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风云·

微观世界大有可为

1959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 物理学奖得主Richard Feynman在美国物 理学会年会上说,物理学的规律不排除 一个原子一个原子地制造物品的可能 性,如果对细微尺寸的物体加以控制,将 极大扩充我们获得物性的范围。这是对 纳米技术的最初描绘。经过50多年的发 展,如今纳米技术在材料、医学、环境、能 源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使人类与 更微小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

近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NIST)的研究人员在 Thin Solid Films 上发 表论文称,研发出一种 超薄多壁碳纳米管材 料,可使泡沫制品的易 燃性降低35%。在研 究之初,研究人员设定3个关键目标:泡 沫材料多孔表面全覆盖、纳米管均匀分 布、制造方法简单易推广。根据目标,研 究人员选择了在阻燃材料中能牢固附着 并且能均匀分布的医用碳纳米管做原 料。他们先将这种碳纳米管与聚丙烯酸 和聚醚酰亚胺2种高分子材料组合在一 起形成类似三明治结构的薄膜,再将这 种薄膜叠加4层,形成厚度约440 nm的 薄膜材料(1月17日《科技日报》)。由于 具有中空管状结构的碳纳米管有着很强 的韧性、机械强度与载流能力,即使在极 高温环境中完全烧焦仍可保持稳定的阻 燃结构,因此,将超薄多壁碳纳米管材料 用在软装饰中不仅使物品结实耐用,更 重要的是可使装饰材料导致的火灾减少 1/3。如果这种材料得以普及,便可以更 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并且还能减 小经济损失。

DNA纳米技术是纳米技术与基因技 术的融合,它有望解决人类的遗传疾 病。2007年,“DNA之父”James Watson 得到一张记录有他本人完整基因序列的 DVD光盘,成为世界上获得个人基因组图 谱的第1人。Watson基因组图谱的测序工 作耗时2 个月,花费100 万美元。完成 Watson基因测序工作的454公司创始人和 总裁Jonathan Rothberg当时说“:我们正在 向着1万美元基因图谱前进,很快就会降 到1000美元。”6年后的今天,只花费1000 美元就能测基因图谱即将成为现实。1月 15日,美国Illumina公司发布消息称,将 推出售价100 万美元的测序仪—— HiSeq X Ten,它能准确测出全基因组序 列,将以低于1000 美元的价格每天为5 个人完成基因组测序。麻省理工学院和 哈佛大学联合基因组学中心主任Eric Lander称这是第1次有望进行1000美元 的基因组测序(1月16日新华网)。

利用个人基因组图谱可推断患上某 种遗传疾病的风险,我们可以提前采取相 应措施,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然而,由 于基因测序可能还会存在一定的差错率, 有致病“潜力”的某些基因也会受到环境 以及其他基因的影响,并且患某种疾病风 险的个人在被告知后可能会产生轻生念 头,因此,个人基因组图谱的绘制不免让 很多人担心。再加上之前基因所涉及的 伦理问题,更让基因治疗倍受争议。近 日,英国研究团队采用基因疗法成功治疗 无脉络膜症的案例在英国医学界引起较 大轰动,或许会为人类拂去一些忧虑。

无脉络膜症是X染色体遗传性疾病, 由缺乏能表达REP-1 蛋白质的CHM 基 因所致。牛津大学Robert Mac Laren教 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利用极细的针将携带 CHM 基因的病毒注射进无脉络膜患者的 视网膜中,完成了患者缺陷基因的修复, 使患者视力得到改善。目前,已有6名年 龄在35~63岁的患者接受治疗,并且他们 在半年至2年的时间中都重见光明。研 究团队将会对康复患者长期跟踪并进行 视力复查,如果顺利,该技术可在3~5年 内推广使用。相关研究成果已于1月16 日在The Lancet 上在线发表(1月17日生 物探索网)。微小的基因是人类的“生命 密码”,伴着无脉络膜患者进入光亮的世 界,我们也看到了基因治疗的曙光。随 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基因治疗在医学中 的普及指日可待。

2013年,一种微小的颗粒物频频“光 顾”北京,向人类发起挑衅,它就是—— PM2.5。2014年1月18日,《北京市大气 污染防治条例(草案)》在北京市人民代 表大会上审议,首次将降低PM2.5纳入立 法。近日,在水科学领域有重要发现的 中国物理学家或许能在解决PM2.5的问 题上为环境学家支招。

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中心江颖教 授课题组与王恩哥教授课题组合作,首 次实现单个水分子内部自由度的实空间 成像,使得在实验中 直接解析水的氢键网 络构型成为可能。研 究人员完成2个挑战: 一是选用表面生长 NaCl 的金属作为衬 底,避免了水与金属直接接触而产生的 相互作用,使水分子轨道结构得以呈现; 二是应用亚分子级分辨成像和操控技术 来应对水分子信号强度非常微弱的问 题,捕捉到水分子清晰的面貌。而在此 前,科学家拍到的水分子外形最多是“一 个没有任何内部结构的圆形凸起”。氢 键的构型和方向性决定着水的很多特 性,此次研究人员不仅拍摄到单个水分 子结构,还拍摄到由4个水分子组成的水 团簇,并且发现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连 接时存在一定的方向性。研究人员还发 现以前报道的盐表面水分子团簇都不是 最稳定构型,并提出了一种四聚体吸附 结构。这一研究成果已于1月5日在Na- ture Materials 上在线发表(1 月16 日《人 民日报》)。研究人员称,空气中的PM2.5 表面通常包裹一层水,若解析出这层水 的微观结构,环境学家们或许就能采取 针对性的措施使PM2.5直接沉降或分解。

今天的科技界取得如此丰硕的成 果,在很久以前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人 类早已将智慧的触角伸向微观世界,去 探寻微小世界的奥秘,并以此来粉碎自 己的无知,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许,微观 世界与人类的关系比我们想像的要密切 得多。我们期待看到更多探索微小世界 的成果。

文/王丽娜
(责任编辑 杨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