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之声·
学问是讲出来的
2013年12月21日。寒风凛冽,气温骤降,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的报告厅却热闹非凡,气氛活跃。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的导师们冒着严寒赶来参加上海大学力学学科研究生学术年会,他们是被请来担任评委的。这次盛会引发了我的诸多联想,很想做一些评述。 此次研究生学术年会搞得有声有色。我很佩服会议组织者的才干,他们居然在较短的时间里征得近70篇稿件,经过遴选,有36篇论文被选定作口头报告,在2个分会场进行阐述。其余文稿以墙报的形式在走廊展出,主办者经多方联络,邀来沪上的“60后”力学“大腕”认认真真坐在评委席上。会上有志愿者穿梭服务,还有上下午2次精心准备的茶歇。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来,本届年会的组织工作都丝毫不逊色于时下的国内小型学术会议。 其中,研究生的论文令我惊喜不已。撰文者横跨了硕士生、博士生在内的6个年级,报告的内容、形式之精彩出乎我的意料。 值得称道的是年会特邀的大会报告,报告人李博。他本科、硕士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后到我所攻读博士学位。现为美国Exa公司资深工程师。他用精心制作的动画和图片,向与会者展示了空气动力学(包括气动声学)、热力学、计算机仿真等在汽车设计和制造中的应用,既有宏观的展望,又有理论、实验和数值仿真的实例、个案,很有说服力。提问环节过后,我情不自禁地做了点评:“ 我们研究所的研究生数量过百,除了本课题组以外,我认识的学生只有最优秀的和最差劲的,李博属于前者。我是他入学后第2年认识他的:在EI中国区总代表钟似璇的学术报告现场,李博在会上提问,把钟先生‘折腾’了10分钟,让与会师生懂得了‘Engineering Village’子程序包的用法。他攻博时不是死读书,而是充分利用校所优良的学术氛围,‘削尖脑袋’参加各种学术交流,而且勇于发问。学问就是这么做出来的。在校期间,谁也没教过他汽车空气动力学的知识,但由于有相关的学问积淀,仅仅5年,他已成为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就是钱伟长先生所说的,带着满脑袋问题进社会、有实际本事能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博士生。” 我在年会的流体力学分会场听了18场报告。报告人的表述能力普遍较高。总结起来,优点是:主题突出,详略有致,PPT讲稿优美,讲述思路清楚。当然不是所有报告都讲得好,也有水平略差的。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是:研究工作的动机和背景交代不清楚,陈述脉络不明确,结果分析不到位。当然,对于初出茅庐者,这在所难免。 研究所所长周哲玮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强调:“ 学问是讲出来的。”这句话是对此次年会的最佳诠释。毋庸置疑,学问是一点一点做出来的,而“讲”是“做”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想,这次年会为培养青年学子的讲述能力、治学能力做了切切实实的事情。 作为我们这个研究所的创办者,钱伟长先生辞世已3年有余,我们一直怀念他。今天,可以告慰钱先生的是:后辈们在您的办所宗旨和治学理念指引下,正兢兢业业地努力着,新一代学子,正健康地成长着,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上海大学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 教授 戴世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