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军战略是其装备建设的根本指导。二战之后,美国海军始终处于其全球战略一线,战略思想也一直以此为基础,在不同时期针对国际安全形势和威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核潜艇由于其独有综合作战优势和发展潜力,得到了美海军的青睐和高度重视,被作为应对未来安全威胁与挑战,支持国家军事战略的有力工具。随着核潜艇装备技术和作战运用实践的发展,美海军对核潜艇地位作用和所承担使命任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由此也深刻地影响了核潜艇装备的建设与发展。
1 美国海军战略思想演变与核潜艇的装备需求定位 1.1 “大洋战略”时期20世纪50-70年代,美海军主要实行“大洋战略”[1]。该战略的实质是大力加强“核海军”建设,把海军的实力作为推行美国政治路线的军事支柱,重点是把战略核力量的基本方向从陆地转向世界大洋,提高导弹核潜艇在海军兵力中的比重,同时大力发展大型核动力作战舰艇,打造“核舰队”。当时,美海军认为,攻击核潜艇(SSN)行动隐蔽、探测能力强,是最有效、最有发展前途的反潜武器。赋予攻击核潜艇的主要使命任务为:搜索、攻击敌方的各种潜艇,攻击以航母为中心的机动编队和各种水面舰船,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扫清航道或为其护航,以及实施战略战役侦察等任务[2]。为此,美海军将核潜艇作为海军装备建设的重点项目,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1954年,世界第1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建成服役;1959年,世界第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乔治·华盛顿”号建成服役。在60-70年代,美核潜艇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新艇入役数量屡创新高。经过20余年的建设发展,美海军在70年代中期建成了一支强大的水下核舰队,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41艘,攻击型核潜艇约70艘[3]。
80年代,美海军提出“前沿战略”[4]。强调建立由航母、核潜艇和两栖兵力等构成的绝对优势海上力量,平时通过前沿部署威慑遏制战争,战时通过前沿进攻赢得胜利。美国海军认为,现代核潜艇在海军体系中占有首要地位,是海上战略的主导力量之一;弹道导弹核潜艇是在世界海洋中展开战略导弹核武器系统的基础,多用途核潜艇与航空母舰一并构成遂行一般任务兵力的核心。赋予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使命任务为:反潜作战,包括追踪敌战略核潜艇、消灭敌潜艇、为弹道导弹核潜艇护航和为航母战斗群护航;反水面舰艇作战;支援特种作战;采用“战斧”导弹对陆打击;情报搜集;水雷战等[5]。配合前沿战略,美海军制订了“600艘舰艇的海军”建设规划[6]。该规划涉及的舰艇种类涵盖航母、水面战斗舰艇、弹道导弹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水雷战舰艇、两栖战舰艇和支援保障舰船。后续美海军在统计舰艇规模数量和制订建设发展规划时均沿袭了这一方式。600艘舰艇规划中,弹道导弹核潜艇40艘,规模占比为6.7%;攻击型核潜艇100艘,规模占比为16.7%。随着该规划的实施,美海军力量逐渐达到二战之后的顶峰。到1989年,美海军在役弹道导弹核潜艇36艘,攻击型核潜艇达到93艘[3]。1990年10月,美海军最后1艘攻击型常规潜艇“长颌须鱼”级“绿鳕鱼”号(SS 581)退役,主战潜艇部队实现全核化。
1.3 “前沿存在……由海到陆”战略时期冷战结束后,苏联威胁消失,美海军战略思想发生重大调整[7]。1994年,美海军提出“前沿存在……由海到陆”战略[4]。该战略思想强调平时坚持前沿存在、实施积极威慑,危机时快速反应、防止冲突,战时控制海洋、以海制陆。美国海军认为,冷战结束后,来自苏联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以及攻击型核潜艇的威胁日趋减少,美国攻击型核潜艇的主要任务已从过去的全球海洋控制转变为向地区性争端提供支援;攻击型核潜艇将成为航母战斗群的前锋,发挥水下高速机动优势,在敌人探测设备发现航母战斗群之前便能够及时、准确地进入阵位。其主要使命任务为情报收集、侦察与监视,投送特种作战部队和其他人员,采用“战斧”对陆攻击巡航导弹打击陆上目标,进攻性和防御性水雷战,反潜战和反水面舰艇战[8]。根据威胁判断和战略转变,美国海军大力压缩舰艇规模数量,精简装备型谱。据美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9],1997年美海军在役舰艇581艘,其中弹道导弹核潜艇21艘,占比为3.1%;攻击型核潜艇73艘,占比为12.6%;计划到2003年将美海军舰艇规模缩减到305艘,其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4艘,占比5%;攻击型核潜艇45~55艘,占比14.8%~18%。实际到2005年,美海军在役舰艇289艘,其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4艘,占比4.8%,全部为“俄亥俄”级;巡航导弹核潜艇4艘,占比1.4%,由早期的4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改装而来;攻击型核潜艇54艘,占比18.7%,全部为“洛杉矶”级、“海狼”级和“弗吉尼亚”级,奠定了往后20年核潜艇装备发展的基本格局。
1.4 “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时期2002年,美海军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力量”战略构想[4]。该战略要求美海军应能由海到陆“投送决定性的联合能力”,具备“海上打击、海上盾牌、海上基地”三大战略功能,实施全球作战。据此将牵引美海军舰艇装备在2030年左右基本完成更新换代。美海军认为,在21世纪,核潜艇是向威胁严重的大洋周边海域部署海军力量的最有效手段,非常适于执行未来的制海、威慑、投送力量和保持对世界海上航道控制权等任务。此外,随着水下C4I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改进,未来潜艇在潜航状态下可更有效和更灵敏地对付各种各样的目标和威胁,因而也将居于信息战的前沿。未来核潜艇的主要使命任务为:完成与水面舰艇及潜艇作战等传统任务;实施密集导弹打击以威慑敌方,掩护已部署的己方舰艇部队;加入导弹防御系统,拦截敌来袭弹道导弹;远程对陆打击,为陆军部队提供火力支援;情报、侦察与监视,具有发射、指挥和回收无人机及无人潜航器的能力;运送和指挥特种作战部队作战,支援特种作战行动;为舰艇部队提供反水雷保障等[10]。同期,美国海军于2005年正式向美国会提交未来30年舰队规划,提出了大、小2套舰艇装备建设方案,标志着二战以后其舰艇装备结构最大的一次调整[11]。美国海军30年舰队规划又称30年造舰计划,以30年为期、10年一个跨度,一般划分为近期(未来10年)、中期(未来10~20年)和远期(未来20~30年)等3个阶段进行建设规划。30年造舰计划中明确舰艇总规模需求,舰艇装备结构、种类和数量,以及采办规划安排。该规划的制订采取滚动式修订的思路,在2005年之后基本每年均进行调整。根据2020年以前的历年修订情况,舰艇总规模有325/260艘(2005年)、313艘(2006年)、310~316艘(2012年)、306艘(2013年)、355艘(2018年)等多个递次更新的版本[11]。根据2005年发展规划,30年后美海军将拥有325/260艘舰艇(大/小方案),其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4艘,占比4.3%~5.4%;巡航导弹核潜艇4艘,占比1.2%~1.5%;攻击型核潜艇41/37艘,占比12.6%/14.2%。在313艘舰艇建设方案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2~14艘,占比3.8%~4.5%;巡航导弹核潜艇4艘,占比1.3%;攻击型核潜艇48艘,占比15.3%。在310~316艘建设方案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2~14艘,占比3.9%~4.4%;巡航导弹核潜艇0~4艘,占比0~1.3%;攻击型核潜艇48艘,占比15.2%~15.5%。在306艘建设方案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2艘,占比3.9%;巡航导弹核潜艇0艘;攻击型核潜艇48艘,占比15.7%。在355艘建设方案中,弹道导弹核潜艇12艘,占比3.4%;巡航导弹核潜艇0艘;攻击型核潜艇66艘,占比18.6%。
基于美海军战略演变和核潜艇发展历程的分析,重点对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1)关于核潜艇的地位和作用。美海军对核潜艇作战优势的认识,首先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鹦鹉螺”号核潜艇在作战运用实践中表现出的远胜于常规潜艇的作战能力和生存能力[2]。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核动力、水滴型艇型、单壳体、高强度合金钢结构材料、先进综合声呐系统、低噪声推进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集成应用,核潜艇的总体性能大幅提升,水下优势愈加凸显。特别是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水下发射技术的突破,显著增强了核潜艇的远程打击威力,使其集强大的威慑与实战能力于一身,成为国家战略威慑的支柱和核心力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当代核潜艇已经进化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隐身性、机动性、持久性和目标精确打击能力,对后勤支援要求少、独立作战能力强的作战兵力,使其成为海军在远海大洋主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攻击力量,成为海上进攻最重要的工具。核潜艇的作战优势和地位作用,既源于海水的不透明性或者水下作战空间的不透明性,也来自于核潜艇总体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其能更好更充分地利用水下独特的作战环境。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上述性质和趋势将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核潜艇的水下优势地位将继续保持。在可预见的将来,核潜艇在美海军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用途将更为广泛。从美海军舰艇建设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美海军舰队兵力规模结构中,核潜艇组成的水下核舰队始终占据着20%左右的份额。未来这一比率将基本稳定,并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2)关于核潜艇的装备规模与比例结构。60余年来,美海军共研制建造了18个级别200余艘核潜艇。在美海军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中,20世纪60和90年代是2个关键时期。在20世纪60年代,通过多型核潜艇的研制与使用实践,美国海军充分认识到了核潜艇的优越性,形成了核潜艇的基本架构和设计原则,解决了如何发展核潜艇的问题,奠定了美国核潜艇随后大建设、大发展的基础。在20世纪60、70年代,为应对苏联海上威胁,满足海军战略需求,美国核潜艇装备规模经历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期。根据文献资料数据进行统计,仅用20年时间,在役核潜艇数量由10艘左右猛增到120艘以上,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的年均新艇入役数量峰值均达到10艘以上,装备规模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130余艘的高峰期,并稳定了一段时间。冷战结束后,在20世纪90年代,为应对冷战后新的威胁环境、适应海军转型需要,美海军对核潜艇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务和发展重点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适应性调整,核潜艇兵力规模又经历了一个快速回落期,随后装备建设发展趋于稳定,2000年以后逐步稳定到70艘左右的量级,如图3所示。从结构比例来看,攻击核潜艇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比例由1960年的8∶1快速下降到1966年的1∶2,以后逐渐增大,在70年代末期达到2∶1,80年代达到3∶1,随后经过了一段波动期,在2005年以后稳定在4∶1左右,如图4所示。从美海军30年造舰计划来看,如果美军事战略和海洋战略不发生大的调整,预计今后10~20年,美国海军主战核潜艇将由弹道导弹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和攻击型核潜艇组成,装备规模将保持在70艘左右量级,攻击型核潜艇与弹道导弹核潜艇的规模比例将为约4∶1。
3)关于核潜艇的能力发展重点。60余年来,美核潜艇装备建设大致经过了探索期、成熟期、提升期和转型期等4个大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早期为探索期,通过多型核潜艇的研制建造和使用实践,基本确立了核潜艇发展的技术路线。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为成熟期,核潜艇工艺和建造质量成熟稳定,开始大规模发展,如“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共建造37艘,“洛杉矶”级攻击型核潜艇建造了62艘。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提升期,通过大力加强先进技术的研究应用,总体性能和综合作战能力显著提升,“海狼”级核潜艇达到冷战时期核潜艇综合性能的巅峰。90年代中期至今为转型期,适应冷战后美海军转型要求,对核潜艇装备发展的方向重点进行调整,同时酝酿重大技术突破。迄今为止,美国海军核潜艇已发展了4代。现役核潜艇以第3代为主,第4代“弗吉尼亚”级正在批量入役。根据美国海军战略构想、核潜艇关键技术水平与新型核潜艇主要技术特征分析,其对后续核潜艇的发展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需求、任务多样
强调任务的多用途、能力的多样性和经济上的 可承受性,进一步拓展使命任务空间,提高装备建设效费比。冷战时期,美攻击核潜艇的发展主要聚焦深海大洋中的反潜作战能力,十分重视高速和安静性。冷战后,为适应新的威胁环境,“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则更为关注沿海、浅海水域等局部作战环境中作战能力和多用途性,同时追求合理的先进性,适当降低极限潜深和最高航速等性能指标。
(2)技术引领、性能领先
继续谋求“技术代差”,力图在总体性能和技术水平上保持乃至扩大对其他国家同类装备的绝对领先态势。在发展“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同时,美海军主要通过Tango Bravo计划持续推进核潜艇关键技术创新,预计其下一代核潜艇将在艇的基本构型等方面有重大突破,进一步增强总体性能优势。
(3)能力均衡、优势突出
核潜艇的发展是一种能力增量式的发展过程,即在增加新的能力的同时,保有或增强既有的能力。美核潜艇在拓展多样化任务能力的同时,将继续突出隐身、机动、信息和攻防等方面的核心能力优势,加强与无人装备的结合以进一步提升对空中、水面和水下战场环境的态势感知能力,能够恰当地融入作战力量体系,充分发挥其作战威力。
3 结 语二战以后,美海军战略主要经历了4个时期,但战略基调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均是将海军作为主要战略力量服从服务于其全球战略。在美海军“大洋战略”时期,核潜艇确立了其国家军事威慑的支柱力量和海上作战运用核心兵力的重要地位,从此与航母战斗群一起成为美海军舰队的主要标志。美海军战略调整,对核潜艇装备的建设规模、结构比例和发展的方向重点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美海军战略指导下,60余年来,美核潜艇装备建设大致经过了探索期、成熟期、提升期和转型期4个大的发展阶段,目前仍处于转型期,但装备规模与比例结构等方面的发展趋向已基本趋于稳定,在方向重点上逐渐呈现出适应需求、任务多样,技术引领、性能领先,能力均衡、优势突出等发展趋势。
[1] |
谢·格·戈尔什科夫. 国家海上威力[M].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85.
|
[2] |
FRIEDMAN N. U. S. Submarines Since 1945[M].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
[3] |
王新森. 美国潜艇100年[M]. 北京: 海潮出版社, 2003.
|
[4] |
李铁民, 房振刚, 庄从勇.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二版)海军战略(学科分册)[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7.
|
[5] |
汤姆·克莱西. 核潜艇之旅[M]. 海口: 海南出版社, 1997.
|
[6] |
小约翰·莱曼. 制海权-建设600艘舰艇的海军[M]. 北京: 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 1991.
|
[7] |
翟晓敏. 冷战后的美国军事战略[M]. 北京: 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
[8] |
卢晓平, 王中. 美国海军新舰艇研发与采办[M].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
[9] |
刁璞. 对美历次《四年防务评估》报告的认识[J]. 世界海军, 2009(3): 44-47. |
[10] |
STENBIT J.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on submarine of the future[R]. Washington D. C. :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 Technology, 1998.
|
[11] |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annual long-range plan for construction of naval vessels[R]. Office of the Chief of Naval Operations,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