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21, Vol. 43 Issue (11): 57-62    DOI: 10.3404/j.issn.1672-7649.2021.11.010   PDF    
基于CFD技术的舵叶翼型选用分析
耿国祥, 胡义, 董有凡, 王帆, 何金帅     
武汉理工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3
摘要: 舵叶选型通过经验公式和母型船数据确定,方法具有一定局限性。为优化舵叶选型流程,以Exploration号邮轮为例,通过CFD软件基于RANS方程和SST k-ω模型对NACA翼型和高效翼型为研究对象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不同攻角下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对不同剖面类型和厚度比的翼型,结合速度矢量图和压力云图分析水动力性能,并与理论计算数据和实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翼型厚度在全舵角范围内表征出不同的升阻比特性,增加翼型厚度有利于拓宽升阻比范围。高效翼型虽然舵效平均提高40%,但是不能忽略阻力对其快速性的影响,尾部涡流导致表面压力升高对其强度也产生负面影响。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不同剖面翼型舵叶的水动力性能,为舵叶翼型选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CFD     剖面翼型     水动力特性     数值仿真    
Analysis of rudder airfoil selection based on CFD technology
GENG Guo-xiang, Hu Yi, DONG You-fan, WANG Fan, HE Jin-shua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3, China
Abstract: The rudder selection was determined by empirical formula and data of model ship, which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rudder selection process, taking Exploration cruise ship as an example, based on RANS equation and SST k - ω turbulence model by CFD software to simulate the NACA airfoil and the high-efficiency airfoil. The lift coefficient and drag coefficient are obtained at different angles of attack. For airfoils with different section types and thickness ratios, the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with velocity vector and pressure cloud diagram, compared with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data and ship data. The result shows that different airfoil thickness has different lift-drag ratio characteristics in whole rudder angles. Increasing airfoil thickness is beneficial to broaden the range of lift-drag ratio. Although the steerage of high-efficiency airfoil is increased by 40%, the influence of drag on its rapidity can’t be ignored. The increase of surface pressure caused by vortex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its strength. The results are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hyd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rudder with different section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and design of rudder airfoil.
Key words: CFD     profile airfoil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0 引 言

舵是决定操纵性和快速性优劣的主要设备之一,但是目前其设计选型还是沿用传统的方法,即根据已有的母型船资料和经验确定舵的类型和数目,然后依据经验公式和相关规范要求评估水动力性能。

传统方法依据规范中的经验公式确定的相关参数虽然计算简单,但是得出的结果往往过于保守。而且未对不同舵叶翼型剖面的水动力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只是依赖母型船数据确定舵叶翼型,导致选型全面性不足。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性能与计算流体力学的快速发展,通过CFD软件对舵叶的水动力性能仿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外很多学者用CFD对舵叶翼型开展过不少研究,李胜忠[1]构建了翼型水动力优化平台,为翼型选型设计提供思路;马玉成等[2]用CFX对敞水舵的水动力性能进行了分析,证明数值仿真和实验数据吻合性较好;周广礼等[3]对敞水舵水动力计算提出4种简化方法,为水动力计算提供理论支持。杨建民[4]和喻红霞[5]基于面元法对鱼尾舵的水动力计算提出新方法,结果表明可显著提高船舶操纵性。周轶美等[6]研究了高效翼型在潜艇上的应用,仿真结果与拖曳水池实验对比表明可显著提高潜艇操纵效率。朱文蔚等 [7]提出的WZF系列鱼尾舵比传统的NACA系列升力系数提高了1.5倍,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通过CFD软件,基于SST k-ω湍流模型和有限体积法对NACA翼型和优化后的高效翼型在均匀流场中进行数值模拟,在不同攻角下通过粘性流场得到其阻力系数和升力系数,结合速度矢量图和压力云图评估水动力性能,并以Exploration号极地邮轮为实例,与公式法和舵模换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终验证仿真结果可以为实船选型提供参考依据。

1 数学模型 1.1 控制方程

本文将求解不可压缩流体的RANS方程作为求解舵叶在三维粘性流场中的基本方程[7]

1.2 湍流模型

SST k-ω模型是由Menter提出并推广的,该模型的特点是对近壁面和边界层的流动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李锦林[8]对敞水舵分别采用SST k-ω模型和RNGk-ω模型进行水动力仿真,并与泰勒水池实验进行对比,结果证明SST k-ω模型在水动力数值仿真结果方面相比与RNGk-ω模型有更高的精度。本文的湍流模型也采用SST k-ω模型,用CFD模拟计算的过程中,假设水为不可压缩流体且在操舵时船舶方向与航速未发生变化,并忽略水流流过舵叶时的热量交换。

1.3 数值方法

离散化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压力方程采用标准的离散格式进行离散,对动量方程[9]、耗散方程以及湍流动能方程采用2阶迎风格式进行离散,压力与速度耦合算法采用SIMPLE算法,采用非结构网格对整个流域进行网格划分,对流场与舵叶的接触面附近网格进行加密处理。

2 水动力计算理论 2.1 舵叶在流场中的受力

舵叶在水流中的受力与有限翼展的飞机机翼在空气中的受力相似。在均匀流场中舵叶表面水流流速不同使得压力变化产生压差,压差变化导致的升力变化就会影响船舶的操纵性。水流掠过翼型表面时会产生阻力,影响船舶的快速性。

对舵叶在均匀流场中进行受力分析后,相关符号及无因次量如下:

$ \text{升力系数 }\;{C_1} = \frac{{2{P_l}}}{{\rho {V^2}{A_R}}} {\text{,}}$ (1)
$ \text{阻力系数}\;{C_d} = \frac{{2{P_d}}}{{\rho {V^2}{A_R}}} {\text{,}}$ (2)
$ \text{法向力系数} \;{C_n} = \frac{{2{P_n}}}{{\rho {V^2}{A_R}}} {\text{。}}$ (3)

式中: $ {P_n} $ 为法向力,N, $ {P_l} $ 为升力,N; $ {P_d} $ 为阻力,N; $ {A_R} $ 为舵叶在中纵剖面上的投影面积, $ {{\text{m}}^2} $ $ \rho $ 为水的密度, $ {\text{kg/}}{{\text{m}}^3} $ $ V $ 为水流速度, $ {\text{m/s}} $

2.2 传统水动力计算方法

1)经验公式法

乔塞尔公式[10]是计算水动力性能的方法之一,具体公式如下:

$ \text{法向力}\;{P_n} = K\frac{{9.81\sin \alpha }}{{0.2 + 0.3\sin \alpha }}{A_R}{V^2} {\text{,}} $ (4)
$ \text{压力中心}\;e = \left( {0.2 + 0.3\sin \alpha } \right)b {\text{,}} $ (5)
$ \text{扭矩} \;M = {P_n}e {\text{。}}$ (6)

式中: $ \alpha $ 为舵角,(°); $ {A_R} $ 为舵叶在中纵剖面上的投影面积, $ {{\text{m}}^2} $ b为舵叶弦长,m; $ V $ 为水流速度, $ {\text{m/s}} $ e为舵叶压力中心与舵叶前端导缘的距离,m;K为修正系数,与舵角大小、螺旋桨尾流和舵的相对位置有关。

2)模型试验换算法

模型实验换算是根据舵模试验资料来换算所需翼型的水动力系数,常用普兰特公式[11]进行换算,对NACA0018翼型以展舷比 $ \lambda $ =6时升力阻力系数进行换算,可以得到 $\lambda$ =1.46时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换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 1 λ=1.46的换算结果 Tab.1 Conversion results of λ=1.46
3 不同翼型在CFD中的数值仿真

为了保证选型全面性,本文对NACA翼型和优化后的高效翼型进行CFD仿真计算,其中NACA翼型系列具有低阻力,高升阻比等优点,广泛沿用至今。高效翼型舵是由矩形舵后加了楔形尾后状如鱼尾而得名,经过水动力实验后发现鱼形尾部可以显著提高舵效。

3.1 矩形舵水动力性能仿真

选取剖面为NACA0018和NACA0020的2种不同厚度的舵叶翼型作为研究对象,最大相对厚度分别为18%和20%,在CAD软件中完成舵叶建模,2种翼型的展长h均为350mm,弦长b均为240mm,展弦比 $ \lambda = {h \mathord{\left/ {\vphantom {h b}} \right. } b} $ 为1.46,在ICEM CFD中完成计算域设置和网格划分,划分后的非结构网格数量约为240万。

本文设置的计算域为圆柱形,如图1所示。其中流场直径为10倍弦长,将左侧边界定义为Inlet,入口设置为速度入口,流速为7.8m/s,方向垂直入口面,舵叶前端导缘与入口面距离为4倍弦长。将右侧边界定义为Outlet,出口设置为压力出口,压力为未扰动时的边界压力,舵叶后端导缘与出口面距离为5倍弦长,默认在该处流动已经充分发展。计算域的外边界距离舵叶中心线距离为5倍弦长,速度和主流速度一致,舵叶表面定义为无滑移且不可穿透的边界条件。

图 1 矩形舵计算域示意图 Fig. 1 Schematic diagram of rectangular rudder calculation domain

1)如图2图5所示,随着舵角的增大,背流面处的水流与叶面逐渐分离,NACA0018翼型在35°舵角时尾部已经产生涡流,随着舵角变大涡流半径也逐渐变大,而NACA0020翼型在35°舵角时并未产生涡流,说明相对厚度较大的翼型,产生尾部涡流的舵角较大,涡流分布范围较小,大舵角对升力的影响越小。

图 2 NACA0018翼型在30°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2 Velocity vector of NACA0018 airfoil at 30°

图 3 NACA0018翼型在35°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3 Velocity vector of NACA0018 airfoil at 35°

图 4 NACA0020翼型在30°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4 Velocity vector of NACA0020 airfoil at 30°

图 5 NACA0020翼型在35°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5 Velocity vector of NACA0020 airfoil at 35°

2)如图6图7所示,随着舵角的增大,作用在舵叶表面压力中心逐远离舵缘向舵叶中部移动,涡流在NACA0018翼型背流面尾部产生的压力的明显大于NACA020翼型,压力过高会导致大舵角时的升力性能下降。

图 6 NACA0018翼型在30°时的压力云图 Fig. 6 Pressure cloud diagram of NACA0018 airfoil at 30°

图 7 NACA0020翼型在35°时的压力云图 Fig. 7 Pressure cloud diagram of NACA0020 airfoil at 35°
3.2 高效翼型舵水动力性能仿真

本文选用的高效翼型是在矩形舵的基础上对剖面翼型进行优化,以NACA0018翼型舵叶为母体加装鱼形尾翼改装为高效翼型,采用与NACA翼型相同的流场设置和网格划分方式,通过后处理可以得到水流作用于舵叶表面的流速和压力情况,如图8图11所示。

图 8 高效翼型在30°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8 Velocity vector of high efficiency airfoil at 30°

图 11 高效翼型在35°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11 Pressure cloud diagram of high efficiency airfoil 35°

图8图9可知,由于最大厚度更靠近舵首缘且尾部收缩剧烈,相比2种NACA翼型,高效翼型在30°舵角时背流面尾部已经出现水流分离,并且随着舵角增大尾部涡流半径也逐渐增大,导致大舵角时对升力性能的影响越大。

图 9 高效翼型在35°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9 Velocity vector of high efficiency airfoil at 35°

图10图11可知,随着舵角增大,翼型表面压力中心产生后移,相比与NACA翼型,背流面尾部涡流对高效翼型尾部的压力作用更加明显,对翼型尾部强度要求较高。

图 10 高效翼型在30°时的速度矢量图 Fig. 10 Pressure cloud diagram of high efficiency airfoil 30°
3.3 结果分析

仿真计算来流速度为7.8 m/s,对舵叶从0°~40°攻角范围内每间隔5°进行一次模拟计算,将测得的水动力系数绘制为曲线图,如图12图15所示。

图 12 升力系数对比图 Fig. 12 Fig, 12 Comparison of lift coefficient

图 15 升阻比对比图 Fig. 15 Comparison chart of lift-drag ratio

图12图13可以看出,3种翼型随着舵角增大升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迎流面积逐渐增大导致阻力系数一直保持增大。在小舵角前,对不同NACA翼型升力和阻力的CFD仿真与理论计算结果误差较小,厚度比对NACA系列翼型的升力和阻力影响较小。随着舵角的逐渐增大,尾部涡流的产生对舵叶的升力产生较大影响,而对舵叶阻力未有太大影响,相比于NACA翼型,优化后的高效翼型升力提高了10%~20%,阻力提高了20%~45%,这样不能直接体现出高效舵的水动力性能优劣。

图 13 阻力系数对比图 Fig. 13 Comparison chart of drag coefficient

图15可以看出,全舵角范围内NACA翼型比高效翼型升阻比平均高出25%,而NACA翼型在0°~10°范围内翼型相对厚度越大升阻比越小,30°~40°范围内,相对厚度大的翼型升阻比越大。

图14可以看出,随着舵角的增大,高效翼型相对于NACA翼型舵效提高了15%~50%,说明高效翼型的舵效优于NACA翼型。当舵角超过30°以后,NACA0020翼型舵效比NACA0018翼型提高10%~15%,说明大舵角时,相对厚度大的翼型舵效更优。

图 14 法向力系数对比图 Fig. 14 Comparison chart of normal force coefficient
4 翼型选用分析

舵的选型应贯穿船舶设计的总体过程,应根据船舶的总体性能要求展开。以Exploration号极地邮轮为例进行选型计算,其船舶主尺度和舵参数见表2

表 2 Exploration号基本信息 Tab.2 Basic information of Exploration

以NACA0018翼型数据作为传统方法计算的参数,通过传统方法和CFD仿真计算得到的最大舵杆扭矩见表3

表 3 最大扭矩 Tab.3 Maximum torque

表3可以看出,所有方法得出的舵杆扭矩均满足设计扭矩要求,水动力仿真得出的数据比公式法换算得出的舵杆扭误差更小,高效翼型的扭矩比2种NACA翼型的扭矩仿真结果更大,对船舶快速性需求更有优势,2种NACA翼型计算得到的扭矩差距不大。本文的Exploration号极地邮轮常航行在极地海域,为防止邮轮在冰区航行时由于低速而受困于冰区,要求船舶航速不得低于5 kn,并且还要频繁进出港口,因此相对于快速性而言对船舶的操纵性有更高的要求。此外航行在极地时由于浮冰作用,对舵叶表面的强度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排除高效翼型。

综合来看,NACA0020翼型在满足设计扭矩的前提下,相比于NACA0018翼型,大舵角时受尾部涡流影响较小,在舵叶背流面压力较小,水动力性能更好;相比于高效翼型,虽然升力性能略低,但是阻力却更小,升阻比更优,尾部涡流对背流面压力作用较小,更适合对操纵性和舵面强度要求高的船舶。

5 结 语

本文基于RANS方程和SST k-ω模型对3种翼型在均匀流场中进行水动力性能仿真,根据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对舵叶的水动力参数进行计算,并与传统方法进行对比。通过速度矢量图和压力云图对水流和舵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结合实船验证得出结论如下:

1)在小舵角时,相对厚度小的翼型升阻比较大,在大舵角时,翼型厚度越大的翼型升阻比更大,涡流产生舵角大,分布范围小,可拓宽升阻比范围;

2)高效翼型在升力提高的同时,不应该忽略阻力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由于尾部收缩较早涡流产生的舵角更小,对尾部压力作用更大,强度要求更高;

3)传统的公式计算与实际选型要求误差更大,CFD仿真则可以缩小实际误差,优化了舵叶翼型选用思路;

4)舵设备选型应综合考虑船舶整体需求,采用规范计算、CFD仿真与海试相结合的方式,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更能满足实际工况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胜忠, 赵峰, 杨磊. 基于CFD的翼型水动力性能多目标优化设计[J]. 船舶力学, 2010, 14(11): 1241-1248. DOI:10.3969/j.issn.1007-7294.2010.11.007
[2]
马玉成, 林俊兴, 赵阳. 敞水舵水动力数值计算及分析[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08, 8(12): 1-3. DOI:10.3969/j.issn.1006-7973-C.2008.12.001
[3]
周广礼, 董文才, 姚朝帮. 半悬挂舵敞水水动力性能数值计算方法研究[C]//2013年船舶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3.
[4]
杨建民. 鱼尾舵水动力性能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1999(2): .162-168.
[5]
喻红霞. 鱼形舵定常升力的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 [D]. 哈尔滨: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6]
周轶美, 张书谊, 卢溦, 等. 高效翼型舵在潜艇上的应用[J]. 中国舰船研究, 2017, 12(2): 7l-77.
[7]
朱文蔚, 王文富, 郭斌灿, 等. 一种实用的高性能对称翼型[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6, 30(10): 35-40.
[8]
李锦林. 基于CFD的高效舵数值仿真及其翼型参数研究[D].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9]
Becker Marine Systems. Product brochure[Z]. Hamburg, Germany: Becker Marine Systems, 2018.
[10]
LIU J L, HEKKENBERG R. Sixty years of research on ship rudders: effects of design choices on rudder performance[J]. Ships and Offshore Structures, 2017, 12(4): 495-512. DOI:10.1080/17445302.2016.1178205
[11]
梅琴生. 船用舵[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1981: 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