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广东海洋大学 船舶与海运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2. College of Ship and Maritime Transportatio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88, China
随着全球海洋环境复杂多变,高海况通常是指浪高超过4 m、风速超过20 kn的恶劣海况,已成为船舶航行的重大安全威胁。大型船舶承担了全球90%以上的货物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关键纽带。然而,其庞大的尺度与特殊的船型设计(如集装箱船的大开口、高重心特性)使其在高海况下稳定性大幅下降。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统计,近5年因恶劣海况引发的大型船舶事故占比达38%,不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还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1 − 2]。
深入研究高海况下船舶倾覆特性,是降低航运风险、维护海上人命财产安全的核心需求[3]。通过揭示船舶在极端环境下的力学响应规律,可为船舶设计优化、航行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率;同时,研究成果有助于完善船舶稳性规范,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对促进全球航运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国外在船舶流体力学与数值模拟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国家船舶研究中心(NSRDC)基于CFD技术建立了高精度船舶波浪载荷计算模型,可模拟复杂海况下的非线性流体动力响应;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开发的Shipflow软件,通过求解雷诺平均Navier-Stokes方程(RANS),实现了船舶与波浪相互作用的三维动态仿真。此外,欧盟“SafeSeaNet”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构建了船舶航行风险预测系统,为高海况下的航线规划提供支持。国内研究机构在船舶抗倾覆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在理论层面,基于势流理论和时域数值方法,提出了船舶参数横摇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在实验方面,通过大型波浪水槽开展缩尺模型试验,验证了波浪频率、航速对船舶稳性的影响规律。
尽管研究成果丰富,但仍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现有模型多简化风-浪-流耦合作用,难以准确模拟极端海况下的复杂载荷;二是针对大型船舶的专项研究较少,其特殊船型导致的稳性问题尚未得到充分解决[4 − 6]。本文将以大型船舶为对象,通过多物理场耦合数值模拟与全尺度模型试验结合,揭示高海况下船舶倾覆的临界条件与演化机理。
1 倾覆类型与触发机制 1.1 参数横摇大型船舶在波浪中航行时,由于波浪的周期性作用,船舶的复原力臂会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当波浪的周期与船舶横摇的固有周期满足一定条件时,就会发生参数横摇现象。在参数横摇过程中,船舶横摇幅度会不断增大,即使船舶原本处于稳定状态,也可能因横摇幅度超过极限而导致倾覆。这是因为参数横摇会使船舶的重心高度在动态过程中发生变化,当重心超出船舶稳性范围时,船舶就会失去平衡。
在规则波作用下,船舶横摇运动方程简化为Mathieu方程:
$ \ddot \phi + \left( {\omega _0^2 + \varepsilon \cos (\omega t)} \right)\phi = 0 \text{。} $ | (1) |
式中:ω0为横摇固有频率,由船舶自身的结构和质量分布决定,它反映了船舶在无外力干扰时横摇运动的自然特性;ε为参数激励幅值,波浪的大小、方向和船舶的吃水深度等因素都会影响ε的值。ω为波浪频率,取决于外界波浪环境,当船舶在不同的海域或海况下航行时,ω会发生变化;
运用Floquet理论分析Mathieu方程的稳定性,其解的形式为:
$ \phi (t) = {e^{\mu t}}P(t) \text{。} $ | (2) |
式中:P(t)为周期函数,其周期与波浪激励的周期相关,反映船舶横摇运动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规律;μ为增长率,是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关键指标,若μ > 0,意味着横摇幅值会随时间不断增大,船舶运动不稳定,有倾覆风险;若μ < 0,横摇幅值会逐渐减小,船舶运动趋于稳定。不稳定区满足
船舶的稳性取决于其重心和浮心的相对位置以及船体的形状等因素。当船舶受到外部干扰力(如风浪力、货物移动等)作用时,会产生倾斜力矩。如果船舶的复原力矩无法平衡倾斜力矩,且这种不平衡状态持续存在,船舶就会逐渐倾斜,当倾斜角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即使外部干扰力消失,船舶也无法恢复到平衡状态,从而导致纯稳性丧失而倾覆。
静稳性力臂
$ GZ(\phi)=GM\sin\phi+\frac{1}{2\Delta}\int_0^{\phi}\left(\int_L^{ }B(x)\zeta(x,\phi)\mathrm{d}x\right)\mathrm{d}\phi\text{。} $ | (3) |
式中:GM为初稳性高度,是衡量船舶初始稳性的重要指标,它与船舶的重心和浮心位置密切相关。Δ为排水量,反映了船舶排开液体的重量,对船舶的浮力和稳性有重要影响。B(x)为船体横剖面半宽,体现了船体的形状特征,不同位置的B(x)值不同,影响着船舶的排水体积和浮力分布。
当倾斜力矩超过最大复原力矩时,船舶会发生纯稳性丧失。倾斜力矩通常由风浪等外力作用产生,例如强风作用在船舶侧面,会使船舶产生倾斜力矩。最大复原力矩是船舶抵抗倾斜的最大能力,当外力产生的倾斜力矩超过这个最大值时,船舶自身的复原能力无法维持平衡,导致船舶逐渐倾斜,最终可能倾覆。在实际航行中,船舶装载货物的重心过高、遭遇强风或大浪时,都可能使倾斜力矩增大,增加纯稳性丧失的风险。
1.3 横浪中谐摇共振当船舶在横浪中航行时,波浪力会使船舶产生横摇运动。如果波浪的频率与船舶横摇的固有频率接近,就会发生谐摇共振现象。在谐摇共振状态下,船舶的横摇幅度会急剧增大,远远超过正常情况。这是因为波浪力在每个周期内都对船舶横摇做正功,不断向船舶输入能量,使横摇运动不断加剧。由于大型船舶的横摇惯性较大,一旦发生谐摇共振,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稳定,从而极易导致船舶倾覆。
传递函数横摇RAO(Response Amplitude Operator)定义为:
$ RAO(\omega)=\frac{\phi_{\mathrm{max}}}{\eta_{\mathrm{max}}}=\frac{\omega_0^2}{\sqrt{(\omega_0^2-\omega^2)^2+(2\zeta\omega_0\omega)^2}}\text{。} $ | (4) |
式中:
当波浪频率ω接近横摇固有频率ω0时,会发生共振。在共振状态下,船舶横摇幅值会急剧增大,这是因为此时波浪力的频率与船舶横摇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波浪不断向船舶输入能量,导致横摇运动加剧。船舶在横浪中航行时,如果遭遇的波浪频率接近自身的横摇固有频率,就会引发谐摇共振,使船舶产生剧烈横摇,严重威胁船舶的安全,甚至可能导致倾覆。船舶设计时需要尽量避免横摇固有频率与常见波浪频率接近,以减少共振发生的可能性。
2 倾覆特性仿真实验 2.1 参数横摇倾覆仿真在参数横摇倾覆仿真中,初始条件为:横摇幅值为0.01 rad、横摇角速度为0.01 rad/s、波高为5 m、周期为12 s、波向角为180°、船舶横摇固有频率为0.5 rad/s、参数激励幅值为0.5、横摇阻尼比为0.01。通过四阶龙格-库塔法对Mathieu方程进行数值求解,迭代计算时考虑参数激励项和阻尼项,以此模拟船舶横摇幅值随时间的变化,仿真结果如图1所示。
![]() |
图 1 参数横摇倾覆仿真结果 Fig. 1 Simulation results of parameter roll overturning |
1)初始阶段(0~20 s)
曲线基本在0值附近波动,这是因为初始时刻虽然设置了一定的初始横摇幅值和角速度,但系统在开始阶段,参数激励的累积效应还不明显,同时阻尼的作用使得横摇幅值难以迅速增大,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模拟一艘船刚进入特定海况,还未充分受到波浪参数激励的强烈影响,自身的阻尼又在抑制横摇的发展。
2)中间波动阶段(20~50 s)
曲线开始出现有规律的波动,幅值有正有负。这是由于随着时间推移,波浪的参数激励开始发挥作用,它与船舶自身的固有频率相互作用,导致横摇幅值产生周期性变化。当参数激励与船舶横摇的固有特性在某些时刻相互促进时,横摇幅值增大;而在另一些时刻,可能由于相位等因素,参数激励与阻尼等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横摇幅值减小甚至反向。就像波浪周期性地给船舶施加作用力,船舶在这种周期性激励下不断调整横摇状态。
3)后期大幅波动阶段(50~60 s)
曲线出现了大幅波动,幅值迅速增大且变化剧烈。这表明随着时间进一步积累,参数激励不断向船舶横摇系统输入能量,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超过了阻尼等耗散因素所能消耗的能量时,船舶横摇进入了不稳定状态,横摇幅值急剧增大。这符合参数横摇的理论预期,即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船舶横摇幅值会随时间指数增长,最终可能导致船舶倾覆。此时船舶在波浪参数激励下,横摇运动已经失去控制,处于危险的不稳定状态。
为了探究不同波高对参数横摇倾覆的影响,设置波高为3 m和7 m,其他初始条件保持不变。波高为3 m时,横摇幅值增长相对缓慢,在后期大幅波动阶段(50~60 s),最大幅值较原波高5 m时减小约30%;波高为7 m时,横摇幅值增长更为迅速,在后期大幅波动阶段,最大幅值较原波高5 m时增大约40%。具体数据见表1。
![]() |
表 1 参数横摇倾覆不同波高仿真数据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data at different wave heights for parameter sway and overturning |
工况1 船舶装载货物重心相对适中,但遭遇较强且持续的侧风,侧风风力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船舶受到的倾斜力矩相对较大且稳定。设定基础增长速率为0.1,随机干扰幅度为0.03,非线性变化系数为
工况2 船舶装载货物重心偏高,同时遭遇间歇性较强风浪。风浪的间歇性使得船舶受到的倾斜力矩不稳定。设定基础增长速率为0.08,随机干扰幅度为0.05,非线性变化系数为0.002,纯稳性丧失开始时间为30 s。
图2为2种工况下的纯稳性丧失的仿真结果,表2为具体的数据,展示了不同工况下船舶纯稳性丧失的过程。工况1中,25 s后,横倾角度开始迅速增大,且增长速率较快,后期达到较高数值,表明此时船舶的倾斜力矩超过最大复原力矩,发生纯稳性丧失,且稳性丧失后倾斜状态恶化迅速。工况2中,30 s后横倾角度逐渐增大,最大横倾角度187.1°,小于工况1的231.6°,增长速率相对较慢。这表明工况2也发生了纯稳性丧失,但相较于工况1,其倾斜力矩增长或复原力矩的不利程度稍低,稳性丧失的剧烈程度和速度相对缓和,这反映了不同初始条件,如倾斜力矩增长速率、复原力矩特性等对船舶纯稳性丧失过程的显著影响。
![]() |
图 2 2种工况下纯稳性丧失仿真结果 Fig. 2 Simulation results of pure stability loss under two working conditions |
![]() |
表 2 2种工况下横倾角度数据统计
Tab.2 Statistics of the roll Angle data under two working conditions |
在横浪谐摇共振倾覆仿真中,本次仿真设定时间范围为0~60 s,重点研究2种工况:一是波浪频率与船舶横摇固有频率比值ω/ω0 = 1.0且阻尼比ζ = 2.00%的情况,二是ω/ω0 = 0.5且阻尼比ζ = 2.50%的情况,以此分析不同参数下船舶横倾角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得到的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
![]() |
图 3 横浪谐摇共振倾覆仿真结果 Fig. 3 Simulation results of transverse wave harmonic resonance overturning |
从仿真结果来看,ω/ω0 = 1.0且阻尼比ζ = 2.00%的曲线波动幅度显著更大,在部分时刻横倾角度极值接近3 rad与−3 rad,呈现出剧烈的起伏变化,反映出当波浪频率与船舶横摇固有频率接近时,船舶横倾响应强烈,能量累积效应明显。相比之下,ω/ω0 = 0.5且阻尼比ζ = 2.50%的曲线整体波动较为平缓,横倾角度始终在较小范围内变化,表明该工况下船舶受外部激励的影响较弱,横倾状态相对稳定。该仿真结果表明接近共振频率ω/ω0 = 1.0时,船舶横倾角度变化剧烈,稳性风险显著增加;而偏离共振频率时,船舶横倾较为平稳,稳性相对可控。
3 结 语1)船舶倾覆受多种因素交互影响,参数横摇与波浪周期和船舶横摇固有周期的匹配度密切相关,纯稳性丧失取决于倾斜力矩与复原力矩的平衡关系,横浪中谐摇共振则由波浪频率与船舶横摇固有频率的接近程度主导,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船舶倾覆的触发机制。
2)仿真实验表明,不同工况下船舶倾覆特性差异显著,如参数横摇中能量累积导致后期横摇幅值急剧增大,纯稳性丧失中不同初始条件使倾斜角度增长速率有别,横浪谐摇共振下接近共振频率时横倾响应剧烈,这为船舶设计及实际航行提供了重要的风险防控依据,有助于提升船舶在高海况下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1] |
顾永凤. 基于液压控制技术的船舶自动应急抗倾覆装置设计[J]. 舰船科学技术, 2024, 46(11): 54-57. GU Y F. Design of automatic emergency anti-capsizing device for ships based on hydraulic control technology[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4, 46(11): 54-57. |
[2] |
刘李为, 余嘉威, 冯大奎, 等. 艉斜浪下船舶倾覆特性直接CFD数值模拟[J]. 中国舰船研究, 2022, 17(3): 78-84. |
[3] |
朱杰, 刘在良, 林艳, 等. 随机海浪下船舶横摇运动响应极值预报研究[J]. 中国舰船研究, 2024, 19(1): 1-8. |
[4] |
谢保峰, 席永涛, 张树奎, 等. 船舶稳性控制系统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22, 44(10): 115-118. XIE B F, XI Y T, ZHANG S K, et al. Research on ship stability control system[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2, 44(10): 115-118.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22.10.023 |
[5] |
蒋柴丞, 李楷, 马坤. 基于神经网络的船舶稳性预报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23, 63(5): 518-523. DOI:10.7511/dllgxb202305011 |
[6] |
李晓松, 李笑晨, 孔宪卫. 渔船倾覆事故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 水道港口, 2023, 44(3): 392-397. DOI:10.3969/j.issn.1005-8443.2023.03.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