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 武汉 430064;
3. 江西职业技术大学 船舶工程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7
2. China Ship Development and Design Center, Wuhan 430064 China;
3. Shipbuilding Engineering Department, Jiangx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ujang 332007, China
水下航行器在水中运动时,作用于水下航行器壳体外表面的流体动力在运动方向上的合力称为水下航行器的阻力。水下航行器阻力按承受阻力可分为主体阻力和附体阻力,水下航行器的附体指艏升降舵、指挥台围壳、方向舵、艉升降舵、稳定翼、特种装置和超出主体线型之外的导流罩等部件。
水下航行器阻力与水下航行器的快速性关系很大,同时水下航行器阻力成分中附体阻力所占比重比传统水面船舶要大得多,因此需要对附体阻力进行额外的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海洋结构物的性能研究中,通过CFD方法准确了解水下航行器的水动力性能,对提高水下航行器自身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陆炜等[2]采用CFD对SUBOFF标模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潜艇在不同层化海洋环境下的阻力和自由液面兴波;叶金铭等[3]分别对带有扭曲舵和常规舵的水下航行器模型进行水动力性能的数值模拟,发现了扭曲舵能在保证潜艇阻力几乎不变的情况下,让舵产生的扭矩降低潜艇整体的不平衡扭矩,并且有效提升螺旋桨的推进效率;徐妍等[4]对不同浮体布置的水下航行器的阻力进行了预报分析,确认了浮体布置情况对粘压阻力产生显著影响。
在水下航行器的各类型附体中,桅杆导流罩在水下航行器运动时所受到的阻力不容忽视,因此,对桅杆导流罩的阻力进行分析十分必要。由于桅杆高度与桅杆平均直径之比大于5倍的临界比值时,可忽略桅杆两侧边界对桅杆绕流的影响,故在考虑水下阻力时,可假设桅杆导流罩流场沿高度方向定常分布,将桅杆导流罩三维绕流问题近似等价为二维绕流问题处理。冯·卡门[5]观察到在一定条件下的定常来流绕过某些物体时,物体两侧会周期性地脱落出旋转方向相反、并排列成有规则的双列线涡。在此之后,国内外对二维绕流问题的研究从未停止,Coutanceau等[6]揭示了圆柱后尾流形态和雷诺数的对应关系;Luo等[7]采用PANS方法和DES 方法模拟了2个亚临界雷诺数下的圆柱绕流并观察了尾流的分离情况;刘跃等[8]通过数值模拟对比了不同湍流模型对圆柱绕流计算结果的影响,发现了SST模型求解效率更高,但是SAS方法拥有更高的计算精度。除了对单体圆柱的绕流问题的研究,组合排列下的圆柱绕流问题也在工程应用中受到广泛的关注,赵红晓[9]对不同雷诺数下多圆柱组的绕流进行了仿真,归纳了不同位置的圆柱的阻力和升力系数的变化规律;Gao等[10]的研究模拟了排列成等边三角形的圆柱流动,确定了5种不同的流动形式,并且通过改变圆柱间距和雷诺数,确定了两者对圆柱阻力的影响。
1 计算模型 1.1 研究对象分析本文中不同桅杆导流罩的剖面形状如图1所示。
![]() |
图 1 不同桅杆导流罩的二维剖面形状 Fig. 1 Two-dimensional profile of mast fairings with different shapes |
以二维圆柱绕流为例,均匀来流中光滑圆柱的流动区域划分如表1所示。其中,对于雷诺数Re>40的情况,圆柱尾流中将产生旋涡脱落现象。
![]() |
表 1 均匀来流中光滑圆柱的流动区域划分 Tab.1 Division of flow regions for smooth cylinders in uniform flow |
水下物体所受到的阻力
二维阻力计算关键技术在于利用商业成熟CFD软件,同时在计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网格划分、湍流模型选取和求解格式,以提高在均匀来流中二维剖面阻力的计算精度。对于CFD软件,选用的是STAR-CCM+软件,为广泛使用的成熟商业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对于网格设置方面,在网格设置时首先需要生成三维圆柱网格然后再转换成二维网格,本次计算网格划分使用的网格类型为六面体网格,在软件中选择切割体网格生成器,选择棱柱层网格生成器生成圆柱表面棱柱层网格,通过调整棱柱层网格参数,将Y+值始终控制在1左右,从而满足湍流模型对近壁面网格分辨率的要求。同时对圆柱剖面附近的流域进行加密,便于捕捉旋涡脱落的形成。生成的加密后的计算域网格如图2所示,圆柱剖面边界层网格如图3所示。
![]() |
图 2 加密后的计算域网格 Fig. 2 Encrypted computational domain grid |
![]() |
图 3 圆柱剖面边界层网格 Fig. 3 Boundary layer mesh of cylindrical profile |
对于湍流模型及求解器的选择,在物理模型选择中,时间项选择隐式不定常,对于圆柱剖面的阻力系数
阻力系数Cd和升力系数
$ {C}_{d}=\frac{{F}_{d}}{0.5\rho {V}^{2}A},$ | (1) |
$ {C}_{l}=\frac{{F}_{l}}{0.5\rho {V}^{2}A} 。$ | (2) |
式中:A为圆柱剖面来流方向投影宽度。图4为本研究中模拟阻力系数
![]() |
图 4
|
![]() |
表 2 阻力系数 |
由图4及表2可知,对二维圆柱绕流,特征雷诺数位于超临界区域时,在此区域内对二维圆柱绕流进行数值模拟存在一定的难度。本文中,6个桅杆导流罩剖面的平均直径为D=0.4 m,在设计航速v=10 kn (5.144 m/s)时,其特征雷诺数为Re=1.73×
分别对6个剖面在零攻角、不同速度下进行数值计算,对阻力、阻力系数及升力系数进行监控。
由图5可知,各剖面阻力均随速度增加而增大。C2剖面的阻力值最大且随速度增加趋势最为明显,其余4个剖面的阻力值相对较小且随速度增加趋势相似,A1剖面阻力在增加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拐点。阻力值相对较小的剖面为C1、B2和A2剖面。
![]() |
图 5 二维剖面在零攻角下的阻力 Fig. 5 Resistance of a two-dimensional profile at zero angle of attack |
由图6可知,桅杆导流罩C1、B2剖面阻力系数基本保持不变;桅杆导流罩A2、B1、C2剖面的Cd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但减小趋势较为平缓;桅杆导流罩A1剖面的
![]() |
图 6 二维剖面在零攻角下的阻力系数 Fig. 6 Drag coefficient of two-dimensional profile at zero angle of attack |
表3为设计航速(10 kn)下各桅杆导流罩剖面的受力统计表。可知,桅杆导流罩A2、B2和C1剖面的阻力系数值较小,初步选择A2、B2和C1三个剖面为优选剖面。同时注意到,C1剖面的升力系数较大。
![]() |
表 3 设计航速下各剖面受力统计 Tab.3 Force statistics of each section under design speed |
图7给出了剖面A2、B2、C1在不同攻角下的阻力系数对比,表4给出了剖面A2、B2和 C1的具体阻力值和阻力系数。
![]() |
图 7 不同攻角下阻力系数对比 Fig. 7 Comparison of drag coefficients at different angles of attack |
![]() |
表 4 桅杆导流罩C1剖面不同攻角下阻力和阻力系数 Tab.4 Resistance and drag coefficient of the C1 section of the mast fairing at different angles of attack |
由图7可知,3个剖面的阻力系数总体上随航速的增加而减小,同时A2和B2剖面的阻力系数随角度增加而略为增加,C1剖面的阻力系数则随角度增加而急剧增加,这表明相对于A2和B2剖面,C1剖面对攻角更为敏感。因此综合考虑,在仅考虑单个剖面阻力的情况下,可以选取A2和B2剖面作为最终优选剖面。
2.3 多个剖面间遮挡分析 2.3.1 4剖面组合调整桅杆导流罩间相对位置,对桅杆导流罩A2、B2、C1、C2组合的情况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图8为该4个剖面组合在设计航速V= 10 kn(5.144 m/s)下的压力场图。
![]() |
图 8 4剖面组合在设计航速下的压力场图 Fig. 8 Pressure field diagram of 4-section combination at design speed |
表5为桅杆导流罩A2、B2、C1、C2剖面在四剖面组合下阻力系数
![]() |
表 5 桅杆导流罩在4剖面组合和单独剖面下的阻力系数 Tab.5 Resistance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mast fairings under combined and individual profiles of 4 profiles |
在设计航速V= 10 kn下更换剖面B2、C2位置,对应4剖面组合的压力场图如图9所示。对应剖面B2、C2位置更换后的剖面组合阻力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发现,4个剖面阻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再次表明剖面间的相对位置对剖面组合受力有较大影响。
![]() |
图 9 B2、C2位置更换后4剖面组合在设计航速下的压力场图 Fig. 9 Pressure field diagram of the combination of four profiles after changing positions B2 and C2 at the design speed |
![]() |
表 6 各剖面在位置更换后的剖面组合和单独剖面下的阻力 Tab.6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rofiles after position replacement and the resistance under individual profiles |
图10为桅杆导流罩B2、C2组合剖面与单独剖面在设计航速V= 10 kn(5.144 m/s)下的压力场对比图。
![]() |
图 10 B2、C2组合剖面与单独剖面在设计航速下的压力场对比 Fig. 10 Comparison of pressure fields between B2 and C2 combined profiles and individual profiles at design speeds |
由表7可知:桅杆导流罩B2、C2剖面间的相互影响使得B2和C2的阻力减小,其中B2的减小幅度较大,C2减小幅度较小。
![]() |
表 7 桅杆导流罩B2、C2在剖面组合和单独剖面下的阻力系数 Tab.7 Resistance coefficients of mast fairings B2 and C2 in combination and individual profiles |
在设计航速V= 10 kn下更换剖面B2、C2位置,对应2剖面组合的压力场图如图11所示。对应剖面B2、C2位置更换后的剖面组合阻力结果如表8所示。可以发现,2个剖面在组合工况下所受到的合力,比单独工况下的合力要小。对比单独工况,在组合工况中C2剖面所受阻力减小;B2剖面由于受C2剖面影响,尾部负压区变小,导致所受阻力方向变为与前进方向一致且幅值减小。这再次表明剖面间的相对位置对剖面组合受力有较大影响。
![]() |
图 11 B2、C2位置更换后2剖面组合在设计航速下的压力场图 Fig. 11 Pressure field diagram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file 2 after changing positions B2 and C2 at the design speed |
![]() |
表 8 各剖面在位置更换后的剖面组合和单独剖面下的阻力 Tab.8 The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profiles after position replacement and the resistance under individual profiles |
为了验证尺度效应对桅杆导流罩阻力计算的影响,选取桅杆导流罩A2剖面在设计航速V= 10 kn时不同缩尺比下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别监测阻力
图12和图13分别为桅杆导流罩A2在不同缩尺比下阻力
![]() |
图 12 桅杆导流罩A2在不同缩尺比下阻力对比 Fig. 12 Comparison of resistance of mast fairing A2 under different scaling ratios |
![]() |
图 13 桅杆导流罩A2在不同缩尺比下阻力系数对比 Fig. 13 Comparison of drag coefficients of mast fairing A2 under different scaling ratios |
![]() |
表 9 桅杆导流罩A2剖面不同缩尺比下阻力及阻力系数统计表 Tab.9 Statistical table of resistance and resistance coefficient for the A2 section of the mast fairing under different scaling ratios |
在二维圆柱标模计算的基础上,对桅杆导流罩6个剖面的二维水下阻力进行计算与分析,优选出了A2、B2、C1三个阻力性能较优的剖面。对3个优选剖面在不同航速下0°、5°、10°攻角的阻力进行计算,发现对于3个优选剖面,其阻力随攻角的变化趋势有所差别。在多个组合剖面遮挡阻力特性分析中,发现3个优选剖面的阻力受到相邻剖面的有利影响。在尺度效应分析中,发现当缩尺比减小时,阻力系数有减小的趋势。
[1] |
毕毅, 高霄鹏, 王波, 等. 水下航行器水动力噪声的自航模试验技术研究[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07, 19(5): 40-43. |
[2] |
陆炜, 孙克帅, 姜胜超. 层化海洋环境下潜艇水下航行阻力及兴波数值研究[J]. 船舶工程, 2021, 43(12): 69-76. |
[3] |
叶金铭, 张迪, 郑子涵, 等. 扭曲舵潜艇的水动力性能及尾流场特性研究[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24, 7(1): 1-8. |
[4] |
徐妍, 高霄鹏. 附体对潜艇阻力性能的影响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21, 43(11): 35-40. |
[5] |
VON KARMAN T. Uber den mechanismus des flussigkeits-und luftwiderstandes[J]. Phys. Z, 1912: 49−59.
|
[6] |
COUTANCEAU M, DEFAYE J R. Circular cylinder wake configuration: A flow visualinzation survey[J]. Applied Mechanics Reviews, 1991, 44(6): 225-305. |
[7] |
LUO D, YAN C, LIU H, et al.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ANS and DES for simulation of flow past a circular cylinder[J]. 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 2014, 134: 65-77. DOI:10.1016/j.jweia.2014.08.014 |
[8] |
刘跃, 常玲玲. 不同SST模型在圆柱绕流仿真中的应用比较[J]. 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24, 53(7): 31-35. DOI:10.3969/j.issn.2095-509X.2024.07.007 |
[9] |
赵红晓. 多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及力学分析[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23, 42(7): 130-135. |
[10] |
GAO Y, QU X, ZHAO M, et al.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ow past three circular cylinders in an equilateral-triangular arrangement[J]. Ocean Engineering, 2019, 189: 106375. DOI:10.1016/j.oceaneng.2019.106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