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心智状态=大脑状态:生命进化史对心身问题的解构


[英]Nicholas Humphrey著,
London:Simon & Schuster,
1992年1月,定价:5.97美元。

英国哲学家科林•麦金曾认为,人类的意识问题是不可解的,即便有解决方案也是人类智力所无法理解的。然而实验科学的日益进步似乎越来越佐证了物理主义的等式“心智状态=大脑状态”:当我们感到疼痛时,特定的痛觉脑区会被激活;当我们闻到花香时,特定的嗅觉脑区会被激活;当我们看到红色时,特定的视觉脑区会被激活……似乎,所有感受发生时都伴随与之对应的神经细胞活动,意识活动仅仅只是一个物理事件,即如果科学家能深入人脑观察这些神经活动过程,那么他就能用物理学和化学的客观语言描述脑主人此时此刻的感受。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著名的黑白玛丽思想实验告诉我们:假设天生眼盲的玛丽是一名研究人类视觉系统的生理学家,她对于一个人看见红色时脑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丰富的知识,然而作为一名盲人,玛丽永远也无法拥有一种看见红色的感觉。

面对上述困境,意识领域的物理主义者们坚持认为等式成立,著名理论心理学家尼古拉斯•汉弗莱就是其中之一 。 他 在 其 著 作 A History of TheMind: Evolution and The Birth of Consciousness中详细阐述并论证了这一等式为何成立。难能可贵的是,汉弗莱还具有如此生动的笔触。

汉弗莱认为心身问题是可以通过相关科学理论进行解释的。他从进化的视角入手,选择从世界上主观经验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分化尚未出现时开始,循着进化的方向跨越心智状态与大脑状态的鸿沟、实现心智状态与大脑状态的握手。

汉弗莱在进行意识的界定与解释时不再着眼于心智本身,而是从更为原始的感觉出发。谨慎地使用语言是汉弗莱特别强调的问题,因为区分感觉(sensation)与知觉(perception)这2个本身在进化上为了表征不同问题、关乎不同对象、包含不同属性的——然而却被不少心灵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混淆的——概念及其在进化史上的发展进路是汉弗莱解构困难问题的第一步,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高级的社会认知能力是人类成熟的标志,而原始的感觉则在婴儿乃至动物中显现,这些感觉在我们考察意识的演化过程中会比抽象思维、语言的使用、社会智力等方面更有价值。

让我们跟着汉弗莱的步伐,想象:“一种浮游在早期海洋里的类似变形虫的生物,它们有明确的边界,帮助它们区分自我(me)与他者(not me),承担物质、信息、能量交换的重要作用……”光线的照射、物体的撞击、外力的挤压,对于它们来讲外在事件总是能归类为好的、中性的或者不好的,原始的蠕动是它们对这些刺激的最初反应,进化的作用让它们能够发展出针对各种不同刺激的最合适的反应。这些局部反应逐渐在刺激部位的周围被组织起来,发展出像反射弧一样的东西,流经中央神经节或原始脑(proto-brain),因为它们需要评估来自皮肤的信息之后采取适当的行动。这种对自身反应的监测形成了“在我身上发生了什么”的表征——感觉。如果除了了解自身发生了什么的同时,还能关注身体之外的世界,对于生存而言无疑是更有利的,于是利用身体表面刺激中所包含的信息,它们又形成了“外界发生了什么”的解读——知觉。感觉和知觉各自沿着相对独立的路径进化发展,随着生命的日益复杂,动物从对身体表面的刺激作出反应的行为中获益越来越少,继续完整的反应过程显然不是最经济的;但是由于获得外界发生了什么的信息是源于对原始刺激反应的监测,抛弃原始刺激反应似乎也是行不通的。于是,这些不再需要从身体的外显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却又不能被抛弃的反应便以一种虚拟的或好像是(as-if)的形式存在,即它们只是保持了原有的意向性属性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最终,经过漫长的进化,一个缓慢但显著的变化出现了,即整个感觉活动“私密化”(privatized),并在大脑内形成了内部回路。

至此,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心智状态”似乎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与“大脑状态”走到了一起。每个与意识有关的神经元的活动都开始于感觉,感觉的反馈回路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随着所面对的问题的日益复杂而出现“短路”,不再回到身体表面而直接在脑中皮层的对应位置形成回路,这种皮层上的投射便是我们今天所观察到的神经元的活动。也正因如此,意识问题才变得如此难以捉摸,因为它与一开始单纯地表征拒绝、接受的蠕动已经如此的大相径庭。在此,遭遇质疑或许是必然的。对于意识问题,尽管我们倾注了很多心血,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离最终为大家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或许,对于该书定义有关意识的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尝试可能会无法避免“这就是全部吗?”的批评,但是从进化的视角理解意识问题,一方面能够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对于解决当前僵持不下的纷争有很大的意义;另一方面,坚持物理主义的立场也能够为第2代认知科学的核心理念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提供更好佐证。在当前神经科学突飞猛进、脑成像技术飞速发展的氛围下,汉弗莱没有选择借助精密仪器解决问题,而是选了用非常基础的知识对前沿问题进行新的解读。他这本书很少提及认知革命、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的发展,但是阅读该书却比研究最新的神经科学、脑成像技术、认知科学的发现给人带来更多启示。正如美国著名哲学家、认知科学家丹尼尔•丹尼特所说:“汉弗莱勇敢地中断了当代思想的潮流,为老的问题打开了新的视野,提供了一种煽动性的观点的盛宴。”

(文/张静)
作者简介 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栏目主持人 尹传红,电子信箱:asimov@126.com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