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海军陆战队创建于独立战争时期,作为一支重要应急作战力量,参加了美国几乎所有战争,久经战火洗礼,实战经验丰富,是按照美国宪法规定唯一不需要经国会批准,总统即可调动的武装力量,作为一支集海、陆、空三个军种特色于一体的特殊任务部队,美海军陆战队三栖机动作战能力强,空地联合适应性好,组织结构有利于部队根据不同任务需要灵活编组,充分浓缩了美军的两栖实战经验,是国家海上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军事力量的重中之重。海军陆战队的作战使命:投送兵力,参加两栖登陆作战和濒海方向协同陆、空军实施战斗行动;在登陆作战中担任第一梯队,为后续部队上陆开辟登陆场。
美国海军陆战队参与了近代史上美国所有的重大作战行动,其中包括“沙漠风暴行动”、“伊拉克自由行动”和“持久自由军事行动”以及许多小规模行动。在“沙漠风暴行动”和“伊拉克自由行动”中,国防部利用海军陆战队部队成功地对抗在沙漠地区拥有大量装甲车的伊拉克军队。此外,美国海军陆战队还积极参与了伊拉克和阿富汗后续作战。
1 美海军陆战队作战编成[1-4]美国海军陆战队是混合军种,由地面部队、航空部队(美国海军陆战队航空兵)和后勤部队三部分组成,具备预先部署、快速突击、高度机动和整体作战能力。
陆战队空陆特遣部队(marine air-ground task force,MAGTF)是美国海军陆战队采用的主要任务编组形式。空地特遣部队组织规模可根据作战规模和任务强度分为陆战远征部队(marine expeditionary force,MEF )、陆战远征旅(marine expeditionary brigade,MEB )、陆战远征分队(marine expeditionary unit,MEU )3 个级别。其指挥层级包括联合特遣部队(joint task force,JTF )指挥部、海军陆战队军种指挥部、联合特遣部队职能指挥部和作战司令部指挥部4个层级。
1.1 陆战远征部队(MEF )陆战远征部队是基于步兵师的特遣部队,陆战队规模最大、层级最高、火力最强劲的空地特遣部队,主要为实施大规模作战而编组。通常由1 个陆战师、1 个陆战航空联队、1 个监视侦察与情报大队、1 个陆战勤务大队组成(必要时可由多个陆战师和多个陆战联队组成)。可在复杂严峻的远征环境中自主维持60 d左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美军现役中编有3个陆战队远征部队
1.2 陆战远征旅(MEB )陆战远征旅是基于团的特遣部队,主要是为执行中等规模的作战而编组,可相对独立地执行较长时间的作战,通常由1 个陆战团战斗群、1 个陆战航空大队、1 个陆战旅级勤务大队组成。可在复杂严峻的远征环境中自主维持30 d左右的多样化军事行动,美军现役中编有6个陆战队远征旅,作战时在陆战团基础上根据任务情况配属 1-2 个陆战加强营,1 个炮兵营、1 个坦克连、1 个战斗工兵连、1 个侦察连、1 个两栖突击连、1 个反坦克导弹排。
1.3 陆战远征分队(MEU )陆战远征分队是基于步兵营的特遣部队,主要是为了执行规模有限的作战而编组,是陆战队里规模最小的空地特遣部队,也是陆战队反应速度最快的应急部队。可在接到命令后6 h内做出响应,并在严峻的远征环境维持中15 d各种有限的、专业化的和指定的作战行动(包括特种作战行动),美军现役中编有7个陆战队远征队。平时部署在两栖舰艇上,轮换执勤训练,接到命令可立即出动。通常由1 个陆战营分队、1 个陆战航空中队、1 个陆战远征分队勤务大队组成。
2 美海军陆战队作战组织运用美国海军陆战队空地特遣部队最高级别(MEF )作战指挥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1)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时,海军陆战队与海军、空军、陆军联合作战,在海军、空军已基本获取制海、制空权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担负登陆作战的第一梯队任务;内陆纵深作战的任务则主要由陆军承担;
2)陆战指挥层次清晰,覆盖远征部队(军)、师、团、营、连/分队/单兵等各个层级;
3)陆战队内部地面/指挥、航空、后勤等要素指挥机构(COCs )纵向贯通各级,横向相互协同;
4)全球补给,依托盟军、东道国、本土提供作战支援。
3 美海军陆战队指挥信息系统装备体系发展现状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信息系统装备体系主要由指挥控制、网络通信、情报侦察、电子对抗、支援保障和信息服务 6 部分组成,如图2 所示。
指挥控制系统纵向贯通海军陆战队战略、战役、战术直至单平台/单兵等各个层级,有效打通和提升整个作战指挥链的组织与执行能力;横向覆盖地面、航空、后勤等部队要素,使用统一架构提高各级部队间的战场信息共享与指挥协同能力;装备形态多样,包括固定式、开设式、机动式、便携式、手持式和终端式等多种形态,支持陆战队按任务需要进行灵活组配。
战略/战役级指控系统指美军联合作战指挥控制系统(GCCS-J),是美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的核心,是实施联合作战的基础,是战区进行作战计划、辅助分析、联合作战指挥和筹划的基本工具,主要部署在美国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海军陆战队作战部队司令部、美国防部、联合指挥部,以及联合部队等战略、战役级固定指挥机构,为海军陆战队和联合部队提供实时的作战指挥链信息。
战役/战术级指美海军空地特遣队指控系统(MAGTF C2),该系统由指控与地面要素、航空要素和后勤要素组成。其中,地面要素主要包括全球战术作战指挥控制系统(GCCS-TCO )、全球作战勤务系统陆战队型(GCSS-MC )、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FBCB2 )及其发展型系统联合战斗指挥平台(JBC-P )、车载型指控系统等类型。航空要素包括全球战术作战指挥控制系统(GCCS-TCO )、通用航空指挥与控制系统(CAC2S )、机载型指控系统等类型。后勤要素包括全球战术作战指挥控制系统(GCCS-TCO )、两栖指挥舰/登陆舰指控系统等类型。指挥控制系统如图3所示。
海军陆战队机动作战力量依托多个战术通信网络构建陆战队战术网(MCTN),实现内部保障和对外互联。JECCS 是多功能机动通信系统,提供机动通信保障,能够为指挥所提供卫星通信能力和接入国防信息系统网的能力。TSM 是便携式的模块化通信系统,以模块化箱组形式集成,方便搬运和快速展开。JTRS[5]是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它是美军唯一一种可适用于所有军兵种要求的通用新型系列(数字)战术电台,主要实现陆战队,特别是营以下作战单元战术电台通信。EPLRS 实现定位报告和战术网专用数据通信。TDN提供路由和数据处理功能,DTC 提供控制和服务。WIN-T[5] 是战术级作战人员信息网,是美新一代通信系统,逐步取代三军通信系统,从战略、战区级延伸到机动营、连。
其中,战术机动通信网络以卫星通信为主,战术电台通信为辅,基于美军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采用软件无线电的开放体系结构,利用卫星、数据链、短波、超短波等多种手段构建扁平化的网络架构,为海军陆战队各级提供灵活、安全、可靠的高速信息传输通信能力,具备自组织、自重构、随遇接入、资源按需分配能力,未来有望成为美军在数字化战场中的主要通信手段。网络通信如图4所示。
陆战队空地特遣队的陆战队情报力量,包括侦察分队、特种作战部队及战术信号情报支援分队。美海军陆战队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DCGS-MC)[6]是美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DCGS)的组成部分,主要由情报源、海军陆战队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和情报用户组成,为海军陆战队和空地特遣队提供情报保障。该系统包括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陆战队型(DCGS-MC )、战术开发大队(TEG )、情报分析系统(IAS)、陆战队空地远征特遣部队二次图像分发系统(MSIDS)、战术信号情报收集系统(TSCS )、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STARS )、地形/信息生产能力(TPC )、战术远程传感器系统 (TRSS)等装备。
侦察装备主要包括各型监视雷达系统、AN/TPS-80 地面/空中任务定向雷达系统、AAQ-28 “利特宁”机载吊舱、RQ-11 “掠夺”无人机、“黄蜂”III 无人机、小型战术无人机(STUAS )等无人机侦察装备。装备种类多样,远中近相互搭配、高中低相互衔接,有人/无人、地面/航空多平台组合运用。
情报用户包括国家情报系统、海军情报系统、空军和陆军等情报系统,以及海军陆战队作战指挥系统。其中前者既是情报源,又是情报用户,海军陆战队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与前者各情报系统互联互通,情报信息共享。情报侦察系统如图5所示。
美国海军陆战队高度重视电子对抗支援作战,具备在高度机动化条件下的信号情报和电子战支持能力,覆盖通信对抗、雷达对抗、光电对抗、导航对抗等多种对抗样式,包括地面和空中两类装备。
地面电子对抗装备主要有AN/ULQ-19(V )2 电子攻击集、“雷神”III 背负式电子对抗系统、AN/MLQ-36 移动电子战支持系统等车载和便携式装备、战术EA-6B任务规划系统;空中对抗装备主要有EA-6B“徘徊者”电子对抗飞机、AN/TSQ-90战术电子侦察处理和评估系统、各型机载电子战吊舱和电子对抗无人机系统。电子对抗系统如图6所示。
美海军陆战队勤务保障装备体系结构主要包括全球作战勤务系统(GCSS-MC )、HMMWVA2 “悍马”多用途轻型轮式保障指挥车、LVSR重型摩托运输车、M60A1装甲架桥车、“大力士”重型装甲抢救车、“狐”式核生化侦察车、突击破障车ABV、等装备。
GCSS-MC 是联合全球作战支援系统的子系统,旨在为海军陆战队提供无缝的端到端物流链。该系统装备形态有固定式和可搬移式2种形态,主要部署在海军陆战队作战部队司令部、海军陆战队各级空地特遣部队后勤部队,其主要任务是为前线战斗部队提供各种物资后勤支援、装备维修以及医疗援助,以保证各战斗部队均具有高度的独立作战能力。该系统是一个商业现成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使用Oracle 电子商务套件提供物流链管理功能。作战勤务系统由一系列相关数据库组成,且这些数据库由空间和海上作战司令部(SPARWAR )进行管理。支援保障系统如图7所示。
美国海军陆战队正在实施陆战队私有云环境,即战略战役云计算环境和战术级云环境,构建适应陆战队作战特点的云计算服务体系。战略战役云计算环境提供本土总部、基地和远征(空地特遣部队)三级云环境,构建一个能为未来陆战队提供分布式不间断信息保障的云环境,融入美国国防部整体云环境并成为其中一组成部分;美国海军陆战队战术云计算环境针对战术前沿用户移动设备上的端系统,提供服务计算能力,使得战术级用户能够获得过去在指挥所才能获得的计算和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如图8所示。
通过对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信息系统装备体系研究及特点分析,得出如下启示:
1)纵向贯通,形态多样,面向任务,实现灵活组配
一是纵向贯通,指挥信息系统纵向贯通海军陆战队战略、战役、战术直至单平台/单兵等各个层级,有效打通和提升整个作战指挥链的组织与执行能力。二是形式多样,指挥信息系统形态多样,包括固定式、开设式、机动式、便携式、手持式和终端式等多种形态,支持陆战队按任务需要进行灵活组配。三是面向任务,指挥信息系统横向覆盖地面、航空、后勤等部队要素,使用通用的信息系统(GCCS-TCO、GCSS-MC )提高各级部队间的战场信息共享与指挥协同能力。
2)立体组网,简化结构,兼容共用,突出面向服务
一是立体组网,构建以骨干网、接入网和用户子网3个层级的天空地一体化通信系统,具有大容量、动中通、自动网络管理等多方面的先进性,支持内部互通、外部互联、岸海空衔接。二是简化结构,采用扁平化的网络架构,减少中间节点、简化网络结构,具备自组织、自重构能力。采用服务化系统架构,实现信息资源的灵活、一致、高效共享,信息随遇接入,指挥系统的快速开设、柔性重组和抗毁生存。三是兼容共用,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采用开放的体系标准和统一的硬件架构,使战术电台可动态加载多种软件波形(包括短波、超短波、数据链、卫星以及宽带组网波形、士兵电台波形等),实现多军种传输体制兼容。
3)体系集成,协同共享,突出联合,注重顶层规划
一是体系集成,GCCS-J,GCCS-TCO,GCSS-MC 和DCGS-MC 等主用系统都是在美军联合架构顶层设计基础上根据军种特点进行研制建设和体系集成,从而确保与其他联合军兵种系统互联互通和互操作性。二是协同共享,JBC-P是根据态势共享和协同作战需要,由海军陆战队与陆军联合研制的战术/战斗级作战指挥平台,持续提升旅及以下部队的战斗指挥能力,以及与陆军部队的互联互通能力。三是突出联合,统一采用JTRS 开放体系结构,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统一硬件平台,提供多种组网接入波形,实现海军陆战队与海军及其他军兵种的网络通联。
4)服务共享,架构开放,云端环境,构建先进技术
一是服务共享,DCGS-MC 采用服务化(SOA )体系架构,通过网络中心分布式的情报处理和共享,实现了传感器到射手到打击效果评估的一体化。二是架构开放,GCCS-TCO 采用面向战术服务化(TSOA )的体系架构,构建开放架构的指挥控制软件集合,TSOA 定制软件可通过海军陆战队软件资源中心的应用商店灵活获取、动态集成部署。三是云端环境,构建陆战队私有云和战术云环境,为陆战队各级部队提供分布式、不间断的信息保障,为战术前沿用户提供可发现的服务计算能力。
[1] |
董晓明. 美海军兵力结构入门[J] . 装备参考, 2018.
|
[2] |
顾伟, 李健. 美国海军及陆战队的兵力轮转与管理[J] . 装备参考, 2018.
|
[3] |
杜朝平. 美海军陆战队绘制新的信息战蓝图[J] . 指挥与控制, 2019.
|
[4] |
吴敏文. 未来战争中, 海军陆战队将发挥什么作用[J] . 军事周刊, 2018.
|
[5] |
黄大庆, 韩伟, 徐诚. 美国军用通信网络[J]. 遥测遥控, 2016, 37(6): 20.
|
[6] |
李智, 胡敏. 美军分布式通用地面系统的建设发展及启示[J]. 指挥与控制学报, 2017, 2(3): 172−1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