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船型开发和设计面临诸多挑战。在性能方面,需兼顾航行、结构、环保、舒适与功能等多方面要求,而这些要求相互间常存矛盾,如追求低阻力可能影响载货空间,采用新技术虽利于环保却增加设计复杂性。成本上,研发、建造、运营各环节费用都不容小觑,研发的试验与新技术投入、建造的复杂工艺与高端设备成本、运营的燃料与维护人员费用等,都构成成本控制难题。同时,多学科协调困难以及法规标准的快速变化,使得设计周期也难以有效把控。
多学科设计优化应用于复杂船型开发极具价值,它能有效解决学科间的冲突,综合考量船舶系统各方面因素,以系统级视角进行优化,满足法规与市场的动态需求。通过这一优化方式,可显著提升设计质量,找到更优设计方案,增强船舶性能;还能缩短设计周期,减少设计迭代;更能降低成本,在满足性能同时优化配置,减少各阶段费用,提高设计可靠性,避免后期因设计问题产生的额外成本。
国内众多学者均采用了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对发动机、船舶外形等展开了优化设计工作。齐翔等[1]使用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对潜艇外形进行设计,有效降低了潜艇的阻力系数,并提升了潜艇的表面积和容积。高裕浩等[2]对BLISS-2000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船舶装备的概念设计阶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张磊等[3]将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应用到水下无人潜航器中,有效提升潜航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罗钜[4]提出一种基于协同优化策略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平台,对某型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进行了优化设计。虽然这些研究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们往往孤立进行,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全面的多学科优化设计体系。潜艇、船舶装备和水下无人潜航器等虽也是复杂的工程系统,但与复杂船型相比,它们在结构、性能要求和设计约束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现有的研究方法和成果无法直接应用于复杂船型的开发过程,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适合复杂船型的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复杂船型的开发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流体力学、结构力学、船舶工程、材料科学等,各学科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优化过程中存在大量不确定性因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聚焦于多学科设计优化在复杂船型开发过程的应用。复杂船型的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以实现船型的性能优化、成本控制和可持续发展。通过深入研究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在复杂船型开发中的应用,构建一个系统且全面的多学科优化设计平台,能够有效地解决复杂船型开发中面临的各种挑战,提高船型的设计质量和效率,为船舶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本文将通过对多学科设计优化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结合复杂船型开发的实际需求,探索适合复杂船型的多学科优化设计策略和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1 复杂船型多学科优化设计框架 1.1 优化目标对复杂船型的开发需要首先确定船型的设计指标,本文提出基于流体力学的复杂船型优化目标,包括阻力性能优化、推进性能优化以及耐波性能优化[5 − 6]。
1)阻力性能优化。船舶在水中航行时,会受到多种阻力,如摩擦阻力、兴波阻力和粘压阻力等。在多学科优化设计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对船型进行模拟分析,通过改变船型参数,如船首形状、船身线条、船尾形状等,优化船型以降低阻力。例如,采用球鼻艏设计,通过调整球鼻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使其产生的波与船首波相互干涉抵消,从而有效减小兴波阻力。通过CFD模拟不同球鼻艏参数下的船舶阻力情况,结合优化算法,找到使总阻力最小的球鼻艏设计方案。
2)推进性能优化。流体力学与船舶推进系统密切相关。螺旋桨是船舶的主要推进器,其性能受船型和伴流场影响。通过多学科优化,综合考虑船型与螺旋桨的匹配性。一方面,根据船型的伴流分布,优化螺旋桨的螺距、直径、叶数等参数,使螺旋桨在船后伴流场中工作效率更高,减少能量损失。另一方面,研究新型推进装置,如导管螺旋桨、吊舱式推进器等,结合船型特点选择合适的推进方式,并通过优化设计提高推进效率。
3)耐波性能优化。复杂船型在波浪中航行时,会产生垂荡、横摇、纵摇等运动,影响船舶的安全性、舒适性和货物运输。在多学科优化中,考虑波浪的频率、波长和波高,运用势流理论和CFD方法模拟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响应。通过优化船型的长宽比、型深吃水比、横剖面形状等参数,改善船舶的耐波性能。增加船宽和型深可以提高船舶的稳性,减小横摇幅度;优化船首形状,如采用V型船首,可减少船舶在波浪中的砰击现象。通过建立船舶在波浪中的运动方程,结合优化算法,对船型参数进行优化,以满足耐波性要求。
1.2 各学科约束条件分析在进行复杂船型设计时,需要设置多学科的约束条件,同时针对船舶不同部位的设计,约束条件也不尽相同。
1)水动力学学科约束条件。对船型设计提出了阻力、推进效率与耐波性方面的约束。总阻力需不超设计最大值,以保障设计航速下的经济性,其涵盖摩擦、兴波、粘压阻力等;螺旋桨推进效率应不低于最小值,并关联其设计参数;船舶在波浪中的横摇、纵摇和垂荡幅值等运动响应,要满足限制,保障安全舒适。
2)结构力学学科主要从强度和刚度2个方面限制船型设计。船体结构在静水、波浪等各类载荷下的应力和变形,不能超过材料许用值与变形限制,确保结构安全,涉及多种强度类型;同时,船体结构刚度要达标,避免过大变形影响船舶性能与安全。
3)稳性学科针对船型设计有初稳性和大倾角稳性约束。初稳性高度需达设计最小值,使船舶小角度倾斜时有足够复原能力;大倾角倾斜时,最大复原力矩、稳性消失角等要符合规范,保障船舶在较大倾斜状态下的稳定性。
4)经济性学科对船型设计施加建造成本与运营成本约束。建造成本含船体结构、设备安装等费用,不能超出预算;运营成本如燃油消耗、船员费用等,不应超过设计最大值,从经济角度对船型设计进行限制。
2 复杂船型的多学科设计优化实现 2.1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在复杂船型的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粒子群算法以模拟鸟群或鱼群群体行为的独特方式,为寻找满足多方面性能要求的最佳船型设计提供了强大助力。其基本原理是将每个粒子视为一个潜在的船型设计方案,这些方案在由众多船型设计变量构成的多维搜索空间中不断移动,目的是找到那个能让多学科性能达到最优的解。
粒子群优化算法(PSO)源于对鸟群觅食行为的模拟。在PSO中,每个优化问题的潜在解是搜索空间中的一只“粒子”,所有粒子有一个由被优化的目标函数决定的适应度值,每个粒子还有一个速度决定它们飞翔的方向和距离[7]。粒子们追随当前的最优粒子在解空间中搜索,粒子的位置和速度更新方法如下:
$ \begin{split}{v_{ij}}(t + 1) = \;& w{v_{ij}}(t) + {c_1}{r_{1ij}}(t)[{p_{ij}}(t) - {x_{ij}}(t)] +\\ \;&{c_2}{r_{2ij}}(t)[{g_j}(t) - {x_{ij}}(t)]\text{,}\end{split} $ | (1) |
$ {x_{ij}}(t + 1) = {x_{ij}}(t) + {v_{ij}}(t + 1)\text{。} $ | (2) |
式中:
复杂船型开发中,前期需要粒子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以探索更广泛的设计空间,后期则需要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以精确优化设计方案。因此,动态惯性权重的调整需综合考虑迭代次数、粒子群的收敛状态以及目标函数的变化趋势等多方面因素,以在全局搜索和局部搜索之间实现更精准的平衡[8]。
1)初始阶段
在初始阶段(迭代次数<总迭代次数的20%)采用线性递减策略并引入随机扰动,以增强全局搜索能力。线性部分权重
$ {w_{{\mathrm{linear}}}}(t) = {w_{{\mathrm{max}}}} - \frac{{{w_{{\mathrm{max}}}} - {w_{{\mathrm{mid}}}}}}{{0.2{T_{{\mathrm{max}}}}}} \times t\text{。} $ | (3) |
式中:
同时引入随机扰动部分
$ w(t) = {w_{{\mathrm{linear}}}}(t) + \delta \text{。} $ | (4) |
2)中间阶段
在算法迭代的中间阶段(迭代次数在总迭代次数 的20%~80%之间),根据粒子群的收敛速度自适应调整惯性权重。定义收敛速度
$ v_{con}(t)=\frac{|f_{\mathrm{best}}(t)-f_{\mathrm{best}}(t-1)|}{f_{\mathrm{best}}(t-1)}\text{。} $ | (5) |
式中:
根据收敛速度的大小调整惯性权重。当收敛速度较快时,适当增大惯性权重,以避免算法过早陷入局部最优;当收敛速度较慢时,减小惯性权重,加强局部搜索。具体调整公式为:
$ w(t) = \left\{ {\begin{array}{*{20}{l}} {w(t - 1) + \alpha \times {v_{{\mathrm{con}}}}(t), {v_{{\mathrm{con}}}}(t) > 0.03}, \\ {w(t - 1) - \alpha \times {v_{{\mathrm{con}}}}(t), {v_{{\mathrm{con}}}}(t) \leqslant 0.03} \text{。} \end{array}} \right. $ | (6) |
式中:α为调整系数,取值范围为[0.1,0.5]。
3)后期阶段
在算法迭代的后期阶段(迭代次数>总迭代次数的80%),根据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调整惯性权重,以进行精细的局部搜索。在当前全局最优解附近选取若干个邻域点,计算目标函数在这些邻域点的梯度。梯度反映了目标函数在该点的变化趋势。根据梯度的大小调整惯性权重。当梯度较大时,说明目标函数在该区域变化剧烈,适当增大惯性权重,使粒子能够跨越较大的距离进行搜索;当梯度较小时,减小惯性权重,进行更精细的局部搜索。具体调整公式为:
$ w(t) = \left\{ {\begin{array}{*{20}{c}} {w(t - 1) + 0.03 \times |\nabla f|,}&{|\nabla f| > 0.005} \text{,}\\ {w(t - 1) - 0.03 \times |\nabla f|,}&{|\nabla f| \leqslant 0.005} \text{。} \end{array}} \right. $ | (7) |
以达到95%最优解的迭代次数为考察指标,对粒子群算法、神经网络算法以及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进行对比,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在对复杂船型中船首、螺旋桨以及船身线条的优化设计中,改进的粒子群算法迭代次数均优于粒子群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
![]() |
表 1 不同算法迭代次数对比 Tab.1 Comparison of iteration times of different algorithms |
对算法稳定性进行研究,以10次对同一目标函数求解的结果求标准差,得到3种算法在船首、螺旋桨以及船身线条的优化设计中的算法稳定性,如表2所示,可以发现:对于同一目标函数求解而言,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标准差低于其他2种算法。
![]() |
表 2 算法稳定性对比结果 Tab.2 Algorithm stability comparison results |
使用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对复杂船型进行优化设计,包括船首、螺旋桨等。
1)船首多学科优化设计
船首的多学科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船首的曲率、前伸长度、剖面形状等参数,并给出具体的优化目标,优化目标包括船舶材料特性、内部空间规划、航行阻力等。图1为船首的优化设计前后对比效果,可以发现:优化后的船型可能使船体表面更光滑流畅,减少航行时的水阻力,使船首在航行时,水流能更顺畅地流过,减少兴波阻力和粘性阻力。优化后的船首形状可有效降低水动力干扰,提升船舶整体的推进效率,增强续航能力。
![]() |
图 1 船首多学科设计优化前后对比 Fig. 1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multidisciplinary bow design optimization |
优化后的设计方案调整了船的重心和浮心分布,改善了船舶在航行中的稳定性,对内部空间进行了更合理的规划,在相同外部尺寸下,兼顾结构强度,确保船首在承受水压力、波浪冲击等载荷时的可靠性,通过综合考虑材料特性、结构形式等因素,可提供更大的载货空间或更舒适的居住、工作空间。
对船首多学科设计优化前后的兴波阻力、粘性阻力、推进效率等进行计算并对比,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可以发现在优化后,兴波阻力、粘性阻力等得到了有效降低,推进效率提升了17.2%,载货空间提升了10.3%。
![]() |
表 3 船首优化前后相关参数对比 Tab.3 Comparison of relevant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bow optimization |
2)螺旋桨多学科优化设计
螺旋桨的多学科优化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推进效率、使用寿命、运动阻力等。图2为基于多学科优化的螺旋桨优化前后对比效果,可以发现:优化后的螺旋桨叶片形状和曲面经过调整,使其在转动时与水的相互作用更高效,减少了能量损失,从而提高了推进效率,相同动力输入下能获得更高的航速;优化后的叶片外形更符合流体力学原理,表面更光滑,在水中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减小,有助于提升整体性能;优化后的叶片形状可能使应力分布更均匀,减少了应力集中点,降低了叶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疲劳损坏的风险,延长了螺旋桨使用寿命。
![]() |
图 2 螺旋桨多学科设计优化前后对比 Fig. 2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multidisciplinary propeller design optimization |
对螺旋桨多学科设计优化前后的运动阻力、应力集中系数、疲劳损坏风险进行对比,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优化后相关参数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多学科设计优化对螺旋桨性能提升效果明显,有效增强了螺旋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
表 4 螺旋桨优化前后相关参数对比 Tab.4 Comparison of relevant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propeller optimization |
本文聚焦复杂船型开发中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应用。通过搭建多学科优化设计框架,运用改进粒子群算法求解,为复杂船型设计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方法。本文的结论如下:
1)优化设计框架明确了综合优化目标,兼顾水动力、结构、稳性和经济性等多方面需求。对各学科约束条件的分析,为优化设计筑牢根基,确保设计方案既符合实际工程要求,又能实现多学科性能协同优化。
2)在优化实现阶段,改进粒子群算法凭借动态惯性权重调整、自适应学习因子等策略,提升了搜索能力,在收敛速度、稳定性上优于传统算法,极大提高了设计效率与质量。并将该算法用于复杂船型多学科优化设计,研究了船首和螺旋桨的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案,通过对比发现,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设计效率。
[1] |
齐翔, 唐晓, 齐欢. 基于改进Jackson船型的潜艇外形多学科设计优化[J]. 舰船科学技术, 2018, 40(21): 35-38. QI X, TANG X, QI H.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submarine shape based on improved jackson ship shape[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40(21): 35-38.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18.11.006 |
[2] |
高裕浩, 何腾武, 赵敏. 基于OpenMDAO的BLISS-2000多学科设计优化: 流程、策略与参数研究[J]. 中国舰船研究, 2024, 19(6): 135-149. GAO Y H, HE T W, ZHAO M.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BLISS-2000 based on OpenMDAO: process, strategy and parameter research[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4, 19(6): 135-149. |
[3] |
张磊, 胡震. 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在水下无人航行器中应用[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24, 45(1): 144-152. ZHANG L, HU Z. Applic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ethod in underwater unmanned vehicles[J].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2024, 45(1): 144-152. DOI:10.11990/jheu.202112008 |
[4] |
罗钜, 郭福水. 民用涡扇发动机总体多学科设计优化研究[J]. 中国机械工程, 2019, 30(15): 1813-1820. LUO J, GUO F S. Research on general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civil turbine fan engine[J]. Chin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9, 30(15): 1813-1820. DOI:10.3969/j.issn.1004-132X.2019.15.007 |
[5] |
张勇平, 卞强, 刘新丽, 等. 协调优化法在空间站高温催化氧化组件多学科设计优化中的建模研究[J]. 当代化工, 2023, 52(10): 2440-2444. ZHANG Y P, BIAN Q, LIU X L, et al. Modeling research on coordination optimization method in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high-temperature catalytic oxidation components of space station[J]. Contemporary Chemical Industry, 2023, 52(10): 2440-2444. DOI:10.3969/j.issn.1671-0460.2023.10.034 |
[6] |
蒋鲁佳, 赵雯, 王悦, 等. 基于试验设计的飞行器优化变量选取方法[J]. 舰船电子工程, 2023, 43(6): 165-169. JIANG L J, ZHAO W, WANG Y, et al. Variable selection method for optimizing flight vehicle based on experimental design[J]. Ship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3, 43(6): 165-169. DOI:10.3969/j.issn.1672-9730.2023.06.036 |
[7] |
徐毅, 郭春平.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VSG参数模糊自适应控制[J].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5, 12(1): 1-9. XU Y, GUO C P. Fuzzy adaptive control of VSG parameters based on impro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25, 12(1): 1-9. |
[8] |
周鹏飞, 张雍. 基于改进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码头结构传感器优化布置[J]. 振动与冲击, 2025, 44(1): 243-251. ZHOU P F, ZHANG Y. Optimal layout of sensors for wharf structures based on improved multi - objectiv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lgorithm[J]. 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Shock, 2025, 44(1): 243-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