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距桨能够提高船舶各种航行条件的适应性、动力装置经济性和船舶的机动性,同时有利于延长发动机寿命[1,2]。其中,拖网渔船、资源调查船以及工程船等船型对航速要求不高,而低速航行时主机负荷却很大,如何在船舶低速时降低燃油消耗量是此类船舶性能考查的重点[3,4];营运船舶大多数情况下会选择低于经济航速下航行,如何在低速工况下降低燃油耗量将成为营运船舶降低成本的头等大事。主推进系统是船舶航行的第一动力,其燃油消耗占船舶燃料总消耗的绝大部分[5]。在船运行业不景气,自然能源日益匮乏的国际大背景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燃油消耗,降低大气污染,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6]。
1 机桨联控节油技术研究方法 1.1 不同航速下主机有效功率的确定通过数值模拟计算或模型水池试验得到各静水航速下的船体阻力,并通过各过程效率值得到主机有效功率。主机、轴系、桨、船体的推进系数的各效率成分及功率的传递关系如图1所示[7,8]。
![]() |
图 1 各级效率成分及功率的传递关系 Fig. 1 The transmiss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efficiency components and power |
式中:
桨敞水效率相对较低,是影响推进系统总效率和主机有效功率的关键性因素,桨敞水效率计算公式:
$ \eta_{0}=f\left(K_{T}, J\right)=f\left(T / \rho n^{2} D^{4}, V_{A} / n D\right)=f\left(V_{s}, n\right)。$ | (1) |
式中:
单位时间主机总燃油耗油量:
$ \begin{split} G t=&g_{s} \cdot P_{s}=g\left(P_{s}, N\right) \cdot P_{s}=g\left(h\left(\eta_{0}, V / s\right) n\right) \cdot h\left(\eta_{0}, V / s\right)=\\ &g\left[\left(h\left(f\left(T / \rho n^{2} D^{4}, V_{A} f n D\right) V_{s}\right) n\right)\right] \cdot \\ &h\left[\left(f\left(T f \rho n^{2} D^{4}, V_{A} / n D\right)\right] V_{s}\right)=\\ &g\left[\left(h\left(f\left(V s, n\right) \mid V s\right), n\right)\right] \cdot h\left[\left(f\left(V s, n\right), V s\right)\right]=\\ &\omega \left(V / s, n\right)。\\[-1pt] \end{split} $ | (2) |
式中:
即主机总燃油耗油量取决于特定海况下选定的船速和主机转速,是复杂的非线性嵌套函数关系,具体的中间参数数值可以通过人工读取图表获得,或者将图表预先输入数据处理软件(如Matlab),由软件自动读取。
具体分析过程如下:
步骤1 首先设定某一静水航速
步骤2 由模型阻力试验得到该航速下的船体有效功率
步骤3 设定桨的转速n1,其在最低稳定转速和1.03倍额定转速之间连续取值。
步骤4 进一步
$ V_{A}=V_{s} f(1-\omega),$ | (3) |
$ J=V_{A} J(n D)=V_{S} / f((1-\omega) n D),$ | (4) |
$ K_{T}=T / \rho n^{2} D^{4}=R /(1-t) \rho n^{2} D^{4} 。$ | (5) |
式中:
步骤5 通过查询桨特性曲线图谱,由
$ P_{s}=P_{\varepsilon} f \eta_{0} \eta_{H} \eta_{k} \eta_{s} 。$ | (6) |
步骤6 通过查询主机万有特性曲线,由主机轴功
$ G t=g_{\varepsilon}\cdot P_{s}。$ | (7) |
步骤7 不断调整桨的转速
步骤8 由此得到在设定航速
步骤9 不断调整航速
可调桨系统在各航速下燃油消耗率计算模型见图2。
![]() |
图 2 燃油消耗率计算模型 Fig. 2 Calculation model of fuel consumption rate |
以某资源调查船的设计为例,演示验证可调桨节油模式计算方法。该船总长85.0 m,型宽15.0 m,无限航区,采用单主机单可调桨的推进形式,额定航速不小于14 kn,巡航航速约为12 kn,拖网航速约为6 kn。主机型号额定功率为
通过船模水池试验得到各航速下的阻力结果如表1所示。
![]() |
表 1 阻力试验结果 Tab.1 Resistance test result |
由于轴系的摩擦损耗致使其轴系效率为0.98[9],由于减速齿轮箱的摩擦损耗致使其轴系效率为0.96,因此,
本船方形系数
考虑尾部线性和总体空间布置,选取桨的直径
同时,在可调桨“节油模式”的联控分析和求解过程中,存在以下限制条件,在数据取值、分析和处理过程中,超过限定范围的取值要自动舍弃。
1)螺旋桨轴转速取定范围
2)螺旋桨螺距比取定范围
3)螺旋桨进速比取定范围
根据MAU4-55桨图谱特性曲线中进速比
![]() |
图 3 进速比、推力系数及螺距比三维拟合图 Fig. 3 Three-dimensional fitting map of speed ratio, thrust coefficient and pitch ratio |
根据MAU4-55桨图谱特性曲线中进速比
![]() |
图 4 进速比、效率及螺距比三维拟合图 Fig. 4 Three-dimensional fitting map of speed ratio, efficiency and pitch ratio |
根据主机供应商提供的W8L26机万有特性曲线,将其转化为Matlab所识别的矩阵格式数据,并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曲面拟合。
2.5.1 利用Matlab处理万有特性曲线的过程柴油发动机负荷特性试验的数据并不是矩阵格式,需要首先将它们转化为绘制Matlab所识别的的三维图形的矩阵格式,才能绘制出转速、功率和燃油消耗率的三维曲面图。燃油消耗曲线模型的建立实际上是建立燃油消耗率
边界线的绘制实际上是把外特性试验得到的
根据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建立模型如下:
$ \left[\begin{array}{l} g_{e t} \\ g_{o 2} \\ \cdots \\ g_{e v}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ccccccccccc} 1 & n_{1} & P_{1} & n_{1}^{2} & n_{1} P_{1} & P_{1}^{2} & \cdots & n_{1}^{\prime} & n_{1}^{l-1} P_{1} & \cdots & P_{1}^{\prime} \\ 1 & n_{2} & P_{2} & n_{2}^{2} & n_{2} P_{2} & P_{2}^{2} & \cdots & n_{2}^{\prime} & n_{2}^{l-1} P_{2} & \cdots & P_{2}^{\prime}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cdots \\ 1 & n_{N} & P_{N} & n_{N}{ }^{2} & n_{N} P_{N} & P_{N}^{2} & \cdots & n_{N}{ }^{\prime} & n_{N}{ }^{l-1} P_{N} & \cdots & P_{N}^{\prime} \end{array}\right] \times\left[\begin{array}{l} a_{0} \\ a_{1} \\ \cdots \\ a_{k-1} \end{array}\right]+\left[\begin{array}{c} e_{0} \\ e_{1} \\ \cdots \\ e_{N} \end{array}\right] 。$ | (8) |
模型表示为:
Matlab 中一维插值函数
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
![]() |
图 5 转速、功率及燃油消耗量三维拟合图 Fig. 5 Three-dimensional fitting map of speed, power and fuel consumption |
根据上文计算步骤,利用Matlab计算各设定船速下每一桨转速下的机、桨以及耗油量等系统参数,篇幅限制仅列出5 kn时各转速下系统参数,如表2所示。
![]() |
表 2 船速5 kn计算结果 Tab.2 Calculation result at 5 kn |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得出,船舶在不同航速下的最低耗油量时的机桨匹配点,如表3所示。
![]() |
表 3 节油模式下的机桨匹配点 Tab.3 Engine-paddle matching point in fuel saving mode |
通过“恒转速模式”、“联合控制模式”、以及本文探究的“节油模式”3种控制模式下的主推进耗油量的比较,验证节油模式的省油效果。其中,“节油模式”耗油量为本文研究的某各设定航速下的油耗最小值;“恒转速模式”某各设定航速下,主机和桨维持在额定转速时的油耗值;“联合控制模式”耗油量为10 kn以下的恒转速模式(主机保持800 r/min)和10 kn以上的定距桨模式的耗油量组合。
通过Matlab对于图表数据的处理,可以得到各控制模式在不同船速下的单位耗油量值,进一步进行比较,如表4和图6所示。
![]() |
表 4 各控制模式在不同船速下的耗油量 Tab.4 Fuel consumption value of each control mode at different ship speeds |
![]() |
图 6 不同船速下各控制模式耗油量比较 Fig. 6 Comparison of fuel consumption of each control mode under different ship speeds |
1)任一航速下,节油模式下的主机燃油消耗量明显小于恒转速模式;尤其在3~12 kn范围内,船舶主机单位时间油耗降低量在25~57 kg/h。其中,在船速为10 kn的情况下,油耗降低量最大,为57 kg/h,该航速也是常用巡航工况,则一昼夜能够节省燃油1.37 t。随着巡航速度的提高,主机功率将猛增,所以鼓励船舶在航期允许时采用均匀低速航行。2)节油模式较恒转速模式的油耗降低率在低航速时较大,从而进一步说明船舶在低速巡航或者低速科考作业甚至小拖力拖网作业的情况下,利用节油模式对主推进系统进行控制,其耗油量远远低于恒转速模式。
产生以上2个结论的原因:对于恒转速模式遥控系统,在高航速即13 kn和13.5 kn时,桨的螺距比的选择更加接近于机桨匹配设计工况,因此桨的效率相对较高,使得船舶航行阻力一定时主机负载相对较小,此时节油模式的主推进遥控方式的节油效果虽存在,但是不够明显;随着设定航速的降低即13 kn以下时,桨的转速维持不变,不断降低桨螺距比达到不同的主推进推力,因此其桨不断远离其额定工况,其效率也不同程度的降低,导致其主机负载较节油模式有大幅度的增加,并突出表现为耗油量的增加。
3.2 节油模式与常规联合控制模式相比1)任一航速下,节油模式下的主机燃油消耗量小于联合控制模式;但是在10 kn及以上时节油量和节油率较小,在10 kn以下时节油效果比较明显,最大节油量出现在船速为6 kn时,每小时节省19.13 kg;从而进一步说明船舶在低速巡航或者低速科考作业甚至小拖力拖网作业的情况下,利用节油模式对主推进系统进行控制,其耗油量远远低于传统联合控制模式。2)节油模式较常规联合控制模式的油耗降低率在低航速时较大,从而进一步说明船舶在低速巡航或者低速科考作业甚至小拖力拖网作业的情况下,利用节油模式对主推进系统进行控制,其耗油量远远低于恒转速模式。
产生以上2个结论的原因:传统联合控制模式低航速下采用的是横低转速下的可调桨模式,较低的螺距比下使得螺旋桨敞水效率较低,从而相对增大了主机负载;较高航速下,主推进系统实际采用的是定距桨模式,虽然能够使得螺旋桨效率较高,但是失去了可调桨系统全负荷工况优化组合的意义。
4 结 语本文以主机燃油耗油量为目标值,充分考虑了主机的万有特性和桨的效率特性,以及船机桨匹配的特点,用图谱分析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在不同目标航速下的机桨匹配工况点,虽然数据处理及工程量较大,但与传统的机桨控制模式相比,其节油特性极为明显。尤其对于需要低速巡航的公务船、科考船、工程船或者以耗油量为关键技术指标的货船,该“节油模式”节能效果异常突出。并且当船舶额定航速较高,或船舶吨位较大,船舶使用工况较为复杂时,该“节油模式”的节能效果会具有明显优势。
[1] |
王海刚, 陈辉. 船用可调桨推进系统优化控制研究[J]. 船海工程, 2008, 37(2): 74-76.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08.02.021 |
[2] |
詹志刚, 顾宣炎. 可调桨船舶主推进装置运行工况优化研究[J]. 船海工程, 2001(4): 42-46.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01.04.012 |
[3] |
肖冰, 石爱国, 余力, 等. 可调螺距螺旋桨舰船船-机-桨优化匹配[J]. 舰船科学技术, 2007, 29(6): 34-37.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07.06.004 |
[4] |
KEITH B. Controllable pitch propellers [M] . London : The Institute of Marine Engineers , 1998.
|
[5] |
LEONE S, TESTA C, GRECO L, et 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self - pitching propellers performance in open water[J]. Ocean Engineering, 2013, 64: 122-134. |
[6] |
贾富, 廉建秀. 船舶柴油机-调距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仿真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8, 40(10): 83-85. |
[7] |
周炳俊. 船舶调距桨推进系统的建模仿真及选型设计[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3.
|
[8] |
王昊. 海洋工程船调距桨推进装置建模与仿真研究[D]. 大连: 大连海事大学 2017.
|
[9] |
NORIS Company. Remote control system (CPP) [M]. PCV 400 Documentation.
|
[10] |
王国近, 王炅, 戴金鹏, 等. 船舶可调桨螺距模糊PID控制器设计[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 39(4): 100-105. DOI:10.3404/j.issn.1672-7619.2017.04.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