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心语·
博士生的成功之道(35) ——我们该如何守望春天

我们已经走过春天有段时间了。虽 说冬天的雪景也是美丽的,但冬天毕竟 寒冷,我们每个人都会在冬天里默默守 望春天。春天啊,你不远了。

就此想起了因为白天就要结束而有 点点伤心的小男孩向妈妈的一串提问:

为什么白天必须要结束呢?

白天结束时,太阳到哪里去了呢?

风停之后,风到哪里去了呢?

暴风雨过后,雨到哪里去了呢?

那森林里的树叶变色掉落之后呢?

小男孩问到了秋天,从而带出了冬 天的问题:

那冬天结束后呢?

妈妈说:"冬天结束,积雪融化,小鸟 飞回,春天开始。"(《读者》2013.19)

作为博士生,问题也不少。就在最 近,中国科学院的微信上发了一条谈谈 "导师不会告诉博士生什么"的博文,文 中转载了《泰晤士高等教育》的一篇文章 (原题为:导师不会告诉学生的10个事 实),从一个导师的角度告诉学生该如何 甄别不好的导师,以及如何做好自己。 看了具体的描述,倒是让人感到对博士 生有一点点"冬天"的味儿。摘抄如下, 以供思考和实践。

1. 判断一个导师的指导能力,看TA (助教)有没有良好的指导学生完成学业 的记录。好的导师应该有能力、有眼界、 尊重学生并坚持不懈,要能跟学生一起 面对困难时期。

在中国,有的博导会让博士生当助 教,但大多数不会这样,因为学校会有专 职的助教。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说,不会 有导师直接告诉自己的博士生,我是能 力不够的导师。遗憾的是,在这句话面 前,博士生该等待什么呢?当然,在中国 人们不仅仅从助教(助手)的表现看导 师,还会从若干个方面评价导师。本文 略。

2. 你选择导师,而不是让行政部门 给你安排一个导师。直接去跟导师们 谈,找到心仪的。

在我的记忆中,有学院帮忙找导师 的,但只在学生不能被前一位"心仪"的 导师录取时。在中国,很少有硕士生找 博导访问面谈然后决定报考的(尽管我 也这么鼓励)。用电子邮件联系的多。

3. 学术明星很有吸引力,但都很遥 远。选择一个能经常见得到的知名导 师。学生们需要找一个有声望的指导教 师,但不是那些周游世界、经常不在学 校、缺席研究生指导会议而去宣传他们 自己事业的教授们。

这句话的含义是,你可能很少见到 导师。的确如此。这样的导师总会在 "如何多与博士生见面"上纠结不断。更 为纠结的是,你会发现,在中国,不是知 名的教授又怎么能当博导呢?你再想 想,学校和老师们肯定已经用许多办法, 来逐渐迫近这个矛盾的解决。了解这些 也是重要的。

4. 对官僚主义的免疫力至关重要。 大学的研究生管理存在很多的问题,过 多的表格、汇报、考试,以及繁琐的签字 过程。一个好的导师一定尽量帮助学生 脱离繁缛的行政管理。

这样的话,导师也许的确不会跟学 生讲,因为导师是学校的雇员,学校要求 他们遵纪守法方面会比学生更为严格。 但老师会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效率,虽 无言而有行动,因为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任何拖拉都会形成时间上的浪费和效率 的低下。

5. 随便署名盛行。选导师之前,研 究下TA的发表记录。学生和导师是伙 伴关系,论文署名需要商量,导师不能总 占有学生的劳动成果。

署名是个复杂的事情。这件事导师 不是不能或不会向学生说,而是要多说, 多商量。本刊"主编心语"也已就此发表 了数篇文章。

6. 当心联合导师。有的学校采用联 合导师更多的是从管理角度考虑,假若 一个导师离开本单位,联合导师会保证 学生还有人指导。虽然有时候联合导师 很有帮助,但联合导师不应该由行政决 定,而应该从研究需要出发。没有任何 经验的联合导师很多时候会给学生造成 不好的影响,这时候(导师数量)就是少 胜于多了。

博士学位制度选择的是导师制,这 个制度决定了学生总归是只听导师一人 的,而其他老师都是辅助性的,在中国特 别如此。不是要"当心联合导师",而是 要热情接受"联合导师",如果除了导师 还有老师在指导着你。在这个问题上。 导师当然不会告诉你,你不必听他选定 的"联合导师"的话。在联合导师这一 边,往往学生不大听他的。这其实对博 士生是不利的。

7. 活跃在你博士论文研究领域的导 师才能真正对你有所帮助。有时候学生 会选择一个"名字"而不是"在某领域的 名字"。导师的研究领域是否契合很关 键,在本领域依旧读文献、思考、写论文 的导师,肯定对你帮助更大。

如果想要知道这个"在某领域的名 字"的更多意味,还可以看看这位导师的 文章被正面引用的情况,但也不能过分 相信所谓"SCI"期刊,前者优秀,后者漏洞 多一点(存在着类似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的可能)。

8. 参与教学的研究生更容易找到工 作,选择能给你这样机会的导师。如果 没有教学经历,会被不少学校认为你还 没有准备好承担一份全职教学工作。

这句话更针对国外的学校。在中 国,这几年关于资格的严格程度出乎意 料地高于对经验方面的要求。但是,另 一方面,即使你资格很硬,也不要过分松 懈,在许多国内学校,执行不"唯资格 论",不"唯学历论",有时也让人目瞪口 呆。归根结底,各方面有扎实基础的,更 有利于工作中的发展。

9. 每周研究生会议是最好的模式。 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喜欢聚会和 网络胜过阅读、思考和写作,对于这样的 学生,每周一次汇报工作和跟导师碰面 的压力会让他们的研究进展更好。

在中国,在这件事上,不存在导师不 会告诉学生的情况。有时不开每周会 议,一定有当时的实际情况。这种情况 也不至于不能向学生说。

10. 把你的信任投资到一个正派可 靠能回报信任的导师身上。

当然,一般情况下,导师不会让自己 的学生不要信任自己。另一方面,学生 也做不到跟着导师事事做假"戏",看起 来像学生,实际根本不是这回事。如果 这样,你何苦呢?

还有没有导师不会告诉学生的情况 呢?有。就像你看到一场戏,已经是剧 团排练的成果了,排练是剧团不会告诉 观众的事一样,导师对指导学生的思考、 规划、决策过程是不会告诉学生的,这些 事(约18件)本刊2012年的"主编心语" 栏目进行了讨论,当年,又以《如何当好 博士生导师》为名,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 社出了书。这本书除了导师,博士生们 也值得一看。

每一次新生们看到自己的导师,都 像孩子们等到春天那样喜悦。其实,学 生们守望的,是一次进入春天的机会 ——完成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导师是 十分重要的,如上所述。但是,更重要 的,是你自己。哲学家尼采说:"谁也不 能为你建造一座你必须踏着它渡过生命 之河的桥,除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这么 做。尽管有无数肯载你渡河的马、桥和 半神,但必须以你自己为代价,你将抵押 和丧失自己。世上有一条唯一的路,除 你之外无人能走。"新春就要到来了,让 我们愉快地走进春天,走向成功。 文/冯长根

文/冯长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