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深海载人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082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ep-Sea Manned Vehicles, Wuxi 214082, China
目前,应用于全海深环境的电池单体主要采用聚合物磷酸铁锂电池体系[1 - 2],满足全海深工作的压力要求,通过电极优化设计,提高其在耐压环境下低温放电性能,采用电极/隔膜/电极一体化复合设计,实现多相界面的结构稳定和离子高效运输。电池组为充油耐压形式[3 - 4],主要包括电池箱体、补偿皮囊、保护罩、升降轮及加油阀和开关阀及单向阀等,电池组包括3个并联电池支路。
图1所示为5℃、115 MPa条件下电池单体恒流放电电压与容量曲线,当电池单体截止电压为2.50 V时,电池单体低温高压放电容量为44.28 Ah。通过电压与容量的积,可知电池单体低温高压的放电能量为130.7 Wh,约为低温常压放电能量的99.85%。
对于单体电池,其总体能量设计验证主要从3个方面说明,包括常温(25℃)常压下电池能量、低温(0℃)常压下电池能量和低温耐压(5 ℃,115 MPa)下电池能量,不同工况下电池组总体能量验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在常压情况下,低温环境对电池容量影响较大[5 - 6],而压力环境对电池容量影响不大[7 - 8]。
对于电芯温度,电池电流和海水温度对其有双重影响,电池放电时自身会生热,导致电芯温度升高,海水温度较低,对电池组有冷却作用,电芯温度会降低,最终电芯温度的特性需要综合考虑二者影响的大小,对于SOC(荷电状态),主要受电池电流的影响。因此,需要先对电池电流和海水温度的变化特点进行分析[9 - 10]。
根据下潜数据来看,环境温度即不同深度下的海水温度主要与深度有关,以某次使用为例,全海深环境的海水温度与深度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
下潜阶段,在0~
除环境温度外,电池的工作特性还与电池的工作电流有关,以某次使用为例,其主电池工作电流如图3所示,3个支路的电流总体保持一致,电流幅值变化较大,支路电流最高可到70 A,同时也会出现多次持续一段时间电流为0的工况,电流具体数值与所连接负载是否工作相关,主要包括推进器、液压源、海水泵等。
如图4所示,以某次使用为例,分析潜水器工作过程中,电芯温度随深度及电池电流的变化特点。主电池电芯最高温度总体趋势是随着下潜—作业—上浮的过程持续下降,电芯初始温度为48℃;下潜结束时为47℃;作业结束后为35℃;浮出水面时为21℃;电芯温度下降至27℃。
分阶段来看,下潜前电池组暴露在母船甲板上,空气温度较高,导致电芯温度较高,下潜过程中,海水环境温度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电池温度与海水温度未得到充分的热量交换,且此时电池电流只有短时的小电流工况,因此下潜结束时电芯温度降低不够明显;作业过程持续约6 h,在此阶段电池组一直处于2.5℃的海水环境中,电芯温度会处于持续降温的过程,但由于作业时电池组需要频繁工作,导致电芯本身有放电热量产生,因此电芯温度下降速度会低于上浮阶段;上浮阶段,海水温度在短时间内又回到29.8℃,结合电池组在上浮过程有短时少量工作现象,电芯温度仍继续下降,且下降速度高于作业阶段。
图5为主电池3个支路的电芯最高温度曲线,可以看出,3个支路的电芯温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全过程中支路2电芯温度最高,其次是支路1,支路3最低,在支路电流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由于3个支路在电池舱内的位置不同,处于中心位置的电池模块散热效果要差于靠近电池舱壁的电池模块。
不同潜次下主电池电流、电芯温度与海水温度的曲线如图6所示,由于028潜次的电池电流幅值和工作频率明显低于005潜次和011潜次,这会导致028潜次SOC下降更慢。
对比不同潜次下主电池电芯温度,如表2所示,分别选取了
下潜阶段,电芯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作业阶段005潜次与011潜次电池电流差别不大,但011潜次环境温度更低,导致011潜次作业结束时电芯温度相比作业开始差值更小,028潜次作业阶段电池电流要明显小于011潜次,但2个潜次的海底温度差别不大,因此028潜次电芯温度下降更多。上浮阶段,电池组整体仍处于低温环境,由于大深度潜次需要的上浮时间更多,其电池组降温的过程就会更长,028潜次在上浮阶段温度下降14℃,幅度大于005潜次的3℃和011潜次的7℃,说明电芯温度最终还是受电池电流和海水温度的双重影响,在不同阶段影响不一样。
2.2 电池SOC变化特点分析如图7所示,以某次使用为例,分析潜水器工作过程中SOC随深度及电池电流的变化特点。下潜前主电池SOC为99%,下潜阶段主电池电流大部分时间为0,会间隔出现短时60 A左右的电流,主要是设备调试用电,此阶段电池耗电较慢,SOC曲线斜率较小,下潜结束时SOC为93%;进入作业阶段,由于工作电流幅值较高,最高超过200 A,且电池长时间处于放电状态,此阶段电池耗电较快,电流长时间处于0时SOC保持不变,在电流幅值较大且频繁时SOC有较明显的急剧降低现象,作业结束时SOC为65%;上浮阶段初期,电池电流延续作业末期的变化特点,此时SOC仍持续下降,深度
主电池3个支路的SOC曲线对比关系如图8所示,在潜水器下潜—作业—上浮过程中,主电池3个支路的电量一直在下降,下潜之前3个支路的SOC均为99%,初期保持一致,整个潜次中支路1和支路2的SOC有较好的一致性,经过一段时间作业后,支路3的SOC高于支路1和支路2,在潜次结束时支路1和支路2为59%,支路3为62%,说明主电池在实际工作时3个支路的电流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支路3的电流要小于另外2个支路。
不同潜次下主电池电流与SOC的曲线如图9所示,005潜次和011潜次的主电池工作频繁且电流幅值较大,最高可到350 A以上,此时主电池SOC下降非常快,而028潜次相比这2个潜次主电池的电流值明显偏小且中途有长时间电流为0的情况,这导致028潜次的SOC下降缓慢。
针对充油锂电池组在全海深环境的实际使用数据为依据,分析电池电芯温度和SOC与海水温度及电池工作电流的关系。下潜阶段电芯温度基本不变,作业阶段电池组处于较低温度的环境,电芯温度呈持续下降的特点,电池电流幅值较大且频率较高时,电芯温度下降更快,而在电池电流差别不大时,海水温度越低电芯温度下降越多,上浮阶段电芯温度仍继续下降,其下降幅度主要取决于下潜深度,深度越大电芯温度降低越多。电池的SOC在整个过程中主要与电池电流有关,电池电流幅值较高且频繁工作时,SOC急剧下降,在电池长时间不工作时SOC也保持不变。对于电池组的多个支路,由于支路电流的差异,不同支路的电芯温度和SOC均存在差异。
[1] |
马骏林. 全海深无人潜水器(ARV)电池能源系统研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2] |
赵佳欢, 刘飞, 周思思, 等. 浅析各国深海潜器用锂电池电性能[J]. 船电技术, 2022, 42(10): 48-51+57. ZHAO Jiahuan, LIU Fei, ZHOU Sisi, et al. Analysis of lithium batteries for deep-sea submersible in various countries[J]. Marine Electric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2022, 42(10): 48-51+57. DOI:10.3969/j.issn.1003-4862.2022.10.012 |
[3] |
戴国群, 陈性保, 胡晨. 锂离子电池在深潜器上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电源技术, 2015, 39(8): 1768-1772. DAI Guoqun, CHEN Xingbao, HU Chen.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ithium-ion battery in underwater vehicle[J].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5, 39(8): 1768-1772. DOI:10.3969/j.issn.1002-087X.2015.08.060 |
[4] |
戴国群. 具有压力补偿装置的潜用智能锂电池组: CN202534715U[P]. 2012-11-14[2017-07-04].
|
[5] |
李哲, 韩雪冰, 卢兰光, 等. 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的温度特性[J]. 机械工程学报, 2011, 47(18): 115-120. LI Zhe, HAN Xuebing, LU Languang, et al.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LiFePO4 batteries[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1, 47(18): 115-120. DOI:10.3901/JME.2011.18.115 |
[6] |
张守震. 车用磷酸铁锂电池建模与状态估计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
[7] |
周诗尧, 陈自强, 郑昌文, 等. 全海深深潜器所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电气特性[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9, 53(1): 49-54. ZHOU Shiyao, CHEN Ziqiang, ZHENG Changwen, et al.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lithium-ion batteries for full ocean depth submersible[J]. Journal of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2019, 53(1): 49-54. |
[8] |
马骏林, 高方玉, 胡凯. 磷酸铁锂电池在高静水压下的放电特性[J]. 电源技术, 2019, 43(8): 1253-1256. MA Junlin, GAO Fangyu, HU Kai. Performance of LiFePO4 batteries at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J].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9, 43(8): 1253-1256. DOI:10.3969/j.issn.1002-087X.2019.08.003 |
[9] |
宋德勇, 杨申申, 何巍巍, 等. 深海环境锂离子电池电芯温度分析[J]. 电源技术, 2020, 44(1): 27-29+32. SONG Deyong, YANG Shenshen, HE Wei-wei, et al. Cell temperature analysis of lithium ion battery under deep sea environ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20, 44(1): 27-29+32. DOI:10.3969/j.issn.1002-087X.2020.01.007 |
[10] |
宋德勇, 杨申申, 郑鹏, 等. 深海环境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分析[J]. 电力电子技术, 2020, 54(2): 73-75. SONG Deyong, YANG Shenshen, ZHENG Peng, et al. Analysis of lithium ion battery SOC under deep sea environment[J]. Power Electronics, 2020, 54(2): 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