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这是习主席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发出的伟大号召,标定了新时代海军建设的新方位、新蓝图。迈向世界一流,在我国由近至远的广阔海域形成多域一体胜战能力,海战重心必然前推外移,亟需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的现代化舰队。通过研究美海军近年来迭代更新的兵力结构设计,梳理分析其优势所在,理解其如何建成并维持一支强大的舰队,从而在设计战争、创新战法、引领建设上全面赶超跨越,赢得“后发优势”。
1 美海军舰队规模结构调整相关背景依据美国法典第10卷规定,国防部在提交年度国防预算申请时应随附一份长期造舰计划,阐述未来30年舰艇采购、交付、退役安排和经费需求。长期造舰计划是影响美海军建设发展的核心战略文件,由海军作战部制定。该文件主要围绕3个基本准则制定。首先,要讲清楚海军未来30年履行好使命任务对造舰的需求;其次,要说明在需求和预期可用资源之间如何实现平衡,并评估执行中存在的风险;最后,要充分考虑国家舰船设计和建造工业基础的持续发展,确保能够支撑未来海军力量的建设与维护。
长期造舰计划以提交后的下一财年为周期起点,分3个10年进行不同颗粒度安排,第1个10年为详细造舰日程安排、第2个10年为可能性造舰日程安排、第3个10年为概念性造舰日程安排,总体上要能反映海军应对接下来30年挑战所需的能力。长期造舰计划中的舰船,主要是战斗舰艇,即“有能力参与作战行动的现役军舰,或直接参与美海军作战与支援任务的舰船,都登记在战斗舰艇名册上”,主要类型包括航母、水面战舰、潜艇、两栖战舰、反水雷舰、海上补给船、预置船、指挥支援船等。
在长期造舰计划更新之前,会有一轮“兵力结构评估(FSA)”,目的是提出未来30年海军兵力结构目标,形成更加明确的需求。在国会国防委员会收到长期造舰计划60天内,国会预算办公室围绕造舰安排的充分性和合理性出具评估报告,并估算当年预算投入和后续年度经费。早在特朗普政府提出“大国竞争”之前,美海军就将我迅速崛起的海军视为最大威胁,开始从冷战后长期奉行的“由海向陆”战略转向以我为首要作战对象的“制海对陆并重”战略,并开展多轮兵力结构评估,提出相应的未来舰队发展方案[1]。
2 美海军未来舰队规模结构最新安排近年来,美政府在国防领域的政策调整较为频繁,尤其是特朗普政府时期,大幅调整国防建设方向,把重心转向与中俄的长期战略竞争。2016年,美海军首次提出打造一支由355艘有人舰艇构成的未来舰队[2],此规模目标随后被《2018财年国防授权法》批准。2019年,为响应特朗普政府“大国竞争”战略,美海军启动“海军兵力结构综合评估”(IFNFA),但未与国防部达成一致;随后,国防部长办公室联合海军共同开展“未来海上兵力研究”(FNFS),由此制定了“战斗部队2045”和2022财年长期造舰计划[3],提出在2031财年实现355艘有人舰艇规模目标,最终打造由382~446艘有人舰艇和143~242艘无人舰艇组成的舰队,该计划赶在总统换届前公布,但未被拜登政府认可[4]。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防部和海军依据《国家安全战略临时指南》,继续联合论证“未来海上兵力研究”,对特朗普政府2022财年长期造舰计划进行大幅修改,将未来舰队规模目标调整为321~372艘有人舰艇和77~140艘无人舰艇,并据此发布2022年度造舰计划(过渡方案)。此后,美海军持续推进“未来海上兵力研究”,先后发布2023财年长期造舰计划[5]、兵力设计2045(随2022年版《海军作战部长发展指南》发布)、2024财年长期造舰计划等。近期,瞄准海上威胁推进舰队现代化,核心是提升海上杀伤力;中远期,结合未来海战需求、经费投入水平、工业支撑能力,制定不同的未来舰队发展方案。其中,美海军舰队现状与相关未来兵力结构评估结果见表1。
![]() |
表 1 美海军舰队现状与相关未来兵力结构评估结果 Tab.1 U.S. navy fleet status and related FSA results |
从前述情况看,美海军造舰规模和结构比例虽然一直在调整,但体系化、均衡化、轻量化、无人化的趋势已十分明显,美海军建设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逐步在军事理论、作战体系、技术代际和战略管理等方面形成优势。
3.1 大幅扩大兵力规模,做实海上作战理论优势美军高度重视军事理论研究,尤其是作战概念开发。从“空海一体战”“网络中心战”,到“分布式杀伤”“决策中心战”,再到“联合全域指挥控制”,一直在牵引各军种建设和融合发展。对于美海军来说,最核心的作战概念是“分布式海上作战”。这一概念由美海军水面部队司令部于2016年正式提出,是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美海军针对“反介入/区域拒止”威胁,为确保大国海上对抗中的制海优势,扩展水面兵力编组形式,实现灵活分散部署,进一步强化水面舰艇反舰火力。2018年,美海军正式将该概念明确为“分布式海上作战”,分布式主要体现在水面舰艇分散部署和打击能力分散配置。最新几份长期造舰计划,正是对这一概念的有力落实。一方面,美海军论证的3种造舰方案均要增加水面舰艇及潜艇数量,以满足其全球分散、常态持久部署的需求,预计至2035年,有人舰队规模在316~367艘。另一方面,未来10年舰船退役将带来13%的海上发射单元缺口,补充方式不再是作战能力强大、数量有限又极其昂贵的航母打击群,而是以“星座”级护卫舰等中小型作战舰艇为主,实现垂直发射单元分散配置,预计从2022年的70个发射单元/艘降至53个发射单元/艘。根据哈德逊研究所分析,大吨位、一体化、多任务单元(平台)的功能将分散至数量更多、吨位更小的小型平台,以在作战海域承担传感器、打击节点或电子干扰任务,实现灵巧组合、快速聚合。
![]() |
图 1 美海军2021-2045财年舰艇规模结构演进图 Fig. 1 U.S. Navy FY2021-FY2045 ship scale and structure drill diagram |
到2035年,美海军航母和大型水面战舰规模总体波动不大,但更注重“分布式海上作战”关于进攻性反舰作战的要求,重点增强水面舰艇的进攻能力和电子战能力,提高作战编组杀伤力。其传统的舰载武器“重防轻攻”,垂直发射系统通常按照25%配置进攻性武器,75%配置防御性武器。近年来,随着我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提升,其单纯增加对空防御能力难以赢得比较优势,因此选择转变思路,向“攻防并重”甚至“以攻助防”转变。大中小型水面舰艇和潜艇,除增加一型“星座”级护卫舰之外,基本型谱保持稳定,主要通过搭载通用雷达、感知设备和多用途导弹实现赋能,特别是通过采购“海军打击导弹”(打击距离200 km以上)、发展反舰型“战斧”巡航导弹(打击距离1600 km)以及增加“标准”-6导弹反舰能力等,构建种类多样、配置完善的对海精确打击装备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各型导弹突防特点,实现高中低搭配、远中近覆盖的海上游猎分队,对我海上兵力产生极大威胁,能够在局部区域快速实现火力聚优、对位压制。这一发展思路和重心定位,在近三届政府执政期间已基本稳固下来,并不断帮助美海军在海上形成更为强大的体系对抗优势。
3.3 显著调高无人比例,抢夺科技制胜代际优势随着美军无人装备关键技术的成熟,美海军将大中型水面舰艇作为实施“分布式海上作战”概念的关键所在,以2016年“海上猎手”中型无人艇下水、2017年启动“霸主”大型无人舰项目和2019年签订2艘小型反水雷通用无人艇为标志,转入水面无人平台建设阶段。美海军认为,中型无人艇可增加大量分布式、低成本前沿部署传感器和指挥控制节点,大型无人舰有望以较低成本,充当分布式武器载荷舱,同时可作为传感器及其他大型任务载荷的搭载平台,还可与大型有人多任务平台协同行动,在技术风险最小化的同时,使生存能力最大化。为此,美军滚动更新发布了5个版本《无人系统发展综合路线图》,将水面无人装备纳入无人系统总体建设,2018年3月将“近海战斗舰执行办公室”更名为“无人和小型战斗舰艇执行办公室”,专项负责水面无人装备建设;2019年5月,成立第一水面发展中队,负责对前期试制的无人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试验和训练,验证作战概念和战法运用。从2020年以来牵引长期造舰计划的兵力结构目标需求看,未来舰队目标规模不尽相同,但大中型无人水面艇始终占据相当比重,预计到2035年将初具规模,届时无人系统将成为海上军事行动的首要选择。
3.4 迭代完善生成机制,累积海上战略管理优势海军建设体系性强、投入巨大、形成战斗力周期长,每年新造和退役舰艇的数量都在影响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力量体系。造舰投入少或补充不及时,会失去制海权;造舰投入过大,国力无法负担,又会难以持续。在“大炮”和“黄油”之间,任何错误决策,或者错失时机的所谓正确决策,都会带来战略上无法估量的损失。美对此不仅有清醒认识,更有完善的战略管理机制。美海军制定长期造舰计划前,由兵力结构评估作为需求牵引,之后国会预算办公室进行总体评估,国会研究部进行单项评估,从30年周期考量、10年长远打算和1年现实安排等3个时间维度,形成了整体和局部都不断迭代论证的完整体系。同时,美国会委托政府问责署,对计划进行全程监督,评估完成情况,重点针对“涨、拖、降”等问题发布审计报告。通过构建“需求-计划-评估-执行-监管”的战略管理机制,实现军方迭代需求、国会综合评估、第三方全程监督的良性循环,集聚多部门、多层次、多代人的智慧,这种机制确保长期造舰计划在受到不同界别美国决策团体的影响时,仍具备较强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4 结 语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不断强大,人民海军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舰艇谱系齐全、规模持续扩大,从“有什么打什么”向“要什么造什么”方向不断深入。系统研究美海军关于未来舰队规模结构的战略管理机制、装备技术建设方向与重点等,可为我论证兵力结构、抢夺技术高地、完善管理机制提供借鉴参考。
[1] |
李铁成, 张怀强, 钱瑾, 等“2020版30年造舰计划”解读[J]. 国防科技. 2019(6): 96-101.
|
[2] |
U. S. Navy. 2016 navy force structure assessment[EB/OL].https://news.usni.org.2016/12/16/document-summary-navys-new-force-structure-assessment.
|
[3] |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annual long-range plan for construction of naval vessels for fiscal year 2022[EB/OL].https://media.defense.gov/2021/Jun/17/2002744915/-1/1/0/PB22%20SHIPBUILDING%20PLAN%20JUNE%202021_FINAL.pdf.
|
[4] |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Navy large unmanned surface and undersea vehicles: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EB/OL].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 /pdf/R/R45757/60.
|
[5] |
An analysis of the navy' s fiscal year 2023 shipbuilding plan[EB/OL]. https://www.cbo.gov/publication/58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