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人民解放军92941部队,辽宁 葫芦岛 125001;
3. 中国人民解放军91878部队,广东 湛江 524300
2. No.92941 Unit of PLA, Huludao 125001, China;
3. No.91878 Unit of PLA, Zhanjiang 524300, China
与传统光学成像相比,偏振成像不仅能获取光的强度信息,还可以提取光的偏振信息,如光的偏振度与偏振角等信息[1]。因此,相比于传统光学成像,偏振成像可以利用图像的偏振信息进一步增强图像的对比度与清晰度[2]。目前,偏振成像技术广泛用于水下目标探测与识别,在军用和商用中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李海兰等[3]进行水下偏振成像理论和技术研究,在试验水槽和水族馆中的试验表明,偏振成像可以减小后向散射光的影响,提高图像对比度。韩平丽等[4]研究表明,水下偏振成像可以取得接近距离选通成像的作用距离。宋强等[5]开展了水下目标自然光及圆偏光偏振成像技术理论研究和人工目标偏振特性试验研究。陶海鹏等[6]开展了激光照明的水下主动偏振成像研究。海军工程大学也开展了水下偏振成像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电场蒙特卡罗(electric Monte Carlo,EMC)方法模拟仿真了水体及不同水下目标的退偏特性,并在水池开展了主动偏振成像的试验研究,对水下目标和海洋背景之间偏振特性的差异进行初步的理论和试验研究。
目前的偏振成像系统可以分为分时型、分振幅型、分孔径型和分焦平面型偏振成像系统4种类型。分时型偏振成像系统需要旋转偏振片,因此不适用在动平台上,也不适合对运动的场景进行观测。分振幅型的光学系统体积大且结构复杂,从分振幅型偏振系统的不同通道输出的偏振图像需要进行像素级配准,会产生空间配准误差。分孔径型偏振成像系统具有低可靠性,高成本和复杂的光路设计等特点。此外,分孔径型偏振系统获得的偏振图像,也需要进行像素级配准。同其他3种偏振成像系统相比,分焦平面型偏振成像系统具有快照成像、结构紧凑、功耗低、传输效率高、消光比高等突出优点[7-11]。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制造缺陷,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存在成像误差,影响其测量精度[12]。因此,本文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进行误差分析,为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成像误差校正提供理论支撑。
1 探测原理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采用将光电探测器(CCD或CMOS器件)和微偏振片器件集成在同一焦平面上的方式,通过在像元上光刻金属光栅实现一个像元对应一个方向的微偏振片。图1为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像元阵列示意图[10],相邻4个像元组成一个2×2排列的超级像元的形式,4个像元分别对应焦平面前偏振方向为0°,45°,90°,135°的4个微偏振片。
由于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是一种能对偏振光进行变换的偏振器件,其可以用穆勒矩阵来表征。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每个像元对应微偏振片的穆勒矩阵可以表征为:
$ {\boldsymbol{M}} = \frac{1}{2} \cdot \left[ {\begin{array}{*{20}{c}} A&{B \cdot \cos 2\theta }&{B \cdot \sin 2\theta }&0 \\ {B \cdot \cos 2\theta }&{{{\cos }^2}2\theta }&{\cos 2\theta \cdot \sin 2\theta }&0 \\ {B \cdot \sin 2\theta }&{\cos 2\theta \cdot \sin 2\theta }&{{{\sin }^2}2\theta }&0 \\ 0&0&0&0 \end{array}} \right]。$ | (1) |
式中:A=q+r, B=q-r,
用
$ {\vec S_o} = {\boldsymbol{M}} \cdot {\vec S_i}。$ | (2) |
入射光透过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偏振片,会被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光电探测器所检测,光电探测器的输出
$ I = g \cdot {\text{[1 0 0 0]}} \cdot {\vec S_o} + d 。$ | (3) |
式中:
由于每个超级像元可获取上述4个偏振方向的入射光强。以超级像元的4个像元作为一个计算单元,可以实现对入射到该超级像元光的偏振度、偏振角等偏振信息的实时获取,完成对场景偏振信息的解析[13]。
2 误差分析根据所分析的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探测原理可以推知,对于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其偏振成像误差主要来源于如下方面:
1)线偏振片透过率的不均匀。由于制造缺陷等原因,各偏振片并不严格的只允许某一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即并不严格等于1,并不严格等于0,而是存在偏差。而且即使是同一偏振方向不同像元的微偏振片,其主透过率与次透过率同样存在差异。
2)线偏振片的偏振角不理想。偏振片的偏振角
3)光电探测器的增益不均匀。光电探测器的增益
4)光电探测器的零偏置量。光电探测器有零偏置量
为分析上述因素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成像误差的影响,设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分辨率为m×n,采取控制变量的方法,针对上述误差进行数值仿真分析。
2.1 线偏振片的透过率不均匀由于q与r的影响类似,只对长轴透过率q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其他参数均设为理想值。仿真中,长轴透过率q设定如下:
$ q = 1 - {k_1} \cdot {\text{rand}}(m,n) 。$ | (4) |
式中:
可以看出,随着长轴透过率的不均匀程度的增加,偏振度的探测误差随之增大。当长轴透过率的不均匀程度增大时,即
对偏振角
$ \left\{ {\begin{array}{*{20}{l}} {\theta (1:2:{\rm{end}},1:2:{\rm{end}}) = \text{π} /2 + {k_2} \cdot \text{π} /180 \cdot {\text{rand}}(m/2,n/2)},\\ {\theta (1:2:{\rm{end}},2:2:{\rm{end}}) = \text{π} /4 + {k_2} \cdot \text{π} /180 \cdot {\text{rand}}(m/2,n/2)},\\ {\theta (2:2:{\rm{end}},1:2:{\rm{end}}) = 3\text{π} /4 + {k_2} \cdot \text{π} /180 \cdot {\text{rand}}(m/2,n/2)},\\ {\theta (2:2:{\rm{end}},2:2:{\rm{end}}) = 0 + {k_2} \cdot \text{π} /180 \cdot {\text{rand}}(m/2,n/2)}。\end{array}} \right. $ | (5) |
式中:
可以看出,随着线偏振片的偏振角偏差程度的增加,偏振度的探测误差随之增大。当线偏振片的偏振角偏差程度增大时,即
对增益g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其他参数均设为理想值。仿真中,偏振角
$ g = 10 + {k_3} \cdot {\text{rand}}(m,n) 。$ | (6) |
式中:
可以看出,随着光电探测器增益不均匀程度的增加,偏振度的探测误差随之增大。当增益不均匀程度增大时,即
对零偏置量d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其他参数均设为理想值。仿真中,偏振角
$ d = {k_4} \cdot {\text{rand}}(m,n) 。$ | (7) |
式中:
可以看出,随着光电探测器零偏置量的增加,偏振度的探测误差随之增大。当零偏置量增大时,即
通过长轴透过率、偏振角误差、像素单元的增益和零偏置量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成像的影响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可以发现,在这几个参量中,都使偏振相机在获取目标偏振信息时产生了误差。其中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在同等偏差等级的情况下,各个像素单元的增益不均均匀和各方向微偏振片的长轴透过率不理想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获取的偏振信息误差影响更大,在进行误差校正时,更加需要注意对这2个参数的校正。另外通过数值仿真发现这4个参数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成像误差影响都是线性的。
3 结 语本文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成像误差进行分析,并对引起误差的相关因素进行数值仿真。数值仿真发现,各个微偏振片单元的实际偏振角与设计偏振角的偏差、各个微偏振片的透过率不均匀、光电探测器的增益不均匀以及光电二极管的零偏对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成像影响都是近乎线性的。本文仿真得到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的成像误差与各影响因素的依赖关系,可以为分焦平面型偏振相机成像误差校正提供理论支撑。
[1] |
高明慧, 赫美琳. 偏振成像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J]. 科学创新应用, 2014(25): 86-87. |
[2] |
李淑军, 姜会林, 朱京平, 等. 偏振成像探测技术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J]. 中国光学, 2013, 6(6): 803-809. |
[3] |
李海兰, 王霞, 张春涛, 等. 基于偏振成像技术的目标探测研究进展及分析[J]. 光学技术, 2009, 9(5): 695-700. DOI:10.3321/j.issn:1002-1582.2009.05.035 |
[4] |
韩平丽. 水下目标偏振成像探测技术研究[D]. 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8.
|
[5] |
宋强, 孙晓兵, 刘晓, 等. 基于偏振信息探索水下环境气泡群对目标成像的影响[J]. 物理学报, 2021, 7(14): 1-16. |
[6] |
陶海鹏. 基于偏振信息的主动激光水下目标成像探测研究[D]. 南京: 南京理工大学, 2010.
|
[7] |
HSU W-L, MYHRE G, BALAKRISHNAN K, et al. Full-Stokes imaging polarimeter using an array of elliptical polarizer[J]. Optics Express, 2014, 22(3): 3063-3074. DOI:10.1364/OE.22.003063 |
[8] |
HSU W-L, DAVIS J, BALAKRISHNAN K, et al. Polarization microscope using a near infrared full-Stokes imaging polarimeter[J]. Optics Express, 2015, 23(4): 4357-4368. DOI:10.1364/OE.23.004357 |
[9] |
赵红, 李春艳, 王宁, 等. 改进暗通道先验的海上图像去雾算法[J]. 舰船科学技术, 2021, 10(43): 163-168. ZHAO H, LI C Y, WANG N, et al. Improved dark channel a priori maritime image de-fogging algorithm[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21, 10(43): 163-168. |
[10] |
Huang B, Liu T, Han J, et al. Polarimetric target detection under uneven illumination[J]. Optics Express, 2015, 23(18): 23603-23612. DOI:10.1364/OE.23.023603 |
[11] |
AHMED A, ZHAO X, GRUEV V, et al. Residual interpolation for division of focal plane polarization image sensors[J]. Optics Express, 2017, 25(9): 10651-10662. DOI:10.1364/OE.25.010651 |
[12] |
杨洁, 金伟其, 裘溯, 等. 考虑偏振片非理想性的可见光偏振成像修正模型[J]. 光学精密工程, 2020, 28(2): 334-339. |
[13] |
POWELL S B, GRUEV V. Calibration methods for division-of-focal-plane polarimeters[J]. Optics Express, 2013, 21(18): 21039-21055. DOI:10.1364/OE.21.021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