 到什么困难的时候,要首先把责任承担 起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嫦娥三号总设计师  孙泽洲

中国新闻网[2014-03-07]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报》

无论处在哪个岗位,教育工作者最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热爱学生。教学是个 良心活儿。每一批学生、每一个班级、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点,应该对学生负 责,因材施教。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谁对就听谁的,没有学生冒犯老师的说 法。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
中国地质大学教授  翟裕生

《中国科学报》[2014-03-07]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