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干扰因素较多,传统的单节点定位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存在“看不清”的现象,而分布式协同定位技术由于其独特的优势,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例如在舰船编队或集群作业过程中,各船舶之间可以相互通信并共享位置信息,利用这些信息,结合舰船的动态模型和环境参数可显著提高系统的定位精度和作业效率,对于深化作业、辅助导航以及特定任务的执行都有重要意义[1]。但传统的定位算法对节点依赖程度高,若编队中存在故障船舶,系统的定位精度、可靠性以及鲁棒性会显著下降。本文所提算法将离群检测技术应用于加权融合定位技术中,可有效增强系统的容错能力,使其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针对分布式定位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蒋俊正等[2]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牛顿法的分布式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将传感器区域划分为若干个重叠子区域,将每个子区域定位问题归结为一个无约束的优化问题,然后使用分布式算法估计子区域中LU节点的位置并进行局部融合。徐莎莎等[3]提出一种基于交替修正牛顿法的分布式定位算法。该算法首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表示的无向图划分成多个部分重叠的子图,其次根据第一步结果和测距信息采用修正牛顿法更新锚节点位置,最后未知节点再根据相对准确的锚节点位置更新估计位置。桑志远[4]基于目标方位、时延、时延差以及多普勒频率偏移等参数实现联合观测目标定位。王玉针[5]对高斯牛顿迭代法存在缺陷,设计一种将多节点解算的角度信息进行融合的定位算法。Shang等[6]提出一种MDS-MAP算法,首先预设一个节点来建立方程,再将其余节点两两间距离代入方程,解出坐标系下所有节点的位置坐标。总之,分布式定位技术在水声定位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其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特点使其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可能导致声呐系统节点失效,定位精度下降,因此各种预技术应运而生,聚类技术由于其计算量小、准确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
Chandola等[7]介绍了离群点检测背景和研究意义,描述了各类经典算法的特点,重点分析了离群点检测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刘财辉[8]分析归纳了代表性强的基于邻近性的离群点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指出它们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陈豫禹等[9]提出一种基于网格密度峰值的测向交叉定位算法,将网格划分和密度峰值聚类引入测向交叉定位中,并结合Hough变换制定了一种挑选类簇中心的规则。李轶针[10]对RSSI测距误差较大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MEA-BP神经网络与模糊C均值聚类的加权定位算法,进一步提高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精度。朱文豪[11]提出一种基于目标函数的局部离群点检测方法FOLOF(FCM Objective function based LOF),通过实验,证明该方法提高了检测精度,减少了运行时间,改善了聚类效果。本文正是利用LOF算法的聚类性,对三边定位测量结果进行融合聚类,然后找到误差较大定位点对应的分布式节点并将其剔除,从而实现节点失效情况下的高精度稳健定位。
1 三边定位测量模型与原理三边定位技术是一种基于距离的定位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利用3个已知位置的参考点与待定位点之间的距离关系,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待定位点的位置[12]。如图1所示,通过测量目标点到3个已知点的距离,可以建立3个以已知点为圆心、以距离为半径的圆,然后求解这3个圆或球面的交点,即为目标点的位置。
![]() |
图 1 测距定位原理图 Fig. 1 Distance measurement and positioning principle diagram |
假设3个已知节点A、B、C,其坐标分别为
$ \left\{ {\begin{array}{*{20}{c}} {{d_1} = {{(x - {x_1})}^2} + {{(y - {y_1})}^2}},\\ {{d_2} = {{(x - {x_2})}^2} + {{(y - {y_2})}^2}} ,\\ {{d_3} = {{(x - {x_3})}^2} + {{(y - {y_3})}^2}} 。\end{array}} \right. $ | (1) |
以上述非线性方程组第一个等式作为参考,利用后2个等式减去参考等式的方法,消除方程组中的二次项,完成非线性方程组至线性方程组的转化:
$ \begin{split}& ({x_i} - {x_1})x + ({y_i} - {y_1})y = \\ &\quad\frac{1}{2}({d_1} - {d_i} - {x_1} - {y_1} + {x_i} + {y_i}),\ i = 2,{\text{3}}。\end{split} $ | (2) |
将上式写成矩阵形式:
$ {\boldsymbol{AX}} = {\boldsymbol{b}}。$ | (3) |
式中:
通过求解上述方程可以确定目标最终位置。假设目标位置为(400 m,200 m),设置10个声呐探测节点,各探测节点仿真参数设置如表1所示,其中节点9为加入的故障节点。
![]() |
表 1 各探测节点仿真参数 Tab.1 Simulation parameters for each detection node |
利用三边定位技术解算可得目标定位结果分布如图2所示。可知,若系统存在故障节点,直接利用三边定位技术获取的多个定位结果中存在误差较大结果。如果直接对上述定位结果进行融合,则会导致系统定位精度下降。因此本文研究基于LOF的离群点检测技术和加权融合定位技术,从而提高系统整体定位精度。
![]() |
图 2 三边定位结果图 Fig. 2 Trilateral positioning result graph |
基于LOF的分布式定位算法流程如下:(1)利用三边定位技术估计出所有位置点;2)根据LOF算法对位置点进行聚类;3)筛选误差较大的节点信息并剔除;4)剩余节点采用加权融合定位技术估计目标最终位置。
图3为在二维数据集下,正常点和离群点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C1和C2中数据点较多且分布比较密集,那么就认为C1和C2中的数据点为正常点。C3中数据点较少且密集程度低于C1、C2,则认为它离群,认为C3中的点均为离群点。图中其余点P1、P2、P3、P4、P5不属于任何数据集,但点P5靠近C2的边界区域,为局部离群点;其余点不靠近任何数据集,为全局离群点。
![]() |
图 3 二维数据集下离群点的简单示例 Fig. 3 A simple example of outliers in a twodimensional dataset |
本文利用LOF聚类技术分析离群点,该算法具体过程如下:
定义1
图4一共有7个数据点
![]() |
图 4
数据点 |
定义2
$ {\sigma _k}(p) = \left\{ {q\left| {d(p,q) \leqslant {k_{dist}}(p)} \right.} \right\}。$ | (4) |
根据定义2可知,数据点
定义3
$ reach - dis{t_k}(p,o) = \max \left\{ {{k_{dist}},d(p,o)} \right\}。$ | (5) |
即数据点
如图5所示,根据定义3可知,当
![]() |
图 5
当 |
定义4 局部可达密度。用
$ lr{d_k}(p) = {1 \left/ {\left( {\frac{{\displaystyle\sum_{O \in {\sigma _k}(p)} {reach - dis{t_k}(p,o)} }}{{\left| {{\sigma _k}(p)} \right|}}} \right)}\right.} 。$ | (6) |
即对数据点
根据上述定义,LOF聚类算法中局部离群因子公式如下:
$ \begin{split} LO{F_k}(p) = &\frac{{\displaystyle\sum_{O \in {\sigma _k}(p)} {\left( {lr{d_k}(o)/lr{d_k}(p)} \right)} }}{{\left| {{\sigma _k}(p)} \right|}} = \\ & \frac{{\displaystyle\sum_{O \in {\sigma _k}(p)} {lr{d_k}(o)} }}{{\left| {{\sigma _k}(p)} \right|/lr{d_k}(p)}} 。\end{split} $ | (7) |
本文利用
图6为数据点
![]() |
图 6 LOFk(p)随k值增加而产生的变化 Fig. 6 The variation of LOFk(p) with increasing k value |
为了衡量
$\begin{split} {\theta '_i}(p) =& \frac{{{\theta _i}(p)}}{{((i + 1) - i)}} =\\ &d(LO{F_i}(p),LO{F_{i + 1}}(p)),\;{\text{ }}i = 1,2, \ldots k - 1。\end{split}$ | (8) |
将斜率绝对值累计求和后得:
$ S(p,k) = \sum\limits_{i = 1}^{k - 1} {\left| {{{\theta '}_i}(p)} \right|}。$ | (9) |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
利用该方法对定位数据进行处理,可得离群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 |
图 7 离群分析结果 Fig. 7 Outlier detection results |
图7中“☆”即为离群的定位点,找到离群定位点对应的原始定位信息,结果如图8所示。可以看出,这些点与目标真实位置相距较远,即利用LOF聚类算法可以确定故障节点产生的定位信息。
![]() |
图 8 离群点与非离群点 Fig. 8 Outliers and non outliers |
每个离群点均对应3个分布式探测节点,统计离群点对应分布式节点集合,并计算各个分布式节点在集合中所占的比例,设定阈值后对比例较大节点进行剔除,然后利用其余节点完成最终定位。
设存在
$ {\lambda _i} = {{{N_i}} \mathord{\left/ {\vphantom {{{N_i}} N}} \right. } N} 。$ | (10) |
式中:
![]() |
图 9 声呐节点比例因子 Fig. 9 Sonar node scale factor |
取阈值
增加故障节点个数,设置探测节点8的测距结果为294.25 m,其它仿真条件不变,进一步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计算处理后可知,各声呐节点比例因子图如图10所示。
![]() |
图 10 声呐节点比例因子 Fig. 10 Sonar node scale factor |
可知,分布式节点8、节点9均被成功筛选出,证明当存在2个测距误差较大的分布式节点时,本文算法仍有效。
4 加权融合定位及拟合验证在探测节点呈等边三角形分布定位精度最高的基础上,本文将三角形边长和内角信息作为定位算法中的权重因子,完成分布式探测系统三边定位结果的加权融合[13]。如图11(a)所示,在三角形ABC中,令
![]() |
图 11 探测节点角度和边长加权因子 Fig. 11 Detecting node angle and edge length weighting factor |
如图11(b)所示,若仅减小AC的长度,系统的定位性能也会受到影响。当AC长度逐渐较小,AB和BC逐渐靠拢,直至A、B、C呈一条直线,此时同样无法进行目标定位。因此,引入边长加权的概念,加权因子设置为
分布式探测系统共有
$ \left\{ {\begin{array}{*{20}{c}} {x = \dfrac{{{x_1}\dfrac{1}{{\angle {\alpha _1} + {L_1}}} + {x_2}\dfrac{1}{{\angle {\alpha _2} + {L_2}}} + \cdots + {x_n}\dfrac{1}{{\angle {\alpha _n} + {L_n}}}}}{{\dfrac{1}{{\angle {\alpha _1} + {L_1}}} + \dfrac{1}{{\angle {\alpha _2} + {L_2}}} + \cdots + \dfrac{1}{{\angle {\alpha _n} + {L_n}}}}}} ,\\ {y = \dfrac{{{y_1}\dfrac{1}{{\angle {\alpha _1} + {L_1}}} + {y_2}\dfrac{1}{{\angle {\alpha _2} + {L_2}}} + \cdots + {y_n}\dfrac{1}{{\angle {\alpha _n} + {L_n}}}}}{{\dfrac{1}{{\angle {\alpha _1} + {L_1}}} + \dfrac{1}{{\angle {\alpha _2} + {L_2}}} + \cdots + \dfrac{1}{{\angle {\alpha _n} + {L_n}}}}}} 。\end{array}} \right. $ | (11) |
仿真场景设置为100 m × 100 m的正方形区域,未知目标节点数量50个,探测节点数量20个,均随机生成,测距误差0.5 m,均值融合定位技术与加权融合定位技术相比较,仿真结果如图12和图13所示。其中,“o”为目标实际位置,“*”为目标估计位置。
![]() |
图 12 不同融合算法定位结果图 Fig. 12 Localization results of different fusion algorithms |
采用目标实际位置与目标估计位置的欧氏距离,即定位误差标准差来进行系统误差评估,误差
$ \sigma = \sqrt {{{(x - {x_0})}^2} + {{(y - {y_0})}^2}}。$ | (12) |
式中:(
![]() |
图 13 不同融合算法定位误差图 Fig. 13 Localization error map of different fusion algorithms |
可以看出,相比于均值融合定位,采用加权融合定位技术,在探测节点位置随机分布,定位目标位置随机分布的情况下,目标定位精度更高,平均误差由
为验证本文所提基于LOF的聚类定位技术效果,将节点9的测距误差由0.5 m增加至5 m,其余仿真条件不变,所得仿真结果如图14和图15所示。
![]() |
图 14 聚类前后定位结果图 Fig. 14 Localization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clustering |
![]() |
图 15 聚类前后定位误差图 Fig. 15 Localization error map before and after clustering |
对上述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可知聚类前定位算法的平均误差为
本文研究一种基于LOF聚类的分布式协同定位算法,在传统LOF聚类算法的基础上引入斜率累计因子的概念,以此为衡量标准判断探测结果是否离群,经过仿真分析可知系统存在1个/2个故障节点下该算法均可正常剔除故障点。最后,利用加权融合定位求解目标最终位置,经计算聚类前后平均误差由1.33降低至0.32,有效提升了系统定位精度。且LOF算法相对于其他聚类算法,计算量和复杂度更低,算法的实时处理性能更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舰船编队或者集群作业场景下的目标定位,具备较高的安全性和鲁棒性。
[1] |
李守军, 包更生, 吴水根. 水声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海洋技术, 2005(1): 130-135. LI S J, BAO G S, WU S 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underwater acoustic positioning technology[J]. Marine technology, 2005(1): 130-135. |
[2] |
蒋俊正, 李杨剑, 赵海兵, 等. 一种大规模传感器网络节点分布式定位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9, 41(12): 3022-3028. JIANG J Z, LI Y J, ZHAO H B, et al. A distributed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large-scale sensor network nodes[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9, 41(12): 3022-3028. DOI:10.11999/JEIT181101 |
[3] |
徐莎莎, 周芳. 基于交替修正牛顿法的分布式传感器定位算法[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21, 21(32): 13744-13752. XU S S, ZHOU F. Distributed sensor localiz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alternating correction Newton method[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2021, 21(32): 13744-13752. DOI:10.3969/j.issn.1671-1815.2021.32.018 |
[4] |
桑志远. 基于多参数联合观测的分布式定位算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2.
|
[5] |
王玉. 水下目标协同定位及跟踪算法研究[D]. 成都: 电子科技大学, 2019.
|
[6] |
SHANG Y, RUML W, ZHANG Y, et al. Localization from mere connectivity[C]//Ac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 & Computing, 2003.
|
[7] |
CHANDOLA V, BANERJEE A, KUMAR V. Anomaly detection: A survey[J]. ACM Computing Surveys (CSUR), 2009, 41(3): 1−58.
|
[8] |
刘财辉, 刘地金. 离群点检测的邻近性方法综述[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22, 58(21): 1-12. LIU C H, LIU D J. Overview of proximity methods for outlier detection[J].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2022, 58(21): 1-12. DOI:10.3778/j.issn.1002-8331.2206-0127 |
[9] |
陈豫禹, 杨宇明, 李厚彪. 基于网格密度峰值聚类的测向交叉定位[J]. 电光与控制, 2023, 30(4): 40-44+60. CHEN Y Y, YANG Y M, LI H B. Direction finding cross localization based on grid density peak clustering[J]. Electrooptic and Control, 2023, 30(4): 40-44+60. DOI:10.3969/j.issn.1671-637X.2023.04.008 |
[10] |
李轶. 基于优化神经网络与聚类的加权定位算法[J]. 信息技术, 2023(5): 13-18+24. |
[11] |
朱文豪.一种基于聚类的离群点检测方法[D]. 郑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2.
|
[12] |
CAFFERY J J. A new approach to the geometry of TOA location[C]//IEEE Topical Conference, 2000.
|
[13] |
孙佩刚, 赵海, 韩光洁, 等. 混沌三角形定位参考点选择算法[J].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07, 44(12): 1987. SUN P G, ZHAO H, HAN G J, et al. Chaos triangle positioning reference point selection algorithm[J]. Compute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 44(12): 1987. DOI:10.1360/crad200712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