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期刊亮点·

利用半解析法得出单层非饱和 多孔介质一维瞬间相应解

浙江大学凌道盛等基于Zienkiewicz提出 非饱和多孔介质波动理论,考虑两相流体和固 体颗粒的压缩性及惯性、黏滞和机械耦合作用, 采用半解析的方法获得了一类典型边界条件下 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响应解。 研究推导出无量纲化后以位移表示的控制 方程,并将其写成矩阵形式;然后,将边界条件 齐次化,求解控制方程所对应的特征值问题,得 到满足齐次边界条件的特征值和对应的特征函 数。根据变异系数法并利用特征函数的正交性,得到一系列仅黏滞耦 合的关于时间的二阶常微分方程及初始条件。之后运用精细时程积 分法给出常微分方程组的数值解。最后,通过若干算例验证结果的正 确性并探讨了单层非饱和多孔介质一维瞬态动力的响应特点。

《岩土力学》[2014-01-10]

随机型协同时隙分配模型解决机场协 同时隙分配问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尚文等为解决机场概率容量条件 下的协同时隙分配问题,提出了随机型协同时隙分配策略。 根据机场容量预报的更新模式,建立了静态模型和动态模 型,模型以各种概率容量情景下的总航班延误损失期望最 小为功效性目标,以各种概率容量情 景下的平均旅客延误时间期望最小为 公平性目标,在满足有效性约束的基 础上,为进场航班分配时隙;并采用多 目标遗传算法NSGA-Ⅱ 求解模型。 研究人员以某机场运行数据为例进行 仿真验证,与随机型地面等待经典模 型相比,模型实现了机场概率容量条 件下时隙资源的功效性、公平性、有效 性分配。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01-09]

气候变化影响邢台夏玉米产量 及品种适应性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孟 庆锋等研究气候变 化对华北平原粮 食生产的影响及其 机理,应用Hybrid Maize 模型研究了 1981—2010 年气 候变化对河北邢台 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影响及农民采用长生 育期品种的适应措施。

结果表明:研究期间,邢台地区气温 显著上升,平均温度上升速度达0.49℃· 10 a-1;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显著降低, 降幅分别达0.56 h·d- 1 ·10 a- 1 和265.1 MJ·m-2·10 a-1;降水量相对稳定,但年际 间波动较大。在该气候背景下,利用20 世纪80 年代典型夏玉米品种模拟发现, 21 世纪初灌溉与雨养条件下夏玉米产量 潜力均显著下降,降幅高达0.63~0.64 Mg·hm-2·10 a-1。产量潜力的降低主要 是生育期内太阳辐射下降和由温度升高 导致的生育期缩短共同作用的结果。其 中,太阳辐射下降对产量下降的贡献较 大,高达60%。在实际生产中,农民采用 长生育期品种来适应气候变暖。

《应用生态学报》[2014-01-18]

SO2 抑制乙醇胺热降解-氧化 降解循环过程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孙晨辰等使用 半连续式不锈钢搅拌反应釜,研究了质 量分数30% 的乙醇胺(MEA)水溶液 (CO2负载量0.4 mol·mol-1)的热降解- 氧化降解循环过程。

研究人员将热降 解的实验条件设置为 120℃,降解时间为2 周,在密闭反应器内进 行;氧化降解的实验条 件为55℃ ,约121.59 kPa,向溶液中持续通 入模拟烟气,总气量为 7.5 L·min-1。结果表明,在先进行热降 解再进行氧化降解的过程中,MEA 的热 降解产物N-(2-羟乙基)乙二胺等会在 氧化降解的过程中发生进一步反应,且 原本氧化降解中生成的亚硝酸根会有部 分进一步被氧化,生成硝酸根。在循环 过程中,MEA 的整体降解程度比单独进 行热降解、氧化降解实验中有所提高。 研究表明,添加亚硫酸根会加剧热降解 中的氨气生成量,而在氧化降解中,SO2 又表现出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循环过 程中,这两者均有体现,SO2仍起到一定 的抑制降解作用。

《环境科学学报》[2014-01-06]

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稳定控制系 统的研发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开 周等研究了适用于深海大深度载人潜水 器的控制系统。为了克服定位系统野点 尤其是控制周期与测量周期非同步问 题,提出了无色自适应卡尔曼滤波的深 海高精度导航定位方法。同时为了克服 蛟龙号参数时变、闭环系统各环节的不 确定性问题,研究了基于模糊原理的控 制参数在线自动调整的控制策略,以及 基于数论的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人员基于上述方法实现了蛟龙 号在复杂海洋环境下高精度导航定位、航 行控制、载人舱内综合信息显控、水面监 控、黑匣子数据分析和控制系统测试等功 能,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在7000 m 深 度近海底的自动定向、定深、定高、定速和 悬停定位5 种全自动航行控制功能。蛟 龙号于2009 年8—10 月、2010 年5—7 月、2011 年7—8 月和 2012 年6—7 月完成 1000,3000,5000 和 7000 m 级海上试 验。试验结果表明,蛟 龙号控制系统的功能 完善、性能先进、运行 稳定可靠。

《科学通报》[2014-01-08]

(责任编辑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