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书香往事

大学三年级,学校发给我们一套新教材——《遗传学》。教材分上下2册,由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刘祖洞教授和江绍慧老师编写,是大学教材中少见的规格:32开本,微微泛棕褐色,有些粗糙,触摸时却有厚重、亲切之感。我迫不及待地浏览着目录,教材开篇介绍了孟德尔遗传规律,接着讲解摩尔根遗传学,还详细阐述了应用前景广阔的遗传工程等前沿知识,与之前学习的课程有很大区别。我感到耳目一新,教材散发出的淡淡墨香味也令我欲罢不能。于是,我摩拳擦掌,马上投入“战斗”,在老师还没有讲授的情况下,就迫不及待、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这套《遗传学》教材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为我照亮了前行的方向。它不仅为我开启了走进生物科学最前沿的大门,还将我从迷茫、痛苦中“解救”出来。记得当时处于青春期,小女生的敏感使我的学业、生活受到影响,诸如身高、外貌、体重、家庭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等事由,时常影响我的心境。不知不觉中,我竟变得多愁善感、自卑孤僻起来,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学习效率低。那时候,我很痛苦,也很烦恼,明知这种状况没有益处,但仍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恰好此时,这套《遗传学》教材与我“不期而遇”,将我从自寻烦恼的困境中解脱出来。

这套教材把我带进了奇妙的生命科学的世界里,极大地调动了我的学习兴趣。那段时间,只要一拿起它,我就如痴如醉,抛除杂念,将“过度关注自我”的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学习上来。我常常捧着教材认真研读,细细品味,深入思考,反复推敲。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一遍一遍地思考,直到弄清楚为止。对感兴趣的问题更是反复研究,深入探究其中的原理,如孟德尔的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摩尔根的基因学说和连锁交换定律、DNA半保留复制原理、DNA重组技术、基因表达、基因调控等等,我几乎倒背如流。我的课堂笔记、自学笔记、实验报告、作业本等成为全班同学争相借阅的“抢手货”。令人捧腹的是,有几次我自己想看笔记,还得向借走我笔记本的同学“低眉顺眼”地示好才行。我异常欣喜与欣慰,因为我体验到了被人重视、被人需要的快乐,发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是处,而是有潜力和优势的。只不过是自己放大了自己的不足罢了。从此,我的自卑感消弭殆尽,自信心 油 然 而生 。 那 时候,在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甚至在宿舍,老师和同学看到的是手不释卷、废寝忘食的我,看到的是沉迷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的我以及流连在“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中的我。我的勤奋与变化令他们吃惊。那段时间是我在大学里度过的最充实、最忙碌、最愉快、最有意义而且是最美好的时光,也为日后我顺利考上研究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不慕名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确,对于酷爱读书的人来讲,读书之乐难以言表,读书之味如饮香茗,读书之益忘我忘物。正所谓,读尽天下好书,养足人间正气,退一步来讲,就算我们不能成为一代大师,但读好书、多读书,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灵魂的居所、精神的家园。

现在想来,自己是多么幸运。当年,给我们讲授《遗传学》的张桂芬老师在众多版本的教材中,选择了刘祖洞教授编写的教材。这套曾荣获教育部一等奖的教材给我带来了受益终身的变化,它使我走出了自卑,发现了自我。我深深感谢那位留着齐耳短发、性格爽快、略带沙哑声音给我们讲课的张老师。她当年讲课时的神态、语气、语调、板书甚至习惯动作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

《遗传学》教材自1979年出版至今,已先后印刷10 多次,累计发行量高达30多万册,惠及数代学子。这套教材,我视如珍宝,用当时最流行也是最结实、耐用的牛皮纸将封面包了起来。30多年过去了,包在教材封面上的牛皮纸虽已破损,我总舍不得更换,就连夹在教材中的书签我都像保护文物似的,仍然将它留在那里,它同30多年前陪伴我的这套教材一样,也散发出让我感到亲切、回味无穷的淡淡墨香,使我好像又回到了美好的大学时代——那充满梦想、充满激情的难忘岁月。

——沈阳医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教授孙英梅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