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栋,河北栾城人,区域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马拉雅地区协调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工作,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完善或重新厘定了这些地区的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造格架,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和亚洲岩浆岩发育规律,提出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和机制等。


·卷首语 Foreword·
加强基础地质研究,争取油气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指出: “能源矿产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必须放在地质勘查的首要位置。”实现油气勘查的 重大突破,维系油气的可持续供给,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是地矿部门和广大油气地质工作者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我国沉积岩分布面积670万 km2,已发现的含油气盆地340多个。据《中国石化报》报道:截至2013年初,我们已探明石油可采资源 量255亿 t,探明程度35.7%;天然气可采资源量27万亿 m3,探明程度15.4%。非常规油气可采资源量,石油163~168亿 t,天然气20~ 120万亿 m3。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具有良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勘查潜力很大。为了实现油气资源勘查的重大突破,需要加强基础地质和技 术方法的精细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地质特点的油气地质理论体系与技术方法体系。

加强全国特别是西部、海域含油气岩层研究,查明岩层时空分布、厚度、岩性组合,建立地层层序和年代地层格架。对沉积地层查明其 沉积相、沉积建造及其分布和变化特征,解析建造单元,进行相-沉积体系-体系域及更高级别的层序地层单元的三维研究,对生油层、储油 层及盖层进行精细研究,编制大比例尺的含油气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对含油气和可能含油气的火山岩,要进行物性特征、火山岩相、建 造组合、火山构造等的研究。注意发现变质岩、侵入岩等的油气储集层。继续对南方分布广泛的海相碳酸盐岩及油气田分布规律进行精 细研究,力争取得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

加强油气聚集区地质构造的详细研究,进行区域构造分析和矿田构造的详细研究,查明断裂构造、推覆构造、裂陷构造、火山构造、构 造运动界面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沉积盆地分析,研究和查明盆地类型、沉积建造、结构构造、演化历史和演化模式。开展重要油气盆地 高精度地球物理探测,把深部地质与地表地质集合起来,查明岩石圈结构构造及其对油气盆地的制约,建立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型。

加强流体地质研究,研究流体对沉积盆地中油气迁移、圈闭及地热形成、分布的作用。研究含油气盆地系统中热物质与流体运移机 制,进行盆地流体动力学分析,了解盆地中流体来源、运移、汇聚及驱动机制,揭示油气藏形成分布规律。研究地壳深部及地幔流体,阐明 它们对沉积盆地形成和深部高温高压下油气生成、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

我国煤层气、致密油气、油砂、油页岩、页岩油、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尽管其中一些非常规油气勘查开发 难度大,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但随着常规油气的逐渐减少和枯竭,非常规油气迟早要代替常规油气。因此,应该在持续勘查开发常规油 气的同时,逐步加大非常规油气的勘查研究力度,这是使我国油气资源得以持续供应和保证能源安全必然要采取的措施。

我国地处欧亚板块、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交汇部位,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结构十分复杂,油气地质条件颇具 特色。大庆油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陆相超大型油气田,海相油气田时代老(古生代、新元古代)、埋藏深。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一方面 加大了油气田勘探开发的难度,另一方面又为创建油气地质理论、新技术方法开辟了广阔空间。我国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长期油气 勘查研究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知识和经验,总结和创建了一系列理论、模式和技术方法,支撑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众多成就。

当前,阻碍油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技术上的问题,主要是理论和技术方法上的滞后,陆相生油理论需要充实与完善,海相成油 的理论需要根据我国特殊的地质条件去创新。凭借我国油气地质特点和地质上的优势,依靠半个多世纪油气 勘探研究的丰富科学积累,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一定可以创建出一套适合我国地质条件,又可以应用于全球 油气地质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体系,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作出更大贡献,为发展石油地质理论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