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云·
探索未知、造福人类是科学的本义

科学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在不断探 索未知领域的道路上,科学的宗旨应该始终被铭记:科学只有造福 人类,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葆青春和活力。

现代科学出现至今只有400年左右 的时间,然而就是在这段与整个人类进 化史相比微不足道的时间里,科学深刻 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在当今这个科学 高速发展的时代里,科学的重要性愈发 凸显。然而,不论何时我们都应该始终 谨记科学研究的意义所在。物理学家Albert Einstein在1931 年就曾经对此做过 精辟的阐释:“关注人类自身及其命运, 必须作为所有技术努力的主要事业…… 从我们头脑创造出来的,应当是人类的 福祉,而不是制造灾 祸”。

2014 年3 月2 日, 由来自南非和美国的 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 组在Nature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他们发现 了一种可以杀死艾滋病病毒的有效抗 体。人体在感染艾滋病后,会产生抗体 来抵抗艾滋病病毒。但是由于艾滋病病 毒表面覆盖着一层糖衣,而绝大部分抗 体不能穿透这一保护层,因此就不能中 和或者杀死艾滋病病毒。不过研究人员 此次在一位南非妇女的体内发现的这种 名为“中和抗体”的有效抗体却可以突破 糖衣并将艾滋病病毒杀死。论文的通信 作者、南非艾滋病研究中心的Lynn Morris表示,接下来会在猴子身上开展相关 试验,如果验证该抗体确实有效,则会进 一步开展人体试验以测试疫苗的有效性 (3月5日中新网)。

自从1980年被发现以来,艾滋病就 成为萦绕在人类心头的梦魇,对人类的 生命构成巨大威胁。1983年,法国科学 家Luc MontagnierFrançoise Barré- Sinoussi首次分离出艾滋病病毒,并因此 获得了2008 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然而,在此后3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 研制艾滋病疫苗却一再受挫。这次“中 和抗体”的研究为研制艾滋病疫苗又带 来了一线曙光。如果有朝一日艾滋病疫 苗能够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的话,那无 疑会成为一件在科学造福人类方面具有 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人类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 面对疾病的威胁之外,还要时刻警惕可 能发生的自然灾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 母亲河,千百年来养育了无数的中华儿 女。然而,黄河又是一条变化无常的河 流。历史上黄河下游决溢频繁,据统计, 在自公元前602 年到公元1938 年的这 2540年中,黄河决口泛滥的年份达到了 543年,总计决溢1590次,大改道就发生 了5次。在改变黄河下游流域地理面貌 的同时,这些水灾也给流域内的百姓带 来了深重的苦难。

如果能够对河流走向变化进行及时 有效地预测,将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水灾 带来的危害。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3月 7日出版的Science上宣布说他们设计了 一个可以预测水系未来变动的模型。该 研究旨在回答一个长期以来没有明确答 案的重要问题:水系能在目前的位置上 维持多久。在研究过程中,这个由Sean Willett教授领导的团队通过集水区的面 积及河道的坡度等数据间接计算出河流 的侵蚀速率,并推算河流平衡时的理论 高度,从而预测河流未来移动的方向。

研究人员挑选了中国的黄土高原和 台湾中央山脉东翼以及美国东南岸这3 个不同地区的水系来验证这一模型。结 果显示,黄土高原上的水系及周围地貌 已相对稳定,而另外两个地区的河流网 络则仍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3月8日新 华网)。这一模型的出现,可以帮助科学 家更好地了解水系的稳定性,提升河流 生态学等领域的研究水平,并更加有效 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

测地的工作可以更大地创造人类的 福祉,观天也不例外。小行星撞击地球 引发巨大灾难的情节已经不止一次地出 现在各类科幻作品中,这也导致我们重 新审视小行星的威胁,并更加重视对小 行星的研究。天文学家在2014年3月6 日出版的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上宣布他们首次观测到小行星分裂的现 象。天文学家2013年9月第1次发现这 颗编号为P/2013 R3的小行星,随后使用 哈勃太空望远镜对其进行了细致观测, 并很快发现这颗小行星正在分裂成10块 左右的碎片。目前,天文学家排除了2种 导致小行星分裂的可能:一种是因为同 另一颗小行星碰撞而分离;另一种是因 为内部冰层升温挥发导致小行星自身结 构承受不住压力而分裂。

观测项目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洛 杉矶分校教授David Jewitt指出,这颗小 行星分裂可能是“亚 尔科夫斯基效应”作 用的结果,即小行星 吸收阳光能量后自转 速度逐渐加快,并在 离心力作用下逐渐分裂。天文学家曾猜 测过这种情况的发生,但此前从未在实 际观测中发现(3月7日新华网)。这一现 象的发现使得天文学家可以更加完整地 了解小行星的分裂机制,进一步掌握小 行星的运行规律,并为建立小行星撞击 预警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可以 及时有效地处理小行星来袭地球,使人 类不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

应对未来挑战的工作已经提上议事 日程,解决当下问题更是刻不容缓。环 境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近来引 发热议的雾霾正是其中之一。3月9日,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 记者会,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 院士秦大河表示,只有通过产业结构调 整才能有效地解决雾霾的治理问题,同 时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来降低单位GDP能 耗(3月9日人民网)。

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和人民的 身体健康为代价已经成为当下的共识, 我们绝对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 理”的老路。在解决空气污染和其他环 境问题时,科学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类创造更好 的生活。只有始终秉持造福人类的宗 旨,科学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自身的 价值,也才能不负人类的希望与期待。


文/鞠强
(责任编辑  杨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