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纵横捭阖·
逻辑能力与数理科学创新小议

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科 技创新,但“我们天天大呼创新和创造, 却不问创新和创造从何而来”。每当谈 起创新,人们往往只提起专注、投入等品 质因素,很少谈到具体的创新方法。笔 者在本文中讨论数理科学创新中逻辑方 法的作用,以期抛砖引玉。

1 数理科学与创新的基本含义

数理科学,亦即传统的“数理化天地 生”科学分类里的前2 类。当前的看法 为:数理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 是当代科学发展的先导和基础。目前数 理科学里既有数学、理论物理等纯理论 研究,又有各种各样的实验研究。其中 的高能物理、核物理、天体物理、高温等 离子体物理等是典型的“大科学”。数理 科学研究物质深层次结构和运动规律, 理论性强,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基础。

数理科学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为 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方 法和手段。目前,数理科学与数学与信 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物理学与 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化学、天文学与地 球科学、力学与工程科学、材料科学、地 球科学等均有大量的交叉。数理科学的 进步,往往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 科学的进步。

科技创新是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 统称,即发明创造、发现。“发明创造”是 一种在破坏或突破旧事物的基础上,构 建并产生新事物的活动。“发现”是指经 过研究、探索等活动,看到或找到前人没 有看到本身就存在的事物或规律。人们 一般把科学上的新事实、新理论等的提 出称为发现,而把技术上的新器具、新流 程等的提出称为发明。

2 人类思维能力的类型

思维是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 映。思维能力常见的分类有:抽象逻辑 思维、形象思维、动作思维、直觉、灵感、 顿悟等。

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 断、推理的思维活动,是认识事物本质和 规律的主要方法。其中的推理方式有: 1)演绎推理: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 发,根据某些逻辑规则,推导出特殊性或 个别性的知识。2)归纳推理:归纳是从 特殊的或个别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 性的知识。3)类比推理:类比推理是根 据2 个或2 类对象的属性部分相同,从而 推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

形象思维和动作思维需要借助表象 和动作完成。成人是在抽象思维达到高 度发展的水平上运用动作思维和形象思 维的,因此它们也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人的这几种思维是密切联系、互相渗透 的,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运 用各种思维。

此外,直觉、灵感、顿悟也被证实存 在,是现在人类认识还不很清楚的思维 方式。这类说不清楚的思维,在创新活 动中也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

演绎推理不能推导出其前提不包含 的知识或信息,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远 至古希腊的芝诺悖论,近到1931 年的哥 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和1966 年的柴廷定理 等,都是对演绎推理局限性的明确说明。

3 逻辑能力与数理科学创新

“钱学森之问”的思维科学原因,笔 者认为是中国的教育几乎只训练了对科 技创新作用不大的演绎推理。

事实上,给人类数理科学带来新知识 的主渠道恰恰是演绎推理以外的其他思 维。在现行教育里,对归纳推理介绍很少 (只有数学归纳法),介绍类比推理只有德 布罗意根据“光的波粒二象性”类比出“粒 子的波粒二象性”,而几乎见不到对形象思 维、动作思维、直觉、灵感、顿悟等的有意识 地训练。于是,缺少重大科技成果就成为 中国现行教育弊端的必然结果。

不妨看看那些高创新人才对思维的 看法。

1)牛顿:没有大胆猜测,就没有重大 发现。

2)高斯:我已经有了结果,但还不知 道怎么得到它。

3)庞加莱:① 没有假设,科学家将 寸步难行。② 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 是发明的工具。逻辑可以告诉我们走这 条路或那条路保证不遇见任何障碍,但 是它不能告诉我们哪条道路能引导我们 到达目的地。为此必须从远处瞭望目 标,教导我们瞭望本领的是直觉。没有 直觉,数学家就会像这样一个作家,他只 会按语法写诗,但是却毫无思想。

4)爱因斯坦:①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 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 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 进化的源泉。② 真正有价值的是直觉。 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无甚用处。③ 创新 不是由逻辑思维带来的,尽管最后的产 物有赖于一个符合逻辑的结构。

5)开普勒:我珍惜类比胜于任何别 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导师,它了解 自然界的全部秘密,在几何学中它最不 应被忽视。

6)拉普拉斯:甚至在数学里,发现真 理的主要工具也是归纳和类比。

7)希尔伯特:数学知识终究要依赖 于某种类型的直觉洞察力。

简言之,归纳和类比是数理科学创新 的主要思维方式,直觉等也有重要的作 用。而中国教育主要关注的演绎推理,对 创新的作用却是微弱的。

文/杨正瓴
作者简介 天津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混 沌及其应用。图片为本文作者。
栏目主持人 关增建,电子信箱:guanzj@sjtu.edu.cn

(编辑 王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