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航标船在我国沿海地区使用较多,但北部航道很多海域在冬季会有冰层[1],在破冰船行驶过后,海面会漂浮着大量碎冰,所以常规船型在此期间航行与航标维护存在一定的困难[2]。为此,本文立足维护功能及使用要求,通过推进操纵装置的选择,并设计与之匹配的船尾型线及对阻力影响较大的船首几何形状,采用数值仿真技术,寻求具有较好静水阻力和碎冰阻力的船型方案。
1 船型方案设计针对碎冰海域航标巡检与维护的特点,要求维护船的快速性能要好,且阻力性能也要好;要求其操纵性能良好,以提高航行过程中避让较大浮冰的能力,尤其是靠标时的主动控制能力,确保维护时人与标的安全。
航标布设船有良好的耐波性,其在船首甲板区域的夹持装置可与选择的操纵装置相配合,让船在良好的操纵性下尽可能靠近航标,再用加持装置让标与船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降低工作人员“跳标”时的危险和工作时的眩晕感,从而加快维修速度。但该船型在北海地区航行效果并不理想,故不改变此船的主要要素并采用全回转舵桨装置来重新设计船型。
1.1 母型船简介本文采用的母型船主尺度如表1所示。此外,母型船采用常规双桨双舵推进操纵装置,船体型线如图1所示。
维护船的驾驶好坏与其选择的推进操纵装置息息相关。由于母型船选用常规舵桨,考虑到本船需在碎冰区安全航行,且要精准靠标,初步选择了主机功率为350 kW的全回转舵桨。为更好凸显两者回转性能的差别,在数据模拟过程中使用NAPA软件的操纵模块,设定为3 kn、舵角为30°为其初始运动状态。由图2可知,全回转舵桨的定常回转性能更好。
根据维护船在碎冰海域行驶需有良好的性能,本文在保持船型和主要要素、排水体积和浮心纵向位置不变的前提下,结合全回转舵桨的匹配要求和对碎冰阻力有利的首型加以考虑。
方案1 母型船与尾舵桨布置配合形成的新船型。由上文的主机功率,确定其要在距船尾1.5 m处水平安装并旋转,所以图3中尾端部的纵剖型线较为平缓。船首则与母型船一样,整船型线如图4所示。
方案2 在方案1的基础上仅对船首进行较小调整,即改为球根型。此船首很特殊——线型在设计水线以下很瘦长,使其静水、兴波阻力性能在突发情况下仍旧很好[3 – 4]。参考文献[5],球根长度取设计水线长的2%,即0.95 m,如图5所示。
考虑到维护船在碎冰海域航行时减少船中碎冰的堆积,方案3是在方案1的基础上仅将船首改为了宽“V”型,如图6所示。
由于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单体船,其首部为V型,中部为圆舭型,尾部为较长尾悬线型,所以验证船型选取一艘与其相似的引航交通船。
图7为NAPA软件用已有的引航交通船的图纸建出的模型,后将其导入STAR-CCM+软件,计算其服务航速下的静水阻力,并利用该船在拖曳水池船模试验资料来验证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不可压流体动量守恒方程:
$ \frac{{{{\partial }}{U_i}}}{{{{\partial }}t}} + \rho \frac{{{{\partial }}\left( {{U_i}{U_i}} \right)}}{{{{\partial }}{x_i}}} = - \frac{{{{\partial }}P}}{{{{\partial }}{x_i}}} + \rho \frac{{{\partial }}}{{{{\partial }}{x_j}}}\left[ {v\left(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j}}} +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 \right)} \right] + \rho {g_i} 。$ | (1) |
式中:
连续性方程:
$ \frac{{{{\partial }}{U_i}}}{{{{\partial }}{x_i}}} = 0 。$ | (2) |
标准
$ \frac{{{{\partial }}(\rho k)}}{{{{\partial }}t}} + \frac{{{{\partial }}\left( {\rho k{u_i}} \right)}}{{{{\partial }}{x_j}}} = \frac{{{\partial }}}{{{{\partial }}{x_i}}}\left[ {{\alpha _k}\left( {\mu + \rho {C_\mu }\frac{{{k^2}}}{\varepsilon }} \right)} \right] + {G_k} - \rho \varepsilon。$ | (3) |
$ \begin{split} \frac{{{{\partial }}(\rho k)}}{{{{\partial }}t}} + \frac{{{{\partial }}\left( {\rho \varepsilon {u_i}} \right)}}{{{{\partial }}{x_i}}} =& \frac{{{\partial }}}{{{{\partial }}{x_j}}}\left[ {{\alpha _k}\left( {\mu + \rho {C_\mu }\frac{{{k^2}}}{\varepsilon }} \right)\frac{{{{\partial }}\varepsilon }}{{{{\partial }}{x_j}}}} \right] +\\ & {C_{1\varepsilon }}\frac{\varepsilon }{k}{G_k} - {C_{2\varepsilon }}\rho \frac{{{\varepsilon ^2}}}{k} - {R_\varepsilon } 。\end{split} $ | (4) |
式中:
本文采用长方形的流体域。为充分捕捉流场域内尾流的状态和自由液面的具体情况,同时避免因边界条件的限制造成波浪阶段回流的现象,所以在流场域后端向后延长至5L(L为船长)处。为充分模拟真实水深,流场域的底部设置在距离船底基线下2L。为保证计算效果,流场域的顶部距离船体基线位置1.5L。为了避免流体域壁面对计算结果造成影响,从而让船处于距两边各间距2L。图8为速度进出口、压力出口、对称平面的分布示意图。
船体的网格选用厚度为200 mm的棱柱层,共6层。在计算静水阻力时,因为船体近壁面第1层网格数的厚度直接影响整体的计算精度,所以式(5)中的
$ {y^ + } = (\Delta y/\nu ) \cdot \sqrt {{\tau _w}/\rho } 。$ | (5) |
本文预报引航交通船实船阻力的方法为Froude法,将实船模型缩小10倍后导入软件STAR-CCM,计算得到船模[8]的静水阻力
$ {R_{ts}} = {R_{fs}} + {\eta ^3}\left( {{R_{tm}} - {R_{fm}}} \right){\rho _s}/{\rho _m}。$ | (6) |
式中:海水密度ρs=1.025 t/m3;淡水密度ρm=1.000 t/m3;
为选出静水阻力最小的船型方案,将3种船型(见图10)利用上述数值仿真方法进行静水阻力仿真。
通过仿真,得到静水阻力计算结果如图11所示。
可知,3个方案的阻力值和阻力值增幅都随着航速的增加而变大。图12为方案2、方案3的阻力在方案1基础上改善后的对比值。
可知方案2、方案3的阻力较方案1都有一定的减小,但在航速从10 kn增至14 kn时,方案3的减阻跨度并不大,而方案2效果很好。综上可知,方案2在静水阻力模拟过程中,阻力性能最好。
3 碎冰阻力数值仿真研究据最新冰情预报可知,维护船在碎冰地区的巡检工作有很大困难。为此,本文在LS-DYNA软件中用流固耦合方法来进行冰阻力数值模拟,探求3个方案中的最优船型。
3.1 模拟方法理论ALE算法是本文模拟方法。为解决碎冰变形问题,将用式(7)计算分析。
$ \frac{{\partial f\left( {{X_i},t} \right)}}{{\partial t}} = \frac{{\partial f\left( {{x_i},t} \right)}}{{\partial t}} + \Delta {v_i}\frac{{\partial f\left( {{x_i},t} \right)}}{{\partial t}},\Delta {v_i} = {u_i} - {w_i}。$ | (7) |
式中:
本文航标维护船在选择材料过程中使用刚性体,所以当船与冰发生碰撞时,不考虑船内部结构的应力变化。船体模型材料参数如表4所示。
水域的长度为5L;深度为5 m。空气域长为3B(型宽);高度为3 m。网格大小为1 m,在2种介质交界共面处使用共节点网格,如图13所示。
由于水域、空气域边界会产生人工应力波,所以设置非反射边界条件来预防其对仿真结果产生影响。为了不计算状态方程的偏应力,同时可定义粘性,水和空气选NULL_(009)材料,其余流体模型材料参数如表5所示。
采用弹塑性海冰本构模型,其材料参数见表6[10]。参考实际情况,选定碎冰的覆盖率为50%,冰层厚度为0.15 m。
在耦合水、空气、船和冰之后,用恒定的速度在X方向计算,总时长为30 s。流体域与碎冰域的长度分别为150 m、80 m,宽度分别为60 m、55 m,如图14所示。
在构建好船冰的耦合模型、确定模拟需要的材料参数后,将在50%密集度的碎冰域[11]中,用静水模拟时使用的4种航速对3种船型进行阻力仿真。
图15展现了方案1沿X方向阻力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可看出船与冰的碰撞伴随航速提高而愈演愈烈,但其增长并不规律。阻力峰值在动能较大时很高,航行的某个时间段船首底部积压碎冰而降低了动能,使得峰值下降。方案2、方案3亦是如此。
为更好地观察比较3个方案的阻力大小,在表7中列出总时间段内的平均碎冰阻力值。
为更直观地看出3个方案的区别,将碎冰阻力值用图16表示。
可知,航速在1.95 m/s之后,方案1和方案3的阻力值较大,且方案1的阻力值增加梯度较大。方案2在整个碎冰区的航行过程中阻力均值稳定在25000~35 000 N,相较其他2方案其增幅较为平缓。方案3在前期航速阶段阻力增值较大,说明其与碎冰产生接触并碰撞的时间最早。综上表明,方案2的船型具有较好的碎冰阻力性能。
4 结 语针对碎冰海域航标安全、高效维护的需要,依据母型船船型所设立的3个不同船型方案及其数值仿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采用全回转推进操纵装置及与之匹配的尾型,在模拟中具有较小的回转直径(是常规舵桨的一半),体现了优良的操纵性性能,适合碎冰海域航标安全操纵和精准靠标操控的需要。
2)采用球根型船型的方案2具有较好的静水阻力和碎冰阻力性能,可作为碎冰海域航标维护船船型使用。
[1] |
蔡万群, 林举德. 北极东北航道航海实践及常态化航行展望[J]. 中国水运, 2016(2): 21-24. DOI:10.13646/j.cnki.42-1395/u.2016.02.004 |
[2] |
朱志红. 我国沿海航标船工作现状与对策[J]. 航海技术, 2018(2): 3-6. |
[3] |
MATSUMOTO K, HIROTA K, TAKAGISHI K, Development of energy saving bow shape at sea[C]//Proceedings of 4th Osaka Colloquium on Seakeeping Performance of Ship, 2000: 479−485.
|
[4] |
K HIROTA, et al. Development of bow shape to reduce the added resistance due to waves and verification of full scale measurement//[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rine Research and Transportation, 2005: 63−70.
|
[5] |
NIKLAS K P H. Full scale CFD seakeeping simulations for case study ship redesigned from V-shaped bulbous bow to X-bow hull form,2019, 89.
|
[6] |
谢云平, 吴海红, 高天敏, 等. 双体风电维护船艉抗扭箱和压浪板对耐波性的影响[J]. 船舶工程, 2021, 43(9): 25-29. DOI:10.13788/j.cnki.cbgc.2021.09.06 |
[7] |
张立, 周传明, 陈伟民, 等. 船模阻力CFD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J]. 船海工程, 2020, 49(5): 33-36.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20.05.008 |
[8] |
DOGRUL A, SONG S, DEMIREL Y K. Scale effect on ship resistance components and form factor[J]. Ocean Engineering, 2020, 209: 107428. DOI:10.1016/j.oceaneng.2020.107428 |
[9] |
刚旭皓, 田于逵, 季少鹏, 等. 冰区航行船舶冰阻力数值研究进展[J]. 船舶工程, 2020, 42(283): 26-33+63. DOI:10.13788/j.cnki.cbgc.2020.09.02 |
[10] |
齐雅薇. 基于SPH方法的船—冰相互作用仿真分析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
|
[11] |
王键伟. 冰区船舶在层冰与碎冰区航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