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界声音·

太阳能与热能是地球上2种广泛存在的清洁能源。在利用这2种能源的过程中,研发高效的能源转换材料是关键。

——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梁子骐科学网
[2014-02-11]

中国耕地资源质量保护面临着问题和严峻挑战,中国必须守住高质量耕地、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实施以粮食主体功能区的耕地保护策略,才能控制优质耕地占用,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孔祥斌科学网
[2014-02-13]

在国外,耳鼻喉科的重要性可以排在所有科室里面的前3名。在我国,一些医院将耳鼻喉科作为小科室管理。无论是医院管理层还是医务人员,甚至是患者,会出现“耳鼻喉疾病远远不如心脏疾病严重”的认识误区。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李慧军新华网
[2014-02-18]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做研究还是要注重实际解决了什么问题。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中国自己也能培养出自己的科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授张兴栋《光明日报》
[2014-02-10]

作为现代科学的后起国家,中国科学家不能不向西方学习,但也不能老跟着他们跑,否则永远搞不出中国原创的东西。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李太生《人民日报》
[2014-02-14]

建议取消硕士博士论文挂钩的考核方式;取消职称评定与论文数量挂钩的考核方式,仅仅要求出示少量代表作,强调科学贡献;取消经费申请附论文清单,让科研回归科研。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中国科学报》
[2014-02-10]

古今中外,凡评价人才之事,其过程都隐含着一条逻辑链条,那就是:从“标准”到“证据”,再从“证据”到“判断”。具体操作过程则涉及 3 个步骤:“由谁来评”、“标准怎样”以及“怎么判断”。在实际工作中,也正是这3个环节最容易出现偏差。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光明日报》
[2014-02-15]

大学治理应遵循3大原则:第一,必须集中资源,重点支持最有发展前景、最有希望的学科和个人。第二,在支持重点的同时,也要考虑给其他有潜力的学科和个人予以适当支持。第三,作为管理者,一定要明确哪些研究领域需要由哪些人去做。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理查德•N•杰尔《中国科学报》
[2014-02-18]

“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但忽略了对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的考虑。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教育者需要持续、深沉地反思现在的教育。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中国科学报》
[2014-02-17]

要打教育改革的主意还得来“软”的——教育是良心事业,要改革还是由心而改,要在灵魂深处暴发“革命”。每一个毕业的研究生身上,都应该打上导师的“品牌”烙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张淑林《中国青年报》
[2014-02-15]

好的导师培养人、提携人。选导师不能只是看光鲜的外表、职务、履历、发表文章,还要看人品和是否愿意并有能力提携后辈。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副研究员马臻《中国青年报》
[2014-02-15]



图片来源:《光明日报》

“手把手地教”可能会阻止或扼杀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是保护学生的创新兴趣和能力,鼓励尝试,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人生是一次长跑,我希望我的学生能保持后劲闯出自己的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中国科学报》
[2014-02-11]

我收到了一封林徽因先生给我的信,看得出是在病床上写的,信中说,中国各方面百废待兴。正是这封信,让我下定决心回到中国。1950年底,下了轮船,走到码头,我们领到了一碗热饭和一根香肠,这就是到了我们中国的国境了,感觉到非常的温暖。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人民日报海外版》
[2014-02-10]

对物理学的研究,人为的干扰因素较少,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可靠的。这个过程让我感到幸福。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中国青年报》
[2014-02-11]

(编辑 石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