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24, Vol. 46 Issue (3): 112-115    DOI: 10.3404/j.issn.1672-7649.2024.03.019   PDF    
多型ROV统一操控技术研究
倪昱1, 王浩2, 苏涛1, 郑志恒1     
1.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深海载人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 无锡 214082;
2.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六研究所 江苏 连云港 222006
摘要: 当前操控设备通常只适用于特定型号ROV,为满足深海空间站搭载多型ROV装备统一操控的需求,在调研国外ROV操控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多型ROV统一操控技术进行研究,梳理ROV操控标准信息接口,完成ROV操控通用软件的架构设计,并提出设备免驱的ROV操控电气接口,可为ROV通用操控设备的研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 ROV     统一操控     标准信息接口     操控通用软件    
Research on multi-type ROV unified control technology
NI Yu1, WANG Hao2, SU Tao1, ZHENG Zhi-he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eep-sea Manned Vehicles, China Ship Scientific Research Center, Wuxi 214082, China;
2. The 716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SC,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 Current operating equipment is usually only suitable for specific ROV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unified control of multi-type ROV equipment on the deep-sea space st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nified control technology of multi-type ROV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foreign ROV control technology, sorts out the ROV control standard information interface, completes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of ROV control general software, and puts forward the ROV control electrical interface without driving equipment,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OV general control equipment.
Key words: ROV     unified control     standard information interface     control common software    
0 引 言

水下作业主要依靠ROV等无人平台完成,在作业过程中,为保证作业任务顺利完成,操控人员需要同时对ROV的运动、观察操控、机械手作业等进行控制,这对作业操控设备提出了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等高要求。目前国内外主要基于手持控制单元、遥控手柄等操控设备完成作业操控,同时通过运行于操控台上的操控软件实现ROV状态监测,但目前的ROV操控设备及软件通常只能用于对特定型号ROV的操控。

深海空间站具有深海科学研究、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安全保障等多种使命任务,因此需要搭载多种用途和型号的ROV开展协同作业任务,实现各种型号ROV装备的统一操控。针对这一需求,本文开展ROV操控标准及通用操控技术研究,针对ROV操控的硬件,规范ROV操控的信息及电气接口,采用标准接口进行构件化定制,实现操控设备及模块的灵活更换,并通过上层应用软件与操控设备解耦的通用设计方案,满足不同作业任务多型操控设备的接入需求。

1 国外ROV操控技术发展现状

PantherPlus型作业级ROV最大作业深度1000 m,水下重500 kg,能够携带105 kg负载,搭载10组无刷推进器、2组液压机械手,可执行包括海洋科考、搜索、打捞、发掘、水下防护等民事及探雷、排爆、搜救、海上安全保释等军事领域任务。该型ROV综合利用手持控制单元、机械手手持控制单元进行水下作业控制。手持控制单元集成了摇杆、电位器旋钮、按钮开关和拨动开关,可实现 ROV 航行操控、推力设置、速度调节、定深/定向运动模式切换、水下灯亮度调节、云台旋转、相机拍照、多相机视图切换、推进器使能、脐带缆收放等操作控制。手持控制单元通过6 m长的电缆与岸基控制单元连接,实现自身供电与信号传输。机械手手持控制单元集成了6组摇杆、1组拨动开关、2组指示灯,可完成2组六自由度液压机械手的作业操控。该单元通过防水接插件连接至岸基控制单元,实现自身供电与信息传输。

Sea-Wolf 2型ROV由加拿大Sharkmarine公司生产研制,最大作业深度600 m,重113kg,可搭载多种观导设备和机械手,配有4组高性能推进器,可实现在恶劣环境下的运动控制,用于水下搜索救援、调查取证、水下威胁排除等任务。该型ROV利用罗技Wingman无线遥控手柄完成水下作业控制。无线遥控手柄集成了多组摇杆和按键,可实现ROV航行操控、速度调节、定深/定向/定高运动模式切换、水下灯开关、云台旋转、多相机视图切换、两自由度机械手操控等操作控制。该手柄通过设置第二功能按键,实现了多个按键的功能复用,极大拓展了手柄功能。无线遥控手柄通过2.4G无线或USB与岸基控制单元连接,实现控制信号传输。无线遥控手柄具体功能描述如图1所示。

图 1 Sea-Wolf 2型ROV无线控制手柄 Fig. 1 Sea-Wolf 2 ROV wireless control handle

SeaBotixLBV200微小型观测用水下工业机器人由美国Teledyne公司开发,部署简单,安装便利,坚固耐用,便于水下工业机器人吊放利用,该类型的ROV最大作业水深达200 m,携带4台推进器、用于水下观测、水下简易打捞、水下事故调查等任务。该型ROV利用手持操控单元完成水下作业控制。手持操控单元集成了摇杆、旋钮和按键,可实现ROV航行操控、速度调节、定深/定向运动模式切换、水下灯亮度调节、云台旋转、多相机视图切换、单功能机械手操控等操作控制。该操控单元大部分功能均通过按键实现,并配合面板的指示灯提示用户ROV当前的运动模式。手持操控单元通过线缆与岸基控制单元连接,实现自身供电和控制信号传输。

2 ROV操控标准信息接口 2.1 航行控制类信息

航行控制类信息用于控制ROV航行运动,主要包括ROV纵移、横移、转首、潜浮、定高、定深、定向、定速实时控制指令,以及推进器增益设置等参数配置指令。ROV航行控制类信息如表1所示。

表 1 ROV航行控制类信息 Tab.1 Navigation control information
2.2 观察控制类信息

观察控制类信息用于控制ROV水下观测活动,主要包括ROV相机变焦、相机切换、云台旋转、水下灯亮度调节等控制指令。观察控制类信息如表2所示。

表 2 观察控制类信息 Tab.2 Observe control information
2.3 作业控制类信息

作业控制类信息用于控制ROV机械手,主要包括机械手手爪开合、手爪旋转、小臂伸缩、大臂伸缩、大臂旋转等控制指令。作业操控信息如表3所示。

表 3 作业控制类信息 Tab.3 Job control information
2.4 供电控制类信息

供电电控制类信息用于ROV各设备上断电控制,主要包括ROV上断电、推进器使能、水下灯上断电、声呐上断电、机械手上断电等控制指令。供电控制类信息如表4所示。

表 4 供电控制类信息 Tab.4 Power supply control information
3 ROV操控通用软件设计

针对多种异构接口作业操控设备便捷接入需求,提出一套基于软件功能分层的通用操控设备软件设计思路,实现作业操控功能与操控设备硬件资源的解耦,从而解决由于操控设备的更换导致上层应用软件颠覆变动的问题,同时实现操控功能软件资产的持续积淀,形成作业操控功能软件库。

通用控制系统软件采用3层软件架构,即应用层、中间层和驱动层。应用层主要包含作业操控软件,该软件利用中间层转换的操控设备信息完成ROV等水下作业设备的操作控制。中间层是通用软件的核心,负责解析操控设备指令,执行操控逻辑,管理下层硬件设备,实现和操控设备硬件资源的映射。驱动层主要用于提供操控设备驱动API,供中间层调用,完成对操控设备的控制。3层软件架构做到了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彻底隔离,在更换硬件的同时,只需更换对应的硬件驱动层,其上的虚拟硬件接口不变,应用的程序也将完全感觉不到硬件的改变,也不需再对应用层进行修改,能极大节省了硬件平台转换的成本,并保证了ROV通用操作环境的可靠性与稳定性[1],该软件架构如图2所示。

图 2 ROV操控通用软件架构 Fig. 2 architecture of the ROV control common software

中间层是3层设计中的关键一层,其相对于上层,可严格独立于应用,同样,对下层也可严格独立于操作系统以及硬件,代码完全可以进行移植,为应用层提供一组规范的通用服务和完备的API。中间层负责进行系统管理操作,确定具体的外设型号,管理产品驱动程序,分离上层和底层系统,为软件业务的实现建立规范的接口,适应上层应用的管理要求,完成对具体硬件的管理任务[2]。通过软件抽象技术,将对各种不同硬件的具体操作,抽象为相对应的标准模块,尽管硬件接口和对应的设备驱动程序不同,但提供给应用层调用都是一致的标准接口[3]。如图3所示,各操控手柄的硬件操作封装于驱动层,提供相应API供中间层调用。中间层完成各个设备的注册管理,获得驱动层上传的数据。应用层操作中间层的数据,从而将硬件操作与应用操作完全隔离开。

图 3 中间层设备管理 Fig. 3 middle-layer device management

此外,中间层能够提供事件管理功能,实现对操控设备插入、操控设备拔出、操控设备故障等事件的处理。

4 设备免驱的ROV操控电气接口

针对操控设备即插即用需求,需要解决操控设备免驱的问题。目前所有的操作系统都已经内置了通用的HID设备驱动程序[4],因此通过USB电气接口与HID协议,可解决因操作系统升级、跨平台使用带来的驱动升级改变问题。

4.1 HID设备

HID (Human Interface Device)是一种常用的USB系统外设类型,通常用于与计算机互相通信。一般来说,USB HID协议定义了HID设备和主机之间的通信流程和通信协议,通用的HID设备可以直接使用HID设备类驱动程序与计算机进行通信,不需要额外安装驱动程序。根据HID设备的用途可以将它划分为以下4类[5 - 6]

1)普通输入类型设备

包括键盘、鼠标、游戏手柄等。

2)面板控制类型设备

包括开关和按钮等。

3)控制器类型设备

包括遥控电话、遥控电视等。

4)数据接收类型设备

只通过HID协议接收数据,不需要人机交互,包括电压计、电流计等。

4.2 USB HID接口控制器设计

参考USB HID协议,USB HID接口控制器和主机之间需建立控制传输和中断传输管道2种传输管道[7]。控制器使用控制的传输管道进行设备枚举,从设备中上传信息,并下发Get请求和Set请求,在设备资源方面占用默认的端点零。控制器使用中断传输管道进行实际的负载数据传输,其内部分配2个中断类型的端点,分别用于数据接收和发送。

在主机的USB接口中,D-和D+线间有下拉信号,当未接USB设备时为低电压信号。当外设接入主机后,会使主机USB接口的D+线电平升高,主机便在硬件上感知到有新的设备接入。主机的USB总线驱动程序便会为新接入的外设提供一个唯一的地址,但在分配新地址前,新新接入的外设的地址也将为0[8]

主机检测到从机接入后,开始标准设备枚举过程,包括请求和接收设备描述符、设置从机地址、请求和接收配置描述符3个步骤。标准设备枚举之后,进行HID类设备枚举,主机向从机发送Get HID类描述符请求,然后接收到相关描述符。在控制器全部枚举后,系统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在Windows环境下可以调用ReadFile()、WriteFile()函数实现USB HID通信,在Linux环境下可以调用libusb库实现USB HID通信。控制器USB HID接口主从机枚举工作和交互过程如图4所示。

图 4 控制器USB HID接口主从枚举和交互过程 Fig. 4 master and slave enumerate and interactive processes for the controller USB HID interface
5 结 语

本文规范了多型ROV统一操控的信息接口和电气接口,提出了ROV操控通用软件的设计架构。在此基础上研制ROV通用操控台,该操控台通过标准接口进行构件化定制,可实现操控设备及模块的灵活更换,满足深海空间站不同作业任务多型ROV装备的接入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波, 陈浩敏, 郭晓斌, 等. 一种通用继电保护软件平台的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8(5): 77-80.
[2]
陈照宇. 通用性继电保护装置软件平台设计与开发[D]. 北京: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3]
陈浩敏, 郭晓斌, 陈波, 等. 基于四核ARM处理器的变电站智能电子设备平台设计[J]. 自动化技术与应用, 2018, 37(6): 97-101.
[4]
李春彪. USB 接口技术与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04.
[5]
滕鹏, 姜昌华, 王春慧, 等. 基于HID类的USB手势输入系统设计与实现[J].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7(2): 180-181.
[6]
刘春林, 基于USB协议键盘信息快捷输入技术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7]
王晓东. 基于STM32的USB HID接口多功能控制器设计[J]. 唐山学院学报, 2020, 33(3): 21-26.
[8]
王允. 基于HID类的红外触摸屏的研究与实现[D]. 合肥: 安徽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