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24, Vol. 46 Issue (23): 184-189    DOI: 10.3404/j.issn.1672-7649.2024.23.033   PDF    
美军有人/无人协同反潜体系及杀伤链发展分析
王兆杰1, 茆明2, 熊进辉3, 彭涛4, 李东鑫5, 孙牧1, 刘浩1     
1. 中国舰船研究院,北京 100192;
2. 海军士官学校,安徽 蚌埠 233010;
3.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北京 100097;
4. 中国人民解放军97230部队 91分队,海南 三亚 572000;
5. 海军潜艇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摘要: 美军正在创新水下网络中心战、21世纪反潜作战、多域战、马赛克战等海上作战概念,结合“分布式、智能化、无人化”的浪潮,探索触手前伸、节点后置的新型反潜作战模式,利用大量低成本分布式无人机(UAV)、无人船(USV)、无人潜航器(UUV)携带多模传感器构建立体协同的探潜网络;推进大中型无人舰、反潜无人机和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等无人反潜作战平台,与水面舰艇、反潜巡逻机、攻击型潜艇等有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的反潜作战体系。本文首先从水下监听系统、航空反潜、海上反潜、水下反潜4个方面分析了美军反潜装备体系发展现状,进而从自主式、协同式、集群式3个方面分析了反潜杀伤链发展趋势。建议将网络化、智能化、无人化要素引入反潜作战体系研究,尽早进行技术验证、体系磨合、实战演练,为反潜作战领域追平差距提供牵引。
关键词: 反潜体系     水下杀伤链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manned/unmanned coordinated anti-submarine system and kill chain of the US military
WANG Zhaojie1, MAO Ming2, XIONG Jinhui3, PENG Tao4, LI Dongxin5, SUN Mu1, LIU Hao1     
1. China Shi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ademy, Beijing 100192, China;
2. Naval Petty Officer Academy, Bengbu 233010, China;
3.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ittee of CSSC, Beijing 100097, China;
4. 91 Branch, No.97230 Unit of PLA, Sanya 572000,China;
5. Naval Submarine Academy, Qingdao 266100, China
Abstract: The US military is innovating underwater network-centric warfare, 21st century anti-submarine warfare, multi-domain warfare, Mosaic warfare and other maritime combat concepts, combined with the wave of "distributed, intelligent, unmanned", exploring new anti-submarine warfare modes with tentacles reaching forward and nodes positioned behind.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low-cost distributed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unmanned surface vessels (USV) and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UUV) to carry multi-mode sensors, a three-dimensional collaborative submarine exploration network is constructed. It will promote an anti-submarine warfare system in which unmanned anti-submarine combat platforms, such as large and medium-sized unmanned ships, anti-submarine drones, and ultra-large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coordinate operations with manned combat platforms, such as surface ships, anti-submarine patrol aircraft, and attack submarine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US military's anti-submarine equipment system from four aspects: underwater listening system, aviation anti-submarine, maritime anti-submarine and underwater anti-submarine, and then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anti-submarine kill chain from three aspects: autonomous, cooperative and cluster. It is suggested that network, intelligent and unmanned elements should be introduced into the research of anti-submarine warfare system, and technical verification, system running-in and actual combat exercis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as soon as possible to provide traction for closing the gap in the field of anti-submarine warfare.
Key words: antisubmarine system     underwater kill chain    
0 引 言

随着美军的反潜作战任务由蓝水向棕水转移,战略重心转移至近海/深海并行发展,战术层面从平台密集型向传感器密集型转变。2004年美军提出21世纪反潜战作战概念,指出反潜战方式将以联接远程武器的传感器网络为核心,向密切监视、快速反应、精确打击转变;目前,正在创新水下网络中心战,结合“分布式、智能化、无人化”的浪潮,探索触手前伸、节点后置的新型反潜作战模式,大量低成本分布式无人机(UAV)、无人船(USV)、无人潜航器(UUV)携带多模传感器构建立体协同的探潜网络,大型海空平台后撤承担指挥控制和远程火力打击等任务。体系打造方面,通过天基平台、分布式水下传感器等探测监视手段实现对潜预警探测和目标定位,大力发展大中型无人舰、反潜无人机和超大型无人潜航器等无人反潜作战平台,并突破水下无人系统、水下态势感知、跨域通信等水下杀伤链关键技术,形成与水面舰艇、反潜巡逻机、攻击型潜艇等有人作战平台协同作战的反潜作战体系。

2002年,Gregory S. Marzolf将导弹武器杀伤链规定为发现目标,与之交战并寄回的从头至尾的事件序列,分别为ISR和C2、射手、武器和战后毁伤评估(BDA)。随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从过程视角、目标视角和C4KISR体系视角分析导弹武器杀伤链。过程视角强调杀伤链是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和评估的序列。目标视角强调杀伤链面向时敏目标如何尽可能缩短杀伤链时间。C4KISR体系视角强调通过杀伤链实现信火协同的整体作战能力。与以电磁波为主要探测/通信手段的导弹武器杀伤链不同,反潜杀伤链以水声为主用探测/通信手段、鱼雷武器为主要打击手段,存在如下特点:水声探测作用距离和精度受海洋环境影响大,并且互扰难以消除,非声探测手段作用距离受限;鱼雷自导距离有限、机动性能有限、容易互扰难以实施饱和打击;通信存在水声传输速率和距离难以兼顾、跨域通信困难;并且由于隐蔽性是水下作战首要原则,作战节点之间难以通过紧耦合方式密切协同。在美军反潜体系发展趋势分析基础上,进一步从杀伤链角度分析美军正在发展中的有人/无人协同反潜体系。

1 美军反潜体系发展现状

美军有人/无人协同反潜作战体系主要包括水下监视系统、航空反潜体系、海上反潜体系、水下反潜体系4个部分。美军认为水下监视系统是反潜作战的基础,主要承担的任务是初步发现和定位目标,空中、水面、水下的机动反潜兵力的任务是二次搜索、发现、跟踪目标,必要时在水下监听系统协同下完成瞄准、交战、评估。美军反潜作战体系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 1 美军反潜作战体系示意图 Fig. 1 U.S. anti-submarine warfare system
1.1 水下监视系统

美军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其东、西海岸以及原苏联潜艇进入各大洋的必经之路上布设了岸基声呐监视系统(Sound Surveillance System, SOSUS),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军开始研制和部署采用光纤传输和局域网技术的分布式固定监视系统,主要包括固定式分布系统(Fixed Distributed System, FDS)和先进可部署系统(Advanced Deployable System, ADS)等分布式固定监视系统[1]。同时,为了弥补固定式水声监视系统的不足,美军还发展了舰载拖曳阵监视系统(Surveillance Towed Array Sonar System, SURTASS),装备在专用拖船和舰艇上,弥补固定式探测阵列无法移动的缺陷。近年来,又进一步增加了主动部分,可以实现对低噪声目标的低频远程探测。并将SOSUS与SURTASS、FDS和ADS等综合集成为综合海底监视系统(Integrated Undersea Surveillance System, IUSS),能够实施大面积海洋警戒,在深海及声环境恶劣的浅海探测和跟踪目标。IUSS系统用于初步发现目标,处理和传递目标参数等信息,引导巡逻机、潜艇、反潜舰艇或反潜直升机。

冷战后,随着安静型常规潜艇的发展和美军反潜作战重心由深海向濒海转移,美军对可快速布设和灵活使用的较廉价系统提出需求,以便很容易在潜在作战对象国家沿海建立水下信息探测网络,应对低噪声柴电潜艇的威胁。随着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美军将水下信息感知重点聚焦到网络化反潜预警方面,并先后开展了“广域海网”(Seaweb)[2]、近海水下持续监视网(PLUSNet)[3]、可部署自动分布式系统(DADS)。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美军提出“水下信息网络中心战”概念,并在SOSUS和IUSS系统基础上,重点发展PLUSNet、DADS、DWDAS、TRAPS、SHARK等,进而通过Seaweb解决水下作战自组网通信问题,拓展成为水下信息网络,提高对安静型潜艇的定位和攻击速度,夺取水下战场控制权。

1.2 航空反潜体系

美军的航空反潜体系主要包括P-3C“猎户座”岸基反潜巡逻机、P-8A固定翼反潜巡逻机、SH-60“海鹰”反潜直升机、MH-60R反潜直升机和MQ-4C“人鱼海神”反潜无人机。目前,美军正在大力发展有人机和无人机协同反潜。主要包括三类:

1)P-8A反潜巡逻机和MQ-4C反潜无人机作为高低搭配平台的有人/无人协同反潜。有人反潜巡逻机作为指挥机位于安全区域隐蔽指挥,低空性能良好的无人机作为广域监视兵力,携带小型探潜设备及精确制导武器,实现有人/无人反潜巡逻机协同态势感知和打击。

2)有人直升机和无人直升机协同反潜。美军研制了MQ-8C“火力侦察兵”舰载垂直起降无人直升机,可以加装海岸战场侦察与分析(COBRA)系统等,具备濒海水域跟踪和猎杀潜艇能力,已开展了初始作战测试和评估。未来有人直升机可以携带吊声、浮标、磁探、雷达等反潜探测设备对任务海域内水下目标进行搜索,无人直升机携带磁探、吊放声呐在有人直升机指挥下执行辅助搜索,确认潜艇目标后有人直升机进行打击。

3)有人直升机和无人机协同反潜。2017年,美军测试验证了MQ-9“捕食者B”远程遥控无人机对水下目标的识别与跟踪能力。由直升机布放声呐浮标,通过MQ-9无人机接收声呐浮标收集到的声学信号数据并加以处理,后将其发回远离目标区域的无人机地面控制站。

1.3 海上反潜体系

美军的海上反潜体系主要由“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濒海战斗舰、海洋监视船等水面舰艇组成。目前正在研究无人艇/水面舰艇协同反潜。2010年,美军与DARPA联合启动了反潜战持续跟踪无人艇(ACTUV)项目,能够自动在海上数千平方公里海域内,持续搜寻跟踪安静型柴电潜艇,将跟踪潜艇过程中获取的潜艇水声特征等情报,为水面舰艇提供情报支持,由ACTUV负责搜索和跟踪、有人平台负责精确摧毁。2019年,“海上猎人”无人艇正式加入了美军作战序列[4]。能够与濒海战斗舰组成混合舰队,弥补大型水面舰艇在浅水区对潜侦察的劣势,成为对潜探测的侦察尖兵,为美军提供一种“改变游戏规则”的作战能力。

1.4 水下反潜体系

美军水下反潜体系主要为“弗吉尼亚”、“海狼”、“洛杉矶”三级潜艇。目前,美军正在大力发展水下无人作战系统,支撑形成有人/无人跨域协同的水下反潜。

1)潜艇/智能UUV协同反潜。美军目前已经装备“金枪鱼”-21、REMUS600等可执行情报/监视/侦察任务的无人潜航器[5]。也正在发展多型超大型无人潜航器,包括波音公司的“回声航行者”、洛-马公司的“虎鲸”等[6]。未来,潜艇最主要的任务将变为作为对UUV实行指挥的平台,UUV充当潜艇水下远程侦察预警系统,实现侦察监视、威胁预警、目标指示,使潜艇及时掌握战场态势,争取作战主动权,也可作为潜艇自卫和进攻的手段,实现跟踪和攻击敌潜艇,或作为诱饵将敌潜艇诱至埋伏区等。

2)无人系统跨域协同反潜。DARPA从2010年开始投资分布式敏捷反潜系统(DASH)项目,计划开发深海、浅海2套系统[7]。深海系统由海底固定声呐节点和数十个无人潜航器组构成,采用自下而上探测方式,降低海底地形对声学探测影响。浅海系统主要使用无人机搭载非声传感器探潜,从高空自上而下监测浅海潜艇,搜集潜艇尾流等非声学特征。2013年,DASH项目测试了深海系统的可靠声学路径系统(TRAPS)和机动部分的SHARK系统。DASH系统还可与反潜持续跟踪无人艇等无人系统协同反潜,当DASH系统探测到敌方潜艇后,可以由反潜持续跟踪无人艇进行持续跟踪。

3)水下预置无人系统协同反潜。2013年,美军DARPA公开了代号为“海德拉”的水下无人作战平台研发计划。海德拉是一类无人值守、长期待机的水下作战平台族系,包括情报监视侦察型、火力打击型、水下/空中无人载具母船型和后勤保障型等不同组成结构、任务载荷、功能作用的作战平台。能够在水深300 m以内的海区连续静默潜伏数月,和外界的联络方式以被动接收指挥、控制和情报信息为主[8]。未来可以与ACTUV、ADS、FDS等无人作战装备一起,在近海关键海域构成无人值守、24 h运作的侦察监视传感网络和对潜打击网络。

2 反潜杀伤链发展趋势 2.1 自主式水下杀伤链设计 2.1.1 “平台自主”杀伤链

反潜指挥所指挥有人平台(反潜巡逻机/驱护舰艇/潜艇)位指定海域警戒巡逻,单平台完成水下杀伤链相关的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和评估作战活动。主要方式包括:

方式1 反潜指挥所通过低频水声通信实时指挥引导潜艇位预定海域区域游猎,发现水下目标后,潜艇识别确认后发起攻击。

方式2 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驱护舰艇机动至目标可能出现海域筛查,发现水下目标后,驱护舰艇/直升机识别确认后发起攻击。

方式3 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反潜巡逻机飞至水下目标可能出现海域抛撒浮标,发现水下目标后,反潜巡逻机识别确认后发起攻击。

2.1.2 “远程监控”杀伤链

反潜指挥所(有人系统)指挥察打一体无人系统(无人反潜巡逻机/无人反潜艇/无人潜航器)位指定海域警戒巡逻。无人系统自主完成发现、定位、跟踪、瞄准和交战。有人系统负责无人系统的任务设置、打击决策授权和评估等。主要方式如下:

方式1 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无人反潜巡逻机至目标可能出现海域抛撒浮标,发现水下目标后,反潜巡逻机自主识别确认后发起攻击。

方式2 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UUV位关键海域区域游猎/定点伏击,发现水下目标后,由UUV自主识别确认目标后发起攻击。

方式3 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察打一体反潜无人艇位指定海域警戒巡逻,发现水下目标后,由察打一体反潜无人艇自主识别确认目标后发起攻击。

2.2 协同式水下杀伤链设计 2.2.1 “岸海协同”杀伤链

针对近海区域协同反潜,水下监听系统执行“发现、定位、跟踪”,反潜指挥所通过卫星通信等精确指挥引导潜艇、驱护舰艇、反潜巡逻机抵达目标活动海域,二次“发现、定位、跟踪”后,执行“瞄准、交战”,指挥所完成打击效果评估。

方式1 反潜指挥所通过水下监听系统指挥引导潜艇隐蔽对潜打击。

方式2 反潜指挥所通过水下监听系统和驱护舰协同探测并打击水下目标。

方式3 岸基水下情报中心和反潜巡逻机协同监听浮标网探测信息,发现水下目标并识别后,反潜指挥所指挥引导反潜巡逻机发起攻击。

2.2.2 “编队协同”杀伤链

编队内各驱护舰艇、反潜直升机依据协同探测方案进行水下探测,发现敌潜艇目标后,将探测接触级信号以及跟踪目标信息传送至该区域内所有节点,共享水下探测信息,综合识别水下目标。选取最优拦截平台(驱护舰艇、反潜飞机)及武器(管装鱼雷、助飞鱼雷、空投鱼雷),生成跨平台水下杀伤链。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方式1 编队内多艘驱护舰跨平台协同近程对潜打击。

方式2 编队内驱护舰和反潜直升机协同中近程对潜打击。

方式3 编队内驱护舰和潜艇多基地协同探测和隐蔽对潜打击。

2.2.3 “混编协同”杀伤链

有人和无人系统混合编队,通过舰艇—无人艇协同、舰艇—无人机协同、舰艇—UUV协同等方式实现编队近程、中程和远程反潜作战。

方式1 编队内舰艇和无人艇协同中近程对潜打击,无人艇位于舰艇编队外围实现低频多基地组网协同探测,探测到潜艇目标后,驱护舰艇发射火箭助飞鱼雷,无人艇进行中继制导,实施对潜攻击。

方式2 编队内舰艇和无人机位协同中程对潜打击,无人机位任务海域抛洒浮标,并作为中继节点接收浮标探测数据,发现潜艇目标后,编队发射远程火箭助飞鱼雷,在无人机中继制导下实施对潜攻击。

方式3 编队内无人潜航器和无人机协同远程对潜打击,无人潜航器前出警戒,发现潜艇目标后上浮通过卫星通信回传情报;驱护舰艇识别确认目标后,起飞无人反潜巡逻机,通过蓝绿激光通信等跨域通信链接无人潜航器,遥控无人机空投鱼雷或无人潜航器发射管装鱼雷对潜攻击。

2.3 集群式水下杀伤链设计 2.3.1 “忠诚伙伴”杀伤链

无人机、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艇等无人作战系统与飞机/舰艇/潜艇等有人作战平台混合编组形成作战集群,实现“人在回路”式协同作战,无人系统主要承担前出探测、通信中继、火力打击等作战活动,有人作战平台主要承担无人系统指挥控制活动。

方式1 攻击型潜艇和UUV协同反潜打击,攻击型潜艇和UUV群通过高频水声通信、蓝绿激光通信等对UUV群进行远程控制。UUV群前出侦察警戒,UUV通过被动方式发现潜艇目标后开启主动声呐,潜艇通过多基地协同探测对目标进行识别确认,通过蓝绿激光遥控UUV发射鱼雷对目标实施攻击。

方式2 驱护舰艇和无人艇协同反潜打击,编队内水面舰和无人艇之间相互配合,无人艇位于水面舰艇外围,主被动拖曳线列阵、低频主被动舰壳之间构成低频多基地组网探测。无人艇探测到潜艇目标后,向驱护舰艇提供目标指示信息,驱护舰艇发射远程火箭助飞鱼雷,无人艇进行中继制导,实施对潜攻击。

方式3 有人反潜巡逻机和无人反潜巡逻机协同反潜打击,当对潜警戒探测系统获取潜艇活动情报后,岸基起飞有人反潜巡逻机和无人反潜巡逻机实施协同反潜,无人反潜巡逻机执行广域侦听浮标网情报信息任务,发现潜艇目标后,由有人反潜巡逻机进行确认并发起攻击。

2.3.2 “无人集群”杀伤链

反潜指挥所遥控无人机、无人潜航器、无人水面艇等前出力量,以蜂群、鱼群、狼群方式执行反潜任务。

1)无人潜航器群协同对潜打击,侦察型UUV分散警戒,探测到潜艇目标后,将潜艇“声纹”信息、运动信息回传至察打一体型UUV。察打一体型UUV隐蔽调整阵形,待敌潜艇进入打击范围后开启主动声呐精确定位并发射鱼雷实施攻击。

2)无人艇群协同对潜打击,察打一体反潜无人艇位指定海域警戒探测,发现潜艇目标后,无人艇群根据潜艇运动轨迹调整阵型,发射鱼雷/深弹攻击潜艇。

3)无人机群协同对潜打击,无人机群通过空投浮标、磁探仪等方式集群搜索潜艇活动。发现水下目标后,无人机群根据目标运动轨迹,调整阵形,协同完成对潜艇的定位、跟踪和打击。

2.3.3 “水下预置”杀伤链

在海峡要道、港口外海等重要海域隐蔽布设潜标网、水下预置武器等无人系统。平时,无人系统执行数据收集、预警等任务;战时通过潜艇、UUV等唤醒,预先/动态加载潜艇目标“声纹”特征等,并授权自主打击水下目标;无人系统根据授权,执行时敏打击水下目标任务。主要方式包括:

方式1 潜艇和水下预置武器网通过半自主协同反潜打击。潜标网发现敌方潜艇目标后,通过光纤/蓝绿激光等将探测数据回传至潜艇,潜艇激活水下预置武器,动态加载潜艇“声纹”特征,水下预置武器根据遥控指令发射鱼雷实施攻击。

方式2 潜标网和水下预置武器全自主协同对潜打击。潜标网发现敌方潜艇目标后,通过水下光纤将目标声纹特征和运动信息等传递至水下预置武器,水下预置武器自主发动攻击。

2.4 反潜杀伤链闭合

从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6个环节来看,反潜杀伤链闭合存在诸多困难:1)水下目标发现困难,定位困难,以被动探测方式为主的对水下目标探测存在探测信息时空不连续、难以准确定位水下目标所在位置;2)识别困难,由于水下目标“声纹”特征库需长期积累,并与其他情报源及时比对印证,水下警戒系统通常上报的是疑似潜艇活动迹象,难以准确识别类型和弦号,需要机动反潜兵力现场确认;3)跟踪困难,从水下预警系统发现水下目标到反潜兵力出动存在较大的时延,在此过程中难以保持对水下目标的连续跟踪,有大概率丢失水下目标踪迹;4)瞄准难,受制于多基地协同探测技术不成熟、水声探测作用距离近误差大、鱼雷武器自导作用距离有限等因素,跨平台协同瞄准水下目标成功运用条件较为苛刻;5)交战难,制导鱼雷武器成本较高,并且有效射程近、航速慢、末制导距离短、容易互扰等,难以有效组织起对目标的饱和式攻击。上述困难和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大范围海域跨地域、跨平台组织闭合水下杀伤链的成功率,使得水下杀伤链的组织仍然更多的倾向于在加强水下目标警戒探测能力和目标跟踪能力建设基础上,优化组合基本反潜兵力形成适用不同任务场景的编组类型,在此基础上,打造多集群、分区域、快反型杀伤链。

3 美军反潜体系威胁

美军以军事基地、同盟国家、全球侦察卫星、水下监测系统等构成侦察、预警与对抗的综合能力网络,通过运用水声、非声、卫星遥感等探测及侦察技术对水下力量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听和跟踪。

3.1 常态化收集积累海洋环境信息和目标特性数据。

美军现有各类试验船近百艘,用于搜集大洋海域海洋环境信息、资源调查、对舰艇等军事目标特征信息进行掠夺式侦测等。且已发展了固定式、机动式、抛弃式系列化侦测装备,形成了覆盖空、天、海底、水面、水下的侦测体系。通过水声船、UUV、水下预置装备、潜标浮标等相结合的方式,在全球重点海区、关键水道和港口基地外围持续收集海洋水文、海底地形和目标特性、部署活动规律等信息,构建相关海洋环境和目标特性数据库,提升其对潜探测和水下活动的灵敏度、准确性和效率。

3.2 利用岛链地利实现机固结合反潜布势封控水下活动。

美日利用岛链地利,运用水声、非声、卫星遥感等探测及侦察技术构建了多维立体广域水下侦察预警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岛链固定水声阵列高灵敏度预警为核心,水声船远程机动监听和主动探测为支撑,反潜机快速应招确认和反潜舰结合舰载直升机持续区域化压制攻击相结合的攻势反潜体系,对水下力量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听和跟踪,掌控水下动态,实现对敌水下目标平时低成本、高效率消耗。战时还可以结合雷障封锁、固定封锁和体系支撑下的反潜舰、潜艇机动攻击等。

3.3 打造无人对有人的非对称水下作战技术优势。

美军以“海德拉”为代表的水下无人系统可潜伏6−12个月以上。以“预置式上浮载荷”为代表,可在关键海域部署,潜伏5年以上[9]。同时,美军首支水下无人作战系统部队已于2017年正式成立,标志着无人装备在美海军水中作战中开始建制化使用。美军的“回声-旅行者”UUV(80 t级),潜深3000 m以上,续航里程达12000 km以上,可从关岛出发,在南海区域持续数月工作,遂行情报收集、水雷布撒、鱼雷攻击等任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美军DARPA发布了跨域海上监视与瞄准项目(CDMAST)[10],可以作为海上马赛克战的集成体系架构项目支撑,进一步推动美军作战体系向分布式、敏捷化作战模式发展,把各种作战功能分散到各个低成本系统中,通过各种功能的有人/无人系统构建体系,覆盖杀伤链的每一环节,保证各环节高速、有效,提高打击性能,增强对水下目标大面积、跨域进行监视和定位的能力。

4 结 语

装备信息化能力、自主化能力、智能化程度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使得未来反潜作战的形态更加多样化,传统以平台为核心的对抗模式向“信息主导下”的体系对抗转变。而随着无人潜航器、潜标、水中兵器、水下预置武器、无人机、无人船等无人系统的发展,非声探潜、水声通探、跨域组网等跨域协同探测—通信网络相关技术的突破,以及海洋环境和目标特性相关数据的积累分析,智能情报处理、指挥控制相关模型算法的进步,为反潜作战提供了更多可行选项。美军在有人无人协同反潜作战领域已经进行技术验证,并且已位重要位置部署由水下固定阵、潜艇、UUV等组成的水下战系统。为有人无人协同反潜体系及杀伤链演进过程中减震降噪、水下探测、无人系统等领域技术发展提供指引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鲁军, 王青翠, 王南. 美国水下预警探测体系建设及其启示[J]. 声学与电子工程, 2015(1): 49-52.
WANG L J, WANG Q C, WANG N. Construction of American underwater early warning and detection system and its enlightenment[J]. Acoustics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ing, 2015(1): 49-52. DOI:10.3969/j.issn.2096-2657.2015.01.013
[2]
RICE J A. Seaweb acoustic com/nav networks[J]. DARPA ATO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ing Program, 2005.
[3]
STEWART M S, PAVLOS J. A means to networked persistent undersea surveillance[C]//Technology Symposium, 2006.
[4]
孔维玮, 冯伟强, 诸葛文章, 等. 美军大中型水面无人艇发展现状及启示[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22, 44(5): 14-18.
KONG W W, FENG W Q, ZHUGE W Z,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nlightenment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surface unmanned craft of US military[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2022, 44(5): 14-18. DOI:10.3969/j.issn.1673-3819.2022.05.003
[5]
刘大庆, 赵云飞, 吴超, 等. 美军水下无人作战力量发展趋势及启示[J]. 数字海洋与水下攻防, 2021, 4(4): 257-263.
LIU D Q, ZHAO Y F, WU C, et al.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enlightenment of US military underwater unmanned combat force[J]. Digital Ocean & Underwater Warfare, 2021, 4(4): 257-263.
[6]
宋保维, 潘光, 张立川, 等. 自主水下航行器发展趋势及关键技术[J]. 中国舰船研究, 2022, 17(5): 27-44.
SONG B W, PAN G, ZHANG L C, et al. Development trend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22, 17(5): 27-44.
[7]
李汉清, 戴修亮. 美国海军正在发展的水下探测系统[J]. 情报指挥控制系统与仿真技术, 2004, 26(4): 37-38,50.
LI H Q, DAI X L. An underwater detection system being developed by the U. S. Navy[J]. Command Control & Simulation, 2004, 26(4): 37-38,50.
[8]
李智生, 张强. 深海预置武器系统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J]. 舰船电子工程, 2020, 40(2): 1-3,41.
LI Z S, ZHANG Q. Development status and key technologies of deep-sea preset weapon system[J]. Ship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0, 40(2): 1-3,41. DOI:10.3969/j.issn.1672-9730.2020.02.001
[9]
姚明超, 焦慧锋, 张琳丹, 等. 水下预置式无人装备现状及发展分析 [R]. 西安: 第五届水下无人系统技术高峰论坛, 2022.
[10]
李杰, 尹栋, 喻煌超, 等. 无人化联合战术跨域协同及规划能力发展[J]. 国防科技, 2023, 44(2): 82-89.
LI J, YIN D, YU H C, et al. Development of unmanned joint tactical cross-domain coordination and planning capability[J]. National Defense Technology, 2023, 44(2): 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