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船舶建造工艺的不断发展,以及船舶设计的复杂性不断提高,传统手工制图和二维绘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船舶设计和建造的需求,而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Choi等[1-2]使用3D扫描仪生成点云数据,用于船体三维建模,获取的点云数据导入到三维建模软件中,利用三维建模软件的功能,将处理后的点云数据直接转换为三维模型。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受到现场条件限制多。可能会影响数据采集的质量和完整性,从而影响后续的三维建模效果。太志伟等[3]使用B-Rep方法详细记录船舶模型的几何和拓扑信息,确保模型的精确性。利用CSG方法通过简单形体和布尔运算,快速构建复杂三维结构部分,提高建模效率。但B-Rep和CSG需要处理大量几何和拓扑信息,导致转换过程中精度损失。徐思豪等[4]采用知识工程方法提出面向船体结构总体振动的计算网格生成方法,根据结构整体震动分析的需求设计计算网格,分析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需求及实现挑战。结合知识工程理论,利用3DExperience三维设计软件中的知识工程模块进行深入探讨。主要涵盖基于三维建模的知识表征方式以及知识推理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于构建结构整体震动分析网格的实施策略,并通过一个客滚船项目进行了实践验证。结果表明,知识工程方法具有通用性强、与设计模型紧密结合、开发成本效益高等特点,预示着其在船舶工程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潜力。但该方法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精度较低。王晓琦等[5]从二维平面图中提取船体的角点、边缘等特征信息,按照特定的规则,将各角点组成线段,每一个线段表示船体的一部分结构。通过将线段进行变换和组合,生成三维船体模型。由于船体形状和结构的多样性,该方法可能无法很好地泛化到所有类型的船体。对于某些特殊形状或结构的船体,可能需要额外的训练数据。
本文提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方法,在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中,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可以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生成更为准确和详尽的三维网格模型。
1 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方法 1.1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船舶结构建模数据样本生成 1.1.1 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如图1所示。数据采集装置集成了DGPS、IMU、正摄相机和激光雷达。DGPS利用GPS卫星和地面基准站信息,提供高精度三维位置。IMU测量船舶载体姿态、角速度和加速度,确保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准确性。正摄相机拍摄高分辨率垂直影像,捕捉船舶表面细节。激光雷达发射激光并接收反射信号,生成高分辨率三维点云数据,精确描述船舶形状和尺寸。这些传感器协同工作,提供丰富的地理位置、姿态、影像和三维形状信息,实现高精度多源数据采集[6]。在本文研究中,仅使用激光雷达、摄像机采集的数据,作为船舶结构多源数据样本,用于后续多源数据融合、三维网格建模。
![]() |
图 1 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 Fig. 1 Multi source data acquisition device for airborne ship structure |
将激光雷达生成的点云数据与正摄影像进行精确融合,便可获取后续用于三维网格模型生成的数据样本。船舶影像与点云数据融合的核心在于利用变换矩阵[7],实现两者之间空间对齐融合。这一过程中,船舶结构点云数据,被看作三维空间中的离散点集合,而船舶影像则提供这些点在二维平面上的投影信息。通过计算变换矩阵,可以将船舶结构点云数据从三维空间,投影到二维影像平面上,实现两者融合。投影变换是把
$ x = {x_0} + \left( {{x_b} - {x_0}} \right) ,$ | (1) |
$ y = {y_0} + \left( {{y_b} - {y_0}} \right) ,$ | (2) |
$ z = {z_0} + \left( {{z_b} - {z_0}} \right) 。$ | (3) |
为描述船舶结构在三维空间的位置关系,为相机和激光雷达分别建立坐标系。当需要将激光雷达的点云数据,映射到相机的像素平面上时,就需要进行坐标系的转换。此过程分为两步:首先,将船舶结构点云数据,从激光雷达坐标系(欧式坐标系)转换到相机坐标系;然后,再将此数据从相机坐标系转换至像素坐标系。在这两步转换中,每个船舶结构数据点,都需要经过平移和旋转操作,此类操作用线性变换来描述。但是,从三维空间点到二维影像的投影,会丢失一个
$ \underset{欧氏}{\underbrace{\left(x,y\right)}}\to \left[\begin{array}{c}x\\ y\\ 1\end{array}\right]=\underset{齐次}{\underbrace{\left(x,y,z\right)}}\to \left[\begin{array}{c}x\\ y\\ z\\ 1\end{array}\right]。$ | (4) |
则设置相机坐标系是(xb, yb, zb),相机光心即为原点(x0, y0)。齐次坐标系是(xs, ys, zx),激光雷达几何中心即是原点。无人机同时搭载激光雷达、正摄相机时,两者之间位置固定,且所在三维空间相同,在转换两者坐标系时,使用旋转与平移便可,转换方法是:
$ \left[ {\begin{array}{*{20}{c}} {{x_b}} \\ {{y_b}} \\ {{z_b}} \\ 1 \end{array}} \right] = \left[ {\begin{array}{*{20}{c}} {\boldsymbol{W}}&{\boldsymbol{H}} \\ 0&1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x_s}} \\ {{y_s}} \\ {{z_s}} \\ 1 \end{array}} \right] 。$ | (5) |
式中:
则利用上述方法,在进行多源数据融合时,激光雷达点云数据投影至影像数据的方法是:
$ F = \left[ {\begin{array}{*{20}{c}} {\dfrac{1}{{dx}}} & 0 & {{x_0}} \\ 0 & {\dfrac{1}{{dy}}} & {{y_0}} \\ 0 & 0 & 1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g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1 & 0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boldsymbol{W}} & {\boldsymbol{H}} \\ 0 & 1 \end{array}} \right]\left[ {\begin{array}{*{20}{c}} {{x_s}} \\ {{y_s}} \\ {{z_s}} \\ 1 \end{array}} \right] 。$ | (6) |
式中:
在利用
$ \Delta\gamma=\Delta\cdot U。$ | (7) |
式中:
设置用于船舶三维网格建模的数据样本
步骤1 置梯度场
设置用于船舶三维网格建的数据样本
$ \nabla \left( {{\gamma _f}\cdot \tilde P\left( f \right)} \right) = \int\limits_\mu {\tilde P\left( f \right){M_{\mu \left( f \right)}}{\mathrm{d}}} f 。$ | (8) |
步骤2 计算向量场
多源数据融合样本中,有向点集合是具有方向和位置信息的数据点集,是船舶结构中关键节点[8]。有向点集合中的点,均配备精确法向信息,这在进行曲面积分时至关重要。精确法向信息不仅使每个采样点的法向量计算变得准确,还提高曲面积分的精度。把
$ \nabla\left(\gamma_f*\tilde{P}\left(f\right)\right)\approx\sum\limits_F^{ }\left|f_s\right|\tilde{P}\left(f\right)。$ | (9) |
步骤3 求解泊松方程,便可得到船舶结构数据的数学描述,即向量场的分布。使用式(7)求解泊松方程,获取指示函数
步骤4 构建等值面,将向量场的分布可视化,即可得到船舶结构的特定特征面。为重建船舶结构三维网格表面,设置等值因子是
$ \hat F = \left\{ {f\left| {{\gamma _f} = \eta } \right.} \right\} ,$ | (10) |
$ \eta = \frac{1}{{\left| F \right|}}\sum\limits_F {\gamma \left( {r,A} \right)} 。$ | (11) |
步骤5 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
按照上述方法将所有等值面片连接起来,即可形成一个完整的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
2 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使用无人机搭载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某船舶船首结构的点云数据、影像数据,并利用这2种数据进行多源数据融合,作为船首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所用的样本数据。实验参数如表1所示。
![]() |
表 1 实验参数配置表 Tab.1 Experimental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table |
本文方法在无人机上,搭载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某船舶船首结构的点云数据、影像数据如图2所示。可知,2种数据体现船首结构不同类型信息,点云数据具有高精度和高密度,能够真实反映船舶船首结构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特征,为三维建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影像数据提供船舶船首结构的形貌信息和颜色信息,有助于构建更加逼真、细致的三维模型,影像数据主要显示船舶水上结构信息,点云数据能够将水下船体结构数据也展现出来。
![]() |
图 2 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采集数据 Fig. 2 Airborne ship structure multi source data collection device collecting data |
结合船首点云数据、船首影像数据2种船首数据,本文方法将2种数据融合处理后,利用泊松算法生成船舶结构可知,结合机载船舶结构多源数据采集装置采集的船首数据,生成的船首三维网格模型具有明显的网格细节,这些网格细节不仅精细地捕捉船首的结构特征,还非常逼近真实的船首结构。这一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据融合方法和泊松算法,在船舶结构的三维网格建模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测试本文方法生成船首三维网格模型(见图3)时,采用多源数据融合前后,船首结构的拟合效果。图4显示本文方法在不同点云数据数量下,对船首结构构建三维网格模型时,对船首结构数据的拟合度,具体是通过R2分数来衡量的,R2分数是一个统计量,通常用于量化建模结果与实际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其值范围在0~1之间,在本文实验中,为此指标设定置信区间,本文方法生成船首三维网格模型时,在多源数据融合前,船首结构数据的R2分数多次处于置信区间外;进行多源数据融合后,船首结构数据的R2分数,始终处于置信区间内,由此证实本文方法使用多源数据融合方法,能够提高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精度,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与原始结构数据高度拟合。
![]() |
图 3 部分船首三维网格模型 Fig. 3 Partial bow 3D mesh model |
![]() |
图 4 多源数据融合前后船首结构的拟合效果 Fig. 4 Fitting effect of bow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
综上所述,本文方法能够真实反映船舶船首结构的几何形状和表面特征,为三维建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在船舶结构的三维网格建模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提高了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精度,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与原始结构数据高度拟合。
3 结 语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生成作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重要基础,对于提高船舶设计的精度和效率、优化船舶性能、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生成方法,通过采集船舶结构多源数据、融合建模数据样本、应用泊松算法,成功构建了高精度的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通过实验得到如下结论:
1)以船首为例,该方法生成的模型能够精细捕捉结构特征;
2)本文方法能够高度逼近真实结构,展现出较高准确性和实用性;
3)通过对比多源数据融合前后船首结构拟合效果,发现融合后数据,能显著提高模型生成精度,使R2分数稳定在置信区间内,表明模型与原始结构数据高度拟合,本文方法有效提升了船舶结构三维网格模型的构建精度和实用性。
[1] |
苏博越, 翟树成, 白亚强, 等. 尾鳍摆动推进水动力与流动涡结构特征分析[J]. 船舶力学, 2024, 28(2): 220-228. SU B Y, ZAI S C, BAI Y Q, et al. Numerical study on the vortex structure and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for oscillating caudal fins[J]. Journal of Ship Mechanics, 2024, 28(2): 220-228. DOI:10.3969/j.issn.1007-7294.2024.02.005 |
[2] |
CHOI L, YOUN D, CHOI M, et al. Modular production of small ship models using 3D printing for model tests[J]. Ocean engineering, 2024, 302(6): 1.1-1.12. |
[3] |
太志伟, 张兴龙, 尹晓龙, 等. 三维船舶模型边界表示转构造表示方法[J].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3, 35(12): 1851-1862. TAI Z W, ZHANG X L, YIN X L,et al. A method for transforming B-Rep of 3D ship models into CSG[J]. Journal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 Computer Graphics, 2023, 35(12): 1851-1862. |
[4] |
徐思豪, 陈熠画, 彭亚康, 等. 基于知识工程的面向船体结构总体振动的计算网格生成方法[J]. 船海工程, 2024, 53(1): 1-6. XU S H, CHEN Y H, PENG Y K, et al. A method of generating ship structure vibration model based on knowledge based engineering[J]. Ship & Ocean Engineering, 2024, 53(1): 1-6.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24.01.001 |
[5] |
王晓琦, 赵旸, 张键, 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船体三维模型自动生成方法[J]. 兵工学报, 2022, 43(z2): 115−119. WANG X Q, ZHAO Y, ZHANG J. 3D ship model generation algorithm based on deep learning[J]. Acta Armamentarii, 2022, 43(z2): 115−119. |
[6] |
李松龙, 柳晨光, 初秀民, 等. 船舶编队过闸航行三维实时仿真[J]. 中国航海, 2022, 45(3): 129-136. LI S L, LIU C G, CHU X M, et al. Real time 3D simulation of lockage of ship formation[J]. Navigatin of China, 2022, 45(3): 129-136. DOI:10.3969/j.issn.1000-4653.2022.03.019 |
[7] |
李凯, 于洪亮, 徐轶群, 等. 基于光学遥感影像的船舶目标识别[J]. 中国航海, 2022, 45(1): 95-100. LI K, YU H L, XU Y Q, et al. Ship target recognition from optical remote sensing image[J]. Navigatin of China, 2022, 45(1): 95-100. DOI:10.3969/j.issn.1000-4653.2022.01.016 |
[8] |
孙梦丹, 汪雪良, 吴国庆, 等. 基于实船结构监测数据的异常检测及处理方法[J]. 装备环境工程, 2023, 20(9): 152-159. SUN M D, WANG X L, WU G Q, et al. Anomaly detection and processing method based on real ship structure monitoring data[J].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2023, 20(9): 152-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