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夏宜楼》中的西洋望远镜
科普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的渗透体,
其将科学知识融入虚构的文学故事中,
以读者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加
以传播与普及,是一种重要的科普形
式。清代作家李渔的《夏宜楼》堪称关乎
西洋望远镜的一篇科普小说。
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兼小说
家,李渔(1611~1680)著有短篇小说集
《十二楼》,而《夏宜楼》便是其中一篇。
故事以书生瞿吉人与闺秀詹娴娴的爱情
婚姻为底色,对明清之际引入中国的望
远镜这一西洋科技产品,做了番饶有情
趣的科普宣传。
第一,李渔以西洋望远镜为关钥,历
经故事情节的“窥浴”、“窥病”、“窥诗”、
“窥文”四部曲,将望远镜隔远观物的实
际用途展现得淋漓尽致。
“窥浴”:在第一回“浴荷池女伴肆顽
皮慕花容仙郎驰远目”中,詹家婢女解带
宽裳在府里荷花池戏水游玩,瞒不过瞿
吉人的“法眼”。而据小说交代,“夏宜
楼”乃一幽隐处所,但其中的深闺秘事却
不胫而走。“窥病”:而后,瞿吉人意欲求
亲,而詹笔峰不肯招白衣女婿,命其考取
功名之后再提亲事。娴娴闻得此事因愁成疾,又为瞿吉人的“千里镜”所见,故遣
媒婆向小姐嘘寒问暖,并自称有“神眼”,
可见远近之事。“窥诗”:后小姐做诗,4 句
未尽而搁笔,瞿吉人以“千里镜”见之后,
乃续后文,送示娴娴,小姐惊而疑其为
“神人”。“窥文”:后瞿吉人入京会试,中
二甲而还,但同榜有3 人皆来詹府求亲。
娴娴伪托亡母入梦,言瞿姓者为佳婿,詹
笔峰将信将疑,于神位前祷告求应,所写
疏文又为瞿吉人在“千里镜”中所窥见,
乃转告娴娴,娴娴遂伪称亡母入梦,背出
疏文,詹笔峰终被说动,应允二人婚事。
第二,除却将西洋望远镜作为推动
故事情节的重要物件,以具体实例叙说
其隔远望物的实际应用外,作为插入语,
李渔在第二回“冒深陷才郎不测断诗句
造物留情”中,详述了若干关乎望远镜的
理论知识,涉及望远镜的来历、构造以及在中国国内的仿制情况[1]。
首先,关于其来历:“这件东西名为
千里镜,出在西洋”;“自明朝至今,彼国
之中有出类拔萃之士,不为员幅所限,偶
来设教于中土,自能制造,取以赠人。”
其次,关于其构造与用途:“此镜用
大小数管,粗细不一。细者纳于粗者之
中,欲使其可放可收,随伸随缩。所谓千
里镜者,即嵌于管之两头,取以视远,无
暇不到”;“至于十数里之中,千百步之
外,取以观人鉴物,不但不觉其远,较对
面相视者更觉分明。”
最后,关于其在中国的仿制:“数年
以来,独有武林诸曦庵讳某者,系笔墨中
知名之土,果能得其真传。所作显微、焚
香、端容、取火及千里诸镜,皆不类寻常,
与西洋土著者无异,而近视、远视诸眼镜
更佳,得者皆珍为异宝。”
有论者认为《夏宜楼》是“科幻小说”[2],
而实际上应以“科普小说”冠之。因为科
幻小说旨在讲述尚未实现的、想象出的
科学或技术与个体或社会的关系,而望
远镜在李渔生活的时代,已早非幻想之
物。1608 年,荷兰眼镜师汉斯·利波希制
造出了世界上第1 架望远镜;1609 年,伽
利略发明了40 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1
架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而后,
来华耶稣会士汤若望在1622 年将望远
镜带入中国。卢安德、艾儒略等来华传
教士亦有携入。其后,民间亦开始有人
仿制望远镜,最早是薄珏。崇祯八年
(1635 年),张献忠进犯安庆,薄珏受应天
巡抚张国维之礼聘,制造铜炮及望远镜,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在薄珏
用玻璃制成望远镜之后不久,孙云球也
开始用水晶磨制各种光学器具,其中便
有望远镜。而且李渔在《夏宜楼》中关于
望远镜的知识便来自孙云球所著之《镜
史》[4]。可见,李渔所做的是传播与普及
望远镜这一业已出现的科技产品,而非
对虚幻之物的构想。
然而,李渔作《夏宜楼》在主观上并无
明确的“科普”意识。他在详介望远镜等
光学仪器的科学知识后,却道“这些都是
闲话,讲他何用?”;另《夏宜楼》的结局是,
瞿吉人借千里镜窥探,假冒神通,非但娶
得佳人,并因之“收用”群婢。李渔以艳羡
的语气写瞿吉人以科技占尽群芳,说明望
远镜的出现本是满足于享乐与方便权
宜。故可说,李渔以无心之手,书写出了
一篇关于西洋望远镜的科普小说。
望远镜在西方本用以观测天体,为
人类探索未知和科学研究服务,而瞿吉
人却将其功能进一步为己所用,实现自
身的世俗目的。《夏宜楼》在普及宣传望
远镜这一西洋科技产品的同时,也再次
表明了传统中国实用主义的科技观:科
技与世俗生活的须臾不离。
参考文献
 (编辑 王丽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