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自动化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在船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针对船舶导航与通信技术的电气自动化设备的装机量不断提高,新兴的助航设备如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导航雷达等成为使用量最广泛的安全助航设备。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导航雷达在导航信息采集、信号处理等方面各有优、缺点,将两者进行深度融合成为一项非常有必要的措施。
本文结合船舶避碰过程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导航雷达的数据融合技术[1],包括AIS信号的解算、数据融合算法、时间、坐标和航迹关联融合等,可以有效地将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和导航雷达的优点集中起来,提高船舶导航系统的性能。
1 船舶障碍避让的数学模型在船舶避碰领域中,影响船舶发生碰撞危险的要素有很多,包括船舶载重、长、宽、吃水量等静态参数,和船舶航行速度、航行方向、相对速度等动态参数。
在进行海上船舶的避碰分析时,将整个避碰过程分为3个阶段:
船舶会遇阶段:对方船只进入会遇范围,采集船舶的动态参数和静态参数;
判断阶段:确定两船的安全距离,判断碰撞风险;
控制阶段:采取避碰措施。
建立船舶避碰过程的运动坐标系如图1所示。
避碰过程需要采集的参数包括:
1)速度矢量
本船速度矢量为:
$ \left\{ {\begin{array}{*{20}{l}} {{V_{ox}} = {V_o} \cdot \sin {C_o}},\\ {{V_{oy}} = {V_o} \cdot \cos {C_o}} 。\end{array}} \right. $ |
目标船只的速度矢量为:
$ \left\{ {\begin{array}{*{20}{l}} {{V_{TX}} = {V_T} \cdot \sin {C_T}},\\ {{V_{TY}} = {V_T} \cdot \cos {C_T}} 。\end{array}} \right. $ |
式中:
2)相对速度矢量
$ \left\{ {\begin{array}{*{20}{l}} {{V_{Rx}} = {V_{TX}} - {V_{ox}}},\\ {{V_{Ry}} = {V_{TY}} - {V_{oy}}} 。\end{array}} \right.$ |
相对速度的大小为
3)两船距离
$ {l_{ab}} = \sqrt {{{\left( {{x_T} - {x_o}} \right)}^2} + {{\left( {{y_T} - {y_o}} \right)}^2}} 。$ |
4)会遇转角
两船的会遇转角表示为:
$ \sin \alpha = \frac{{{l_{ab}}}}{{{R_1}}} ,$ |
$ \alpha = \arctan \frac{{\sin ({C_0} + {\alpha _1}) - \sin \theta }}{{\cos ({C_T} + {\alpha _2}) + \sqrt {\dfrac{1}{2}{{\sin }^2}\theta } }}。$ |
式中:
5)最近会遇距离和会遇时间
$ \begin{gathered} {D_C} = D \times \sin \left( {{C_R} - B} \right),\hfill \\ {T_C} = \frac{{D \times \cos \left( {{C_R} - B} \right)}}{{{V_R}}} 。\hfill \\ \end{gathered} $ |
典型的AIS系统[2]包括VHF发送/接收机、信号处理器、通信接口、显示终端等,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在AIS系统中,信号处理器是系统的核心,其功能包括:
1)AIS信号处理器的存储单元负责存储本船识别码、船型、航迹等静态信息和船舶航行速度、方位船舶吃水等动态信息;
2)进行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的分析与处理,获取船舶的航行状态;
3)接收来自AIS系统VHF天线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来自周围船舶的航行数据、地面基站的航行数据等,进行VHF信息的解码和存储;
4)将处理后的VHF信息以及船舶自身的静态和动态信息进行编码,并通过VHF天线发送至周围船舶和基站。
5)将本船和附近船舶的AIS数据发送至AIS终端显示器,供用户查阅和读取。
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通信协议为IEC61162,输出和输入接口采用RS232/485,信号发送方式为异步串行方式,信号的波特率为38500 bit[3],数据报文分为明码和暗码2种。
AIS系统的数据报文如图3所示。
AIS系统和雷达系统信号具有互补特性,主要体现在:
1)目标跟踪的精度和稳定性
雷达系统在进行目标跟踪时,由于自身技术的限制,目标跟踪过程中存在盲区,且雷达系统的信号探测易受海上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比如恶劣气象、海况等,导致雷达接收信号的分辨率低,目标跟踪精度差。AIS系统恰好能弥补雷达系统目标跟踪的缺陷,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且精度较高的目标跟踪信息。此外,AIS系统的稳定性较高,不易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存在目标跟踪的盲区。
2)探测范围
AIS系统是一种无源设备,不受数据传输距离的限制,可在空间范围内进行障碍绕行,从而能够探测雷达系统探测不到的区域,比如被礁石等障碍物遮蔽的小船等。同时,AIS系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能对安装了AIS设备的目标进行跟踪和探测。雷达系统通过发射和接收雷达电磁波进行目标探测,不需要被测目标装载雷达设备。因此,雷达系统也可探测岛屿、航标等静止的设施等。
3)避碰信息解算
在船舶发生会遇状态时,如果仅仅依靠雷达系统进行参数解算,那需要采集和处理的数据非常多,这些静态和动态参数的采集和解算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采用AIS系统配合雷达系统就可以提高避碰信息采集和解算的效率,AIS系统可直接获取安装该设备终端的目标船数据,采集会遇避碰所需要的参数要素,确保船舶会遇的安全性。
2.3 AIS系统和雷达系统的信号融合算法本文是将AIS系统和雷达系统进行信号融合,提升导航系统精度,信号融合整体流程如图4所示。
1)坐标变换
AIS系统和雷达采用不同的坐标系对目标位置描述,AIS的位置信息使用地球坐标系表示,原点为地球中心,OZ轴指向北极,OX轴指向本初子午线,OY轴地心指向赤道,而雷达系统的目标位置在空间中以极坐标形式表示[4]。
为了提高坐标转换的效率,建立雷达与AIS系统的位置坐标系如图5所示。
当目标船舶的方位角为
$ \left\{ \begin{gathered} x = \rho \sin {\theta _t},\hfill \\ y = \rho \cos {\theta _t}。\hfill \\ \end{gathered} \right. $ |
雷达探测的距离方差为
$ \begin{gathered} {\sigma _l} = {\sigma _0}\cos {\theta _t} + \rho \sin {\theta _t},\hfill \\ {\sigma _s} = {\sigma _0}\sin {\theta _t} + \rho \cos {\theta _t} 。\hfill \\ \end{gathered} $ |
目标的极坐标形式为
目标船舶在AIS系统的目标位置为
$ {\left( {{x_0},{y_0},{z_0}} \right)^{\rm{T}}} = \left[ \begin{array}{c} \cos {\theta _t} \\ 1 \\ \sin {\theta _t} \\ \end{array} \right] \times {\left( {\rho ,{\theta _t}} \right)^{\rm{T}}} \times \left[ \begin{gathered} {\sigma _l} \hfill \\ {\sigma _s} \hfill \\ \end{gathered} \right] 。$ |
2)时间关联
由于雷达系统的扫描周期与AIS系统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时间配准,建立时间配准阈值为:
$ \left| {{t_{ais}} - {t_{radar}}} \right| < C。$ |
式中:
3)信号滤波
采用高斯低通滤波器进行AIS和雷达系统的信号滤波,滤波器的模型如下式:
$ H(f) = \exp \left[ { - \left(\frac{{\ln 2}}{2}\right){{\left(\frac{f}{{\text{B}}}\right)}^2}} \right] ,$ |
式中:B为滤波的带宽[5],
滤波器的响应特性方程为:
$ h(t) = \frac{{\sqrt {\text{π}} }}{\alpha }\exp \left[ { - {{\left( {\frac{\text{π}}{\alpha }t} \right)}^2}} \right] ,$ |
其中,
图6经过高斯滤波器后的信号时域与频域曲线图。
4)航迹关联
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2个系统的航迹关联,定义
$ \left\{ \begin{gathered} x\left( k \right) = x\left( {{t_i}} \right) + \sin \left( {S\left( {{t_i}} \right) \cdot \left( {t - {t_i}} \right)} \right) ,\hfill \\ y\left( k \right) = y\left( {{t_i}} \right) + \cos \left( {S\left( {{t_i}} \right) \cdot \left( {t - {t_i}} \right)} \right) 。\hfill \\ \end{gathered} \right. $ |
式中,
本文分别采集使用融合算法和未使用融合算法的船舶航迹,得到船舶避碰过程的航迹数据采集对比曲线如图7所示。
从会遇船舶的避碰运动建模出发,分别研究AIS系统和雷达系统的信号特性,从信号过滤、坐标转换、时间和航迹配准等方面实现了船舶AIS系统和雷达系统的数据融合,显著提升了船舶避碰系统的信号采集精度。
[1] |
齐林, 崔亚奇, 熊伟, 等. 基于距离检测的自动识别系统和对海雷达航迹抗差关联算法[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8): 1855-1861. |
[2] |
赵蔚, 王安印. 基于Zynq的雷达信号处理系统的研究[J]. 数码设计, 2021, 10(11): 1. |
[3] |
袁赣南, 董景均, 卢志忠. 雷达信号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应用科技, 2010, 37(4): 52-55. |
[4] |
刘爱国. 雷达系统中的数字信号处理[J]. 电光系统, 2001(2): 25-28. |
[5] |
周斌, 卢凌, 向京. 雷达杂波时间序列信号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2, 26(1): 3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