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海洋勘探、军事对抗等需求牵引,水下航行器技术在21世纪发展迅速。在操纵方式上,目前航行器主要以舵机带动舵翼形式为主,调节快精度高且方法成熟,如美国Hydroid公司的Remus系列、挪威Kongsberg Hugin系列航行器都采用该种方法[1]。也有部分航行器采用无鳍舵矢量推进的形式,如Bluefin系列航行器等[2]。
但在低成本小型化的微小型航行器领域,上述常规操控方式受空间所限往往难以实施,目前可见的实例较少。根据俄罗斯学者对航行器的分类,直径低于200 mm的可称之为微型AUV。为了追求任务响应度,微小型航行器中有相当一部分尺寸缩小为A尺寸(北约声呐浮标标准)以内,以空投或鱼雷管形式进行布放。其平台总尺寸含附体最大直径不大于ø124 mm,最大长度不大于914.4 mm,这对操纵机构的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3]。
为解决A尺寸水下航行器的操控问题,以低成本、高可靠为原则,本文提出一种推杆转舵型操控实现方案,制作了样机,并配装航行器通过湖试对实际操控效果进行研究。
1 机构设计 1.1 总体结构受A尺寸限制,本文提出的航行器操舵机构不同于传统的舵机驱动舵片方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主要由电磁铁、推杆、舵片、导管组成,可全湿式浸泡于水中。
在舵片分布上,外部的固定舵片与导管支架融合设计,用于增加控制面投影面积,提高平台稳定性。活动舵片内置安装,避免了舵片的外凸与总尺寸超限,主要用于控制平台的操纵运动。活动舵片的上下舵/左右舵连为一体,可绕过盈敲入固定舵片的转轴旋转,其中心圆环结构用于推杆驱动。注意活动舵片安装时呈前后形式,避免旋转时中心圆环区域相互干涉。
在驱动方式上,装置舍弃了成熟的舵机形式,创新地采用了电磁铁装置驱动推杆进行转舵的方法。为降低使用要求,电磁铁使用硫化方法进行了水密封堵,为自承压结构。通过上下电,航行器可主动控制电磁铁装置的吸合,进而控制舵片的转动。4个电磁铁在吸合状态下分别控制方向舵与俯仰舵的4个方向运动,实现操控需求。
相对于舵机,该套机构结构紧凑,更适合空间局促的微小型航行器。尤其是推杆的布置,充分利用了航行器尾部锥形结构,使得操纵装置不必占用平行中体段,将空间留给其他模块。
1.1.1 数学模型由于2个舵片的转舵机理相同,在进行数学模型建立时可只对单舵进行分析。转舵机构数学模型如图2所示,为降低力损失,将电磁铁直接沿推杆轴向布置。推杆通过推动与舵片弦长垂直的驱动面改变舵角。
在转舵过程中,驱动单个舵实现预定角度β的旋转需要满足2个条件:
1)吸合状态下的电磁铁驱动装置对推杆产生的线性驱动行程LP应能使舵产生β角度的转动;
2)自由状态下的电磁铁装置及推杆与自由态的舵存在不小于LR长度的间隙,以避免干涉;
由图2可知,在舵转动β角度时,根据三角函数关系易计算得到LR及LP的尺寸公式为:
$ LP \geqslant \frac{{LD \cdot \tan \alpha \cdot \sin \beta }}{{\cos (\beta - \alpha )}},$ |
$ LR \geqslant \frac{{LD \cdot \tan \alpha \cdot \sin \beta }}{{\cos (\alpha + \beta )}}。$ |
其中:α为电磁铁布置角度;
所设计的电磁铁装置工作机制如图3所示。在平台对电磁铁供电后,电磁铁内部线圈瞬间形成磁通,产生电磁吸力吸合外部衔铁结构,形成直线位移。电磁驱动使得整体的密封变得简单,不再涉及复杂的格莱圈、密封圈、泛塞封等动密封结构,结构更为轻巧。同时由于电磁铁直接浸泡在海水中,温升情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善。类似结构常见于空间受限的水下驱动装置[4]。
根据不同的应用状态,设计时可对衔铁材质进行适应性选取。如在大推力、一次性工作的情况下,可选取导磁性较好的低碳钢材质,增大瞬间推力,但相对的防腐能力较差;若对防腐性能要求较高,则可选用具有高导磁性能的不锈钢衔铁。
本文设计的电磁铁主要配装对象为一次性设备,因此选用了低碳钢作为主要材质。通过机翼升力公式推算,在设计航速下舵片所需推力为2 N,而实际电磁铁达到的最大推力经测试可达5 N以上,满足水下转舵所需的推力要求。
1.3 抗横滚结构该操控机构上下舵及左右舵均为固连形式,无法通过舵角差动来调节航行器横滚,在航行器高速航行时容易产生较大的横滚角。为此,在设计时引入非对称导管支架结构来平衡螺旋桨产生的力矩。这种非对称结构在导管桨航行器上应用广泛,如Bluefin系列航行器导管支架就有明显的偏斜[5]。
设计阶段,通过CFD方法预先对配装该种操纵机构的AUV进行自航计算,在迭代后使得设计航速下平台横滚力矩接近于0。
由图4可知,航行器在前向水流的作用下,抗横滚结构两侧流场具有非对称性,产生了一个不可忽略的侧向力,可有效平衡当前航行器的螺旋桨反向扭矩,限制航行器在大航速下产生较大横滚。
在千岛湖水域进行推杆操舵型航行器的航行性能试验。航行器平台总尺寸符合A尺寸要求,最大直径不大于ø124 mm,最大长度不大于914.4 mm。在控制过程中,该型操纵机构因极简的操舵设计,舵角只具备3种状态,左满舵、右满舵及自由态。在自由态时,舵片不与推杆接触,处于随动状态,不产生操控力。
试验中,对电磁铁进行了测试。所采用的单个电磁铁阻值约为35Ω,根据平台电源管理上传功率,打舵消耗功率接近15 W。该功率量级与小型舵机功率相当。
在空气中,电磁铁经测试具有较大的温升,这会导致磁性的减弱,也影响设备的使用寿命。而在水下航行过程中,由于水体的散热,电磁铁温度上升较小,经测试温度不超过50℃,可长期开启,运行稳定。
2.2 控制精度平台控制方法采取了经典PID法,执行水下定深定向航行任务。最终通过调参优化,航行器深度、横滚、航向、俯仰控制结果如图6~图9所示。图中3200 r/min电机转速对应平台航速6 kn,1600 r/min对应航速3 kn。
在横滚角控制上,经过抗横滚结构的抑制,航行器横滚角控制在了一个小值,6 kn下横滚角幅值不超过5°;在航向角控制上,平台也体现了较好的稳定性,单边振荡幅值不超过2°;在深度与俯仰角控制上,深度稳定能力较好,仅在期望深度附近±0.25 m范围内波动,而俯仰角波动稍大,在±4°范围内波动。
推杆式的航行器只能实现固定舵角的控制,无法进行指定舵角的操纵,因此在进行航向与俯仰控制时,对不同的角度误差及角速度误差无法进行对应的舵角响应,导致了控制精度的下降。但试验的最终控制结果还是优于对平台的预期值,证明了该种控制方式的可行性,表明该种操控形式可应用于一些对控制精度无较高要求的任务场合。
3 结 语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电磁推杆式转舵机构,进行了湖试测试。相关结论如下:
1)该型操舵机构在水下打舵响应迅速,运行稳定,单个电磁铁功耗约为15 W;
2)该型操舵机构可有效自平衡螺旋桨产生的横滚力矩,使航行器在大航速前进时横滚角控制在5°以内;
3)由于结构简化,该型操舵机构舵片状态仅有左满舵、右满舵及自由态3个状态。通过试验测试,对比前期舵机驱动式操舵结果,发现平台操控精度稍有下降,但仍可满足大部分的航行任务需求,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
钱东, 唐献平, 赵江. UUV技术发展与系统设计综述[J]. 鱼雷技术, 2014, 22(6): 401-414+419. |
[2] |
吕建良. AUV两自由度矢量推进机构的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
[3] |
康帅, 俞建成, 张进. 微小型自主水下机器人研究现状[J/OL]. 机器人: 1–20[2022-10-20].
|
[4] |
杨川. 基于电磁驱动仿生金枪鱼快速运动机构及控制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
|
[5] |
武建国, 武天龙, 张敏革, 等. 泵喷推进器扭矩自平衡优化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22, 44(12): 10-15.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22.1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