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
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经历和感悟

我第1 次申请的科学基金是博士后 基金(2009 年申请),3 万元的额度虽少, 但我还是很重视。

在写科学基金申请书之前做了许多 功课,首先与合作导师讨论,导师帮助理 清了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的关系。长期在课题组中做研究,很多 研究内容都是预先分配好的,导致其背 后的科学问题一直未被我重视,这一次 我才深刻认识到研究应以科学问题为中 心。然后,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些科学基 金申请书撰写攻略,以及前辈们的感想 及经验,最后比照一些博士后基金申请 范本完成了一份科学基金申请书。

现在看来这份申请书缺点颇多:内 容平淡无味,前期调研和论证不充分,拟 解决的科学问题有点泛泛而谈,研究内 容可行性差,同时也缺乏对自己科研能 力的证明。但是提交申请书之后我还盲 目乐观,默默祈祷能够中榜。结果可想 而知,石沉大海,杳无音信。当时心中还 有些失落,但现在再看这段经历还是有 收获的:在写申请书的艰难过程中,体会 到自己对科研的认识还严重不足,同时 我开始了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 方式,此后科研有很大进步与这次失败 经历不无关系。

我第2 次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是青年基金项目(2011 年申请),当时博 士后还没有出站。这次我换了一个研究 题目,是我当时正在研究工作的延续和 扩展,研究内容和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在 写立项依据时,明显感觉平时的文献阅 读量太少,理论水平不高。撰写过程虽 然艰难,但已比第1 次有大幅提高,对申 请书各部分也有一定理解。完成申请书 后,感到研究内容创新性和可行性非常 好,而且突出了科研能力和研究基础,与 这个研究内容有关的一篇文章已经被美 国天体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s Journal(ApJ)接受,可惜当时还未出 版。在经历满怀希望的漫长等待之后, 最终却铩羽而归,但是这次收获的不止 失望,还有3 条评议意见。2 个评委建议 支持,1 个评委建议优先支持,评语写得 比较中肯,例如:“课题拟解决的关键科 学问题把握不够清晰”、“在深刻理解物 理过程方面该项目还需要进一步投入精 力”。面对评语,我重新审视了申请书, 确实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写成技术 难点了,同时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点 多和杂。评语可谓是一针见血,让我心 服口服。

第3 次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还 是青年基金(2012 年申请),研究内容大 部分与上次一样,但是这次我仔细研究 了申请书各部分的要求,并针对上次评 议意见对申请书进行了大幅修改。首先 精简了研究内容,使研究内容统一集中, 重点突出;调整了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 题,抛弃了大而空的终极科学问题;立项 依据的论述增加了许多最新进展的综 述,指出当今研究的不足,并突出研究内 容的创新性。上次虽未获得科学基金的 支持,但我却从未停止本课题的研究,申 请书的部分研究内容已开始并取得初步 结果,我将初步结果也放在了方案路线 和可行性分析这部分,此时已有3 篇ApJ 文章正式发表,这对科研能力和研究基 础是最好的证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 经历2 次失败之后,我终于获批了第1 个 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科学基 金项目的资助。

回顾整个科学基金申请过程,写申 请书过程就是对如何进行科研的领悟过 程。做研究首先需对研究对象背后要解 决的科学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不 能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认清科学问 题,并找到其关键点,研究才有方向和意 义。申请基金的要点就是创新性,创新 点的选取更需要对本研究领域现状有充 分的调研,只有清楚地认识研究现状及 其不足,才能找到创新点,并制定出可行 的研究路线。具备了上面要素才可以敲 开研究的大门,科学基金申请的成功也 就水到渠成。

如今青年基金已经执行1 年多,科学 基金的导向作用促使我对科研本身进行 思考,并有些许领悟。其一,我原来研究 方向广而不专,现在认识到研究需要专 而精。人的精力有限,只有专攻1 个方向 才可以充分调研领域的整体研究现状及 各方向关联情况,才能看到自己的研究 在领域中所处位置,将研究深入到触及 灵魂的程度,同时发掘出更深的研究课 题。其二,长期以来我对发表文章有着 误解,认为做研究就是发表文章越多越 好,而且目前国内大有以文章论成败的 趋势。在发表几篇文章之后,我突然意 识到,真正的研究者应该延缓文章发表 速度,对每篇文章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充分调研相关领域进展,并把每个研究 细节尽量做到最好,使研究更加深入。 更重要的是,在完成文章过程中提高认 识,把自己推向研究最前沿,使文章发表 成为研究过程的一步,而非使研究成为 文章的奴隶。其三,研究的科学问题分 轻重,同一领域有很多问题待解决,但最 基本的问题最重要,研究中应尽量提升 到基本问题高度,这需要许多专业知识 的积累,而不只是简单了解。

不过,说到底,科学基金申请只是科 研的一部分,而非全部,中榜也罢,落榜 也罢,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学术素 养才是正道。林清玄说,“20 岁时,我是 站在桥头看风景,30 岁时是站在楼头看 风景,40 岁时是站在山头看风景,50 岁 时是站在云头看风景。到了80 岁,就是 在天上看风景。”科研的过程就像看风 景,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站在更高的角 度,才能看到更广阔的风景。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