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采,广东大埔人,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 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学、资源勘探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在中国应用地球物理学理 论、方法及相关地学研究中取得系统和独创性成果。

·卷首语 Foreword·

科学、技术、发明和研发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词,不过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认知可能有所差别,深入讨论一下或许是有益的,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学是人对客观世界发生和发展内在规律的认知,这种认知必须建立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之上,因此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没有知识产 权;技术是人为改善自身生存或工作环境而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能力,这种能力依靠个人或团体的智力,因此可以体现为有知识产权的 精神产品,以专利形式体现,所有权属于技术开发者,并且可以在技术市场上流通。发明是人类为改善生存或工作环境而应用技术创造的 新产品,它可以在市场上流通。

将上述理念推延可知,客观世界发生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称为科学理论。对科学理论的探索称为科学研究。广义的科学研究包括应用 基础研究,即:将理论上的发现应用于改善人类生存或工作环境的探索。科学研究的成果称为发现。科学发现的总和称为知识。人类共 同拥有的知识宝库主要由公开发行的论文和专著组成,还包括标本、音像等实物,图书馆、博物馆和实验室都属于人类共有的知识展馆。 科学在现代是技术和重大发明的主要源泉,而在古代,技术和重大发明的主要源泉则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可见,科学和经验都是技术 和发明的源泉,只不过由于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现代不靠理论指导而只靠经验已经很难有所发明。因此,现在所有国家都把开展科学研究 作为公共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由政府投入开展科学研究的资金。 要想在科学理论上有重大发现难度极大,并且也不能直接使世界发生变化,只有在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之后才能对世界有所改变。 在某个新学科分支的理论框架尚未搭建成功之时,科学研究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而当理论框架搭建成功之后,应用基础研究就成为众 望所归,接踵而来的是技术发明“遍地开花”。 重大发明有赖于新技术的出现和普及,而新技术的出现来源于科学理论的突破。从新的科学理念出发到实现发明的全过程称为研 发。今天,研发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当代世界的改变也主要靠研发促进。但是,科技只是研发系统中的部分环节,发展科 技不等于完成研发。研发的组织必须有一个包含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新产品巿场化等所有环节紧密连结的 链条,才能高效地取得研发成果。这其中,科学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属于上游,其主体是大学和研究所;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和新产品巿 场化是下游,它们的主体则是企业,收益也属于企业。在西方,企业联合起来与大学或研究所合作,由企业资助上游的应用基础研究,并且 使用大学和研究所提供的资源,优先享用上游研究成果。如此,上下游形成了紧密连结的研发链条,既可促进它们的快速发展,又能够高 效地研制出新产品,形成具有良性循环的发展科技的好机制。

一个国家当前的经济实力可以通过GDP 看出,而未来的经济实力则要看研发能力。中国还没有形成促进研发的完善机制和指导 研发收益合理分配的政策法规,这是令人担忧的。在中国,大多数大学和研究所的研究靠国家支持。因为私有企业研发资金缺乏,无 力支持上游研究;而国有大企业虽然不缺乏研发资金,但认为上游研究会有国家支持,再加上上游的研究出成果周期长,而国企领导任 期有限,所以对投资上游研究既不关心也不热心。因此,中国促进研发的链条常常脱节,造成原始创新发明的缺乏和一些关键技术的 落后。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如何从政策上促进研发链条的紧密连结,形成良性循环发展科技的好机制,值得科 技管理有关部门认真思考。在我看来,规定国企利润中投入上游研究的比例,以及考核国企领导的研发业绩等措施,都可以促进具有 良性循环的研发机制的形成。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