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2. Merchant Marine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赛博安全等技术及硬件的持续发展,无人驾驶技术不断打破关键技术壁垒、逐渐成熟,无人驾驶船舶就是该技术在智能航运新业态背景下的有益探索和应用[1]。船舶自主航行关键在于利用传感器对环境进行全面感知并实时生成航行决策[2],雷达作为最早应用于船舶的助航仪器,于船舶而言相当于人类的眼睛,以其固有的探测性能增强了“瞭望”功能,可用于船舶定位并能提供辅助操纵避碰的数据支持,在未来的无人船感知决策方面仍将扮演重要角色。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nization,IMO)对船用雷达的性能和配备有明确的要求,且出台了针对船舶驾驶人员岗前培训中对雷达的操纵和使用的适任评估规范,其中包括了雷达模拟器在船员岗前培训中的应用[3]。无论是使用雷达真机或模拟器,关键要掌握“标绘”的原理和操作,人工标绘耗时、难以数字化且非最优方案,主要用于会遇船舶数量少的简单局面,自动标绘的辅助操纵避碰体现在“目标跟踪”和“试操船”的功能,其依赖于操作人员主观调参以动态确定避碰方案的不确定性和非最优性且无法提供复航时机是实现雷达智能辅助避碰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雷达模拟器的研究和开发侧重于基本功能的实现和自动评估系统的设计,陈丽宁[4 - 5]采用专家法和隶属度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充分考虑评估要素重要程度、观测和雷达标绘精度的评估模型,设计开发了基于船舶雷达模拟器的智能考试系;杨晓[6]针对多物标雷达标绘评估开展研究,通过调研确定评估要素并建立评估数学模型,将系统进行计算、避让决策、评估和数据库管理4个模块化设计和实现;李业[7 - 8]开发了一款以JRC-JMA-
雷达自动标绘是基于人工标绘原理,通过捕获目标船舶之后持续跟踪计算相关运动数据,进而由操作人员通过调整延迟时间、航向和航速等参数,利用计算机实时动态的生成避让方案的图形化助航功能。避让方案的确定整体可分为3个阶段:保向保速(延迟时间)、避让和复航,避让和复航阶段避碰参数的确定是以两船间的DCPA(distance to closest point of approach,最小会遇距离)不小于安全值为限定条件,具体行动需要遵循避碰规则的要求。船舶在海上航行通常采取经济航速,形成会遇局面进行避碰时以变向为主,当变向不足以保证安全驶过时,会采取减速操作,所以在进行避让方案优化建模时决策行为选择“改变航向”。
为了建立符合标绘原理同时适用于对遇、交叉相遇及追越局面的优化模型,需要综合考虑标绘的阶段性和避碰规则的约束性,进而完成优化目标和决策行为的数学抽象。以交叉相遇局面、本船为让路船的场景为例,根据标绘过程可知两船在避让过程的运动路径如图1所示,其中
![]() |
图 1 交叉相遇局面避让过程 Fig. 1 Crossing situation avoidance process |
基于人工标绘的原理和过程,设定决策变量为延迟时间
$ \min {\text{ }}d = {d_{BC}} + {d_{CD}} - {d_{BD}}。$ | (1) |
船舶之间形成会遇局面进行操纵避让时,如果采取转向避让,根据避碰规则让路船行动“早、大、宽、清”的要求,转向幅度不能太小,且除右后方来船、大角度交叉局面中让路船应避免右转,其他任何保有充足时间和距离、可利用雷达标绘确定避碰方案的情况,让路船一般避让方向均为右转:左舷对左舷或使他船过本船首方位驶过,所以这里设定避让阶段转向幅度决策变量取值范围为[30,70];复航阶段相对避让阶段的转向幅度实际上往往偏小一些,这里设定复航阶段转向幅度决策变量取值范围为[–20,–60];船舶会遇持续时间不会太长,这里设定每个阶段的持续时间决策变量(单位为min)取值范围为[0,30]。
$ {T}_{d}、{T}_{a}、{T}_{b}\in [0,30],$ | (2) |
$ {C_a} \in [30,70],{\text{ }}{C_b} \in [ - 20, - 60]。$ | (3) |
为了得到符合避让要求的结果,需要根据避碰规则的要求、标绘原理及模型解算的实际情况设定必要的约束条件。首先,避让的总时间大于
$ {T_d} + {T_a} + {T_b} > TCP{A_{{t_0}}}。$ | (4) |
为了避免本船始终保向保速驶过目标船,延迟时间
$ {T_d} < TCP{A_{{t_0}}}。$ | (5) |
每一个转向阶段的DCPA均需大于最小安全会遇距离,包括避让阶段和复航阶段的转向,即:
$ DCP{A_{{t_i}}} \geqslant DCPA\_Lim,i = 1,2 。$ | (6) |
最后复航到计划航线上、恢复原航向时,即
$ TCP{A_{{t_3}}} < 0 ,$ | (7) |
$ {d_{os\_to\_route}} = 0。$ | (8) |
式中:
本文基于参考点排序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Reference-Point-Based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Ⅲ,NSGA-Ⅲ)求解模型,该算法是在NSGA-Ⅱ基础上改进选择机制得到的一种多目标优化算法,同样可用于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求解,有关算法的具体介绍见文献[12]。
本文采用实数编码,种群中每个个体代表从当前时刻包含延迟时间、避让和复航3个阶段的一个避碰方案,各阶段均为单一阶段以符合人工标绘的过程原理,后续可基于此优化结果作为先验知识,将各阶段进一步分段平滑,以获取相对平滑的船舶避让路径方案。
初始种群的产生包括每个避让方案中各航段待优化的持续时间和转向幅度,分别由式(9)和式(10)进行初始化产生:
$ {T_i} = {T_{\min }} + rand(1) \times ({T_{\max }} - {T_{\min }}) ,$ | (9) |
$ {C_i} = {C_{\min }} + rand(1) \times ({C_{\max }} - {C_{\min }})。$ | (10) |
式中:
约束条件中DCPA、TCPA基于参考文献[13]进行计算,本船相对计划航线的距离可基于已知数据利用式(11)~式(13)进行计算,本船相对计划航线偏航距离计算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中s、e分别为计划航线的起止航路点,
![]() |
图 2 本船相对计划航线偏航距离计算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alculating the deviation distance of the ship relative to the planned route |
$ {x_{\overrightarrow {en} }} = {x_{\overrightarrow {se} }}\cos ( - {\pi \mathord{\left/ {\vphantom {\pi 2}} \right. } 2}) - {y_{\overrightarrow {se} }}\sin ( - {\pi \mathord{\left/ {\vphantom {\pi 2}} \right. } 2}) ,$ | (11) |
$ {y_{\overrightarrow {en} }} = {x_{\overrightarrow {se} }}\sin ( - {\pi \mathord{\left/ {\vphantom {\pi 2}} \right. } 2}) + {y_{\overrightarrow {se} }}\cos ( - {\pi \mathord{\left/ {\vphantom {\pi 2}} \right. } 2}) ,$ | (12) |
$ {d}_{os\_to\_route}=\overrightarrow{oe}\cdot \overrightarrow{en}/\left|\overrightarrow{en}\right| 。$ | (13) |
其中:
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分别针对交叉相遇、对遇和追越3种典型会遇局面进行仿真实验,其中本船和目标船相关参数的初始条件设置如表1所示,安全最小会遇距离设置为1 n mile,相关参数在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
表 1 仿真实验场景初始条件 Tab.1 Initial conditions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 scene |
通过程序实现本文所建立的基于标绘原理的避让方案优化模型及遗传算法求解,针对上述3种典型会遇局面的仿真条件,运行程序获取优化结果如表2所示,对应优化的标绘方案路径效果及两船距离变化曲线分别如图3~图5所示。
![]() |
表 2 初始条件下3种会遇局面标绘避让方案优化结果 Tab.2 Optimization results of plotting avoidance schemes for three kinds of encounter situations under initial conditions |
![]() |
图 3 交叉会遇局面优化标绘结果 Fig. 3 Optimal plotting results for crossing situations |
通过反复运行程序能够获取相同的最优结果,并且除非设置人工标绘都无法得到避让方案的特殊条件,改变场景初始条件程序均能正常运行得到优化结果。根据实验结果可知,按照3种会遇局面的优化标绘方案路径得到的本船和目标船之间的距离最小值均大于1n mile,即大于设定的安全最小会遇距离,保证了两船在安全距离上驶过;通过图3交叉相遇和图4对遇局面的优化结果可知,复航的时机点要晚于两船会遇过程的最小距离点,与人工标绘过程中确定恢复原航向或回到原航线的时机点时、本船已驶过最近会遇距离点一致;追越局面下由于相对运动速度偏小,持续时间相对于其他局面较长,根据图5的优化结果可知,两船距离变化曲线相对于交叉相遇和对遇局面多了一个拐点,使得原本持续增大的两船距离开始减小,该拐点即为本船开始复航的时间点,由于本船航向的改变以接近被追越的目标船所在或相近的航线,导致两船距离在一定时间内有所减小,但始终大于最小会遇距离的安全值。
![]() |
图 4 对遇局面优化标绘结果 Fig. 4 Optimal plotting results for head-on situations |
![]() |
图 5 追越局面优化标绘结果 Fig. 5 Optimal plotting results for overtaking situations |
本文通过将人工标绘原理进行数学抽象,建立包括延迟、避让和复航3个阶段的标绘避让方案的最优化模型,考虑避碰规则、基于标绘原理和求解的实际情况简化了约束条件,利用遗传算法完成解算3进行了仿真实验验证,通过交叉相遇、对遇和追越3种典型场景仿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提出的优化模型能够给出满足雷达人工标绘原理的完整最优避让和复航的方案,实现了雷达自动试操船即自动决策功能,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完善雷达模拟器及真机的自动标绘功能,对使用雷达进行避碰操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后续可考虑将本文结果作为先验知识进行多航段路径平滑。
[1] |
严新平, 王树武, 马枫. 智能货运船舶研究现状与发展思考[J].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16(1): 1-6. |
[2] |
李永杰, 张瑞, 魏慕恒, 等. 船舶自主航行关键技术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16(1): 32-44. |
[3] |
金一丞, 尹勇. 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下的航海模拟器发展战略[J]. 中国航海, 2012, 35(3): 5-10. DOI:10.3969/j.issn.1000-4653.2012.03.002 |
[4] |
陈丽宁, 任鸿翔, 金一丞, 等. 会遇态势相关的雷达标绘评估模型研究[J]. 中国航海, 2012, 35(2): 1-5. DOI:10.3969/j.issn.1000-4653.2012.02.001 |
[5] |
陈丽宁. 船舶雷达/ARPA智能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6] |
杨晓. 航海模拟器中多物标雷达标绘评估系统的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08.
|
[7] |
李业, 任鸿翔, 王鹏志. 雷达标绘训练与自动评估系统设计[J]. 船海工程, 2017, 46(2): 180-184.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17.02.042 |
[8] |
李业. JRC-JMA-9100系列雷达的仿真与评估[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7.
|
[9] |
TSOU M C, KAO S L, SU C M. Decision support from genetic algorithms for ship collision avoidance route planning and alerts[J]. The Journal of navigation, 2010, 63(1): 167-182. DOI:10.1017/S037346330999021X |
[10] |
郑茂, 丁世淦, 兰加芬, 等. 内河航道避碰测试会遇场景建模方法研究[J]. 中国舰船研究, 2023, 18(5): 121-132. |
[11] |
丁志国, 张新宇, 王程博,等. 基于驾驶实践的无人船智能避碰决策方法[J]. 中国舰船研究, 2021, 16 (1): 96−104+113.
|
[12] |
DEB K , JAIN H . An evolutionary many-objective optimization algorithm using reference-point-based nondominated sorting approach, part i: solving problems with box constraints[J]. 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2014, 18(4): 577–601.
|
[13] |
刘虎, 梁民仓, 丁天明, 等. 船舶协调避让3D在线虚仿实验教学平台设计与实验教学应用[J].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2, 20(5): 116-122. DOI:10.12179/1672-4550.202203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