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舰船柴油机机舱中,分布着各类机械设备,包括主机、辅机、泵等,这些机械设备运行受通风量、换气次数、自身热源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热环境,直接影响机舱内的温度分布情况,关系到机舱内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基于此,有必要运用CFD模型,模拟机舱热环境数值,根据模拟结果对机舱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1-3]。
1 CFD模型 1.1 CFD概述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是计算机与流体力学相互交叉的学科,该学科利用计算机技术求解流体控制方程,用于对热环境下的流体力学进行研究。在给定参数的情况下利用计算机软件完成数值模拟,建立多种优化模型,包括对层流、非定常流动、热传、压缩流动等方面的物理模型,求出相应的数值。CFD软件主要包括前处理、求解器和后处理3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的内容如下:前处理包括建立几何模型、划分研究网格;求解器包括建立控制方程、选择离散方法、在软件中输入所需参数;后处理包括选取温度场、速度场、压力及其他参数,可视化展示计算成果[4-6]。
1.2 建立CFD模型在研究舰船柴油机机舱的热环境中,要建立CFD数学模型,主要为控制方程模型,模拟机舱温度场变化[7]。在控制方程建立前,假定机舱热环境封闭性良好,气体不会流向舱外,且舱外气体也不会流入到舱内,气体流动的质量守恒定律为:
$ \frac{{\delta \rho }}{{\delta \rho }} + \frac{{\delta (\rho \mu )}}{{\delta x}} + \frac{{\delta (\rho v)}}{{\delta y}} + \frac{{\delta (\rho w)}}{{\delta z}} = 0 \text{。} $ |
式中:u为速度矢量在x轴上的分量;v为速度矢量u在y轴上的分量;w为速度矢量u在z轴上的分量;
$ \frac{{\delta \rho }}{{\delta \rho }} + \frac{k}{{{C_p}}} + {S_T} = 0 \text{。} $ |
式中:
$ {\mu _t} = {C_\mu }\rho {K^2}/\varepsilon \text{。} $ |
建立一个准静态的模型,对机舱内的气体压力进行预测,通过微分求解,进而获得动态的压力变化函数模型,如下:
$ r_{u,v}^{(\alpha )}(n) = {e^{j\alpha n}}{\bar r_{u,v}}(n) \text{。} $ |
式中:
由于气体压力变化属于非线性非高斯过程,其函数模型一般描述为:
$ {x_k} = f\left( {{x_{k - 1}},{v_{k - 1}}} \right) \text{,} $ |
$ {z_k} = h\left( {{x_k},{n_k}} \right) \text{。} $ |
式中:
在建立CFD模型后,运用计算软件对柴油机机舱建模,根据机舱尺寸大小确定机舱布局、机舱功率数据,明确温度过高的局部位置。本次研究的机舱长、宽、高分别为37 m,15 m,17 m,容积为4 200 m3,机舱俯视图如图1所示。在机舱中分布了2台柴油机、减速齿轮箱、主机燃油设备、轴带发动机,前部分布各类型泵,底部分布3台柴油机、空气压缩机、燃油沉淀柜、隔离空舱、压载舱等,中层为主机废气锅炉、热水井、燃油辅助锅炉等设备。
简化处理机舱内的设备分布,运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机舱模型,划分机舱模型的网格类型,构建起非结构四面体网格,网格数量为2145141个。建立网格后,确定边界条件,对必要条件进行数值模拟,以确保获取正确计算结果。根据舰船柴油机机舱设备的实际情况,将主机负荷确定为最大功率的85%,其他参数如下:舱内送风口共53个,空气流速为17.1 m/s,送风口温度维持在30℃~32℃;主机共2台,放热率为固定值,3 454 W/m2;机舱排风口2个,设置排气扇用于排风,压力为170 Pa;排烟管3个,放热率为固定值,245 W/m2;废气锅炉2个,放热率为固定值,55 W/m2;主机增压器2个,增压速度为5.0 m/s,温度维持在30℃~36℃;压载舱内的温度维持在28℃~30℃;燃油日用柜的放热率为28 W/m2;机舱外壁采用绝热材质。
2.3 热环境数值模型结合上述边界条件对机舱热环境的相关参数进行假定,具体为:机舱外界环境温度变化小,向机舱内流动的空气温度恒定不变,相对湿度忽略不计;选取数据库中已经储存的数据,稳定机舱内的设备工况,通过定义边界流体确定空气放出的热点,忽略不计辐射导致的热环境变化;机舱内的空气假设为常流动状态下的不可压缩气体,忽略不计浮力驱动影响。基于上述条件,建立压力耦合方程组,设立模型,将速度假定为绝对速度,采用Simplec作为压力控制模型,根据2阶迎风方式确定离散精度。
2.4 确定舱内温度场在CFD分析软件构建的三维模型中,舰船柴油机机舱以立体三维方式展现出来,通过切面显示机舱内温度场的变化,机舱中的温度变化设定为等值线,分别生成Y=0的切面等温线(见图2),以及Z=0.8 m的切面等温线(见图3)。在此情况下,机舱中发电副机处于停止运行状态,机舱后部成为进气口的集中区域,机舱整体的散热量达到最小值。机舱中部不仅分散着热量较大的主机,同时还集中了柴油机的供油设备,此部分的温度明显高于机舱内部其他地方的温度,一般温度不低于38℃,且温度呈梯度变化,越靠近主机,其温度越高,最高温度可达到45℃。机舱前部的泵区分布较多的电动机,导致温度相对偏高,最低温度为37℃,最高温度为41℃。机舱前部未设置废弃排除装置,且通风口较少,使得区域温度始终处于高温状态。
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舰船机舱后部位置的温度较低,表明此处的通风口设置较多,导致热量散失过快;机舱泵区的通风口比较少,区域内的通风速度较低,温度偏高,应当增加通风口设置;机舱中部两侧的风速加快,加之主机排烟管和供油单元设备体积较大,能够对正常的空气流动产生明显的阻挡作用,所以导致此部位的温度偏高,温度上升呈梯度变化状态。
3 舰船柴油机机舱热环境监测实验分析 3.1 实验设备在舰船机舱内设置数字式测温系统,系统包括热电阻测温系统、热电偶测温系统等。在测温过程中,温度传感器会将被测温度信号转换为自身电阻值,通过电缆传输信号,直接显示出温度变化,再通过AD转换电路显示出温度值。热电偶测温系统可以将被测温度信号转换为电压值,直接显示出温度值。在机舱内各种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现场测量,对热环境检测系统的测量精度进行校准。
3.2 实验条件在舰船柴油机机舱中采用计量炉作为热源,温度模仿机舱内部热环境,控制在25℃~45℃,保证温度符合测温系统的实际量程。在实验条件下,热源包括深井台式恒温槽、热电偶恒温槽、S型热电偶,采用热工仪表检验仪对热环境进行测量。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需要校准机舱的热环境测量系统和轴承测温系统,采用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校准测量柴油机的测温系统,校准顺序为测量系统、连接电缆温度、温度传感器。从设备上拆卸温度传感器,校准现场计量,当测量系数与直角二等标准PRT测量数据相同时,表明测温系统运行正常,如果出现差异,则要重新调节温度传感器,保证测温系统稳定运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拆卸测温系统,校准系统后保证热环境模拟测试项目与实际情况相符。
3.3 实验结果分析舰船机舱内的工作部位是柴油机,重点要对此部位热环境进行检测,测温系统采用Cu50热电阻温度传感器,检定温度传感器在0℃和100℃状态下的电阻值,校验6组测量数据,输出示值误差,如图4所示。锅炉测温系统测量柴油机热环境温度,轴承测温系统测量低压推力轴承温度,在实验室设定4个测量点,当测量误差小于0.05℃时,表明热环境测温系统较为稳定。
柴油机是舰船航行的动力设备,在柴油机运行过程中会产生高温,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主要针对柴油机热环境制冷系统进行测量,实测值误差如图5所示,表明实测值接近于标准值,曲线拟合良好。
利用热工仪表测量电缆的热环境温度,即测量低温段热环境情况,实测值结果如图6所示。表明热环境受到低温段的影响对热传递信号造成干扰,影响测温数据的准确性。将热工仪表校验仪设定为200℃,300℃,400℃,500℃后,读出热电偶温度传感器上的数据,一般机舱中低温段的环境测量数值较为准确。
本文在舰船柴油机机舱的热环境监测中运用CFD模型建立起热环境数值模拟模型,根据模拟结果判断机舱各部位的通风情况,优化设计各部位的通风口和通风量,使机舱内的温度维持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在机舱内安装温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温度变化,保证机舱内部设备安全运行。
[1] |
余涛, 徐宇哲, 林本成. 两种空气中苯系物测定方法在舰船舱室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20(10): 121-124. |
[2] |
秦晓勇, 陈伯义. 舰船局部空调区与高温环境区的传热研究[J]. 热科学与技术, 2003(2): 140-143. DOI:10.3969/j.issn.1671-8097.2003.02.009 |
[3] |
郭涛, 沈恒根, 陈红超. 某舰船封闭式桅杆舱内热环境控制的模拟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7(9): 29-32,28. DOI:10.3969/j.issn.1003-0344.2017.09.007 |
[4] |
顾建农, 张志宏. 红外探测水面舰船远场热尾流的数学模型与计算[J]. 激光与红外, 2005(5): 341-344. DOI:10.3969/j.issn.1001-5078.2005.05.009 |
[5] |
鲍海阁, 许清, 杜喆华. 船舶热湿环境人体生理应激反应实验研究[J]. 船舶工程, 2007(6): 21-24. DOI:10.3969/j.issn.1000-6982.2007.06.028 |
[6] |
杨宏波, 王源升, 武强. 燃气轮机在海洋环境下的热腐蚀与防护技术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0(1): 163-172. |
[7] |
李茂, 沈恒根. 某舰船桅杆高发热舱室热管降温技术研究[J].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9(8): 68-71. DOI:10.3969/j.issn.1003-0344.2019.08.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