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水下无人航行器(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UUV)由于目标特征小、作战范围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1],逐渐成为各国水下武器装备研究的新热点。使用水下无人航行器搭载现有水下攻击武器的攻击型UUV相比现役水下作战平台,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性能优势[2],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各国现有水下攻击武器尚局限于鱼雷等重型器材,如何在重量、体积较小的UUV平台上实现重型器材的有动力发射,逐渐成为攻击型UUV发展的关键技术。
目前,各国研发的水下武器弹射装置有气动不平衡式、气动冲压式、气水缸水压平衡式、涡轮泵水压平衡式等4类[3]。气动不平衡式及气动冲压式发射装置,受高压空气泄漏问题及无法大深度发射限制,气水缸水压平衡式及涡轮泵水压平衡式则动力装置体积重量过大[4],因此,现有水下弹射技术均不适用于小型化、轻量化而又要求大深度、低噪声发射的新一代攻击型UUV平台。
针对未来攻击型UUV的性能需求,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双级同步液压弹射装置驱动发射活塞产生水压,实现水下重型武器弹射的新型弹射装置。该弹射装置采用高压液体作为动力源,具有发射噪声低、体积重量小、发射深度无限制等特点,完全满足未来攻击型UUV水下弹射性能要求。
1 弹射装置简介 1.1 弹射装置结构组成UUV用多级助推式弹射装置由发射管管体、弹射活塞、2级同步式液压缸、蓄能器、回油箱、触发阀及传感器组件、支撑架等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
发射管平时用于储存弹射器材,工作时为器材及活塞的运动提供导向。弹射活塞放置于发射管后管中,并采用滑轨进行导向,活塞后部装有球头铰,与液压缸活塞杆相连,工作时,液压缸快速向外伸出,推动活塞向前运动。由于液压缸动作速度极快,为降低高速液压系统的冲击力,降低液压缓冲制动设计难度,同时提高液压密封件可靠性,液压缸设计为2级同步式结构,液压缸采用4个气液混合活塞式蓄能器驱动,低压侧连接有1个低压回油箱,液压缸、蓄能器、回油箱部分采用圆形支撑架进行连接。如图2所示。液压缸活塞杆高速运动时,蓄能器缸内液压流速极快,液压油高速流动时造成的局部损失较大,因此,液压缸内部针对液体流动阻力进行了优化设计。
器材装载后,在装置蓄能器中充高压气体至额定充气压力,并通过液压缸上的注油口注入定量液压油,使活塞式蓄能器活塞运动至初始位置。同时,蓄能器中气体被压缩至系统工作压力,弹射装置完成准备工作,此时,弹射装置泄油口可通过流道回到低压油箱,防止弹射装置的误动作。
当助推弹射装置接收到UUV系统执行器材弹射指令后,触发阀打开,并使油箱中的液压油缓慢进入1级活塞,此时由于1级活塞挡住主进油口,弹射装置运动缓慢。当1级活塞运动至主进油口位置时,蓄能器向同步液压缸的流道快速打开,液压缸活塞杆快速同步伸出,同时活塞式蓄能器在高压气体作用下,快速向前运动,通过蓄能器与液压缸流道的开启面积变化规律设计,实现活塞杆伸出速率控制。当活塞杆运动到缓冲制动行程内时,由液压缸端盖逐级遮蔽进油小孔,构成短笛型缓冲结构,实现1级活塞与2级活塞的变节流缓冲。UUV多级助推式弹射仿真模型,包括弹射过程负载特性分析及2级同步弹射器建模2个主要部分,下面分别建立其仿真数学模型。
2 弹射负载特性分析 2.1 活塞及器材运动方程活塞位于发射管后管内,并用导轨进行导向,活塞前后两端受到相同大小的海水压力作用,构成一套水压平衡式弹射系统,如图3所示。
忽略活塞与发射管后管壁之间的间隙,随着活塞运动速度
$\left\{ {\begin{split} & {{M_p}d{{{v_p}} / {dt}} = {F_{hm}} - {F_f} - {F_b} - {F_u} + {F_r}} \text{,}\\ & {{F_f} = {P_t}{S_p}} \text{,}\\ & {{F_b} = {P_h}{S_p}} \text{,}\\ & {{F_u} = \mu ({m_p}g - {F_o})} \text{,}\\ & {{F_r} = {P_r}{S_p}} \text{。} \end{split}} \right.$ |
式中:
武器在运动过程中,其运动驱动力来自于后端水体压力
$\left\{ \begin{split} & {\rm{d}}{{{v_t}} / {{\rm{d}}t}} = {m^{ - 1}}({F_t} - {F_x} - {F_g}) \text{,} \\ & m = {m_t} + \lambda \text{,} \\ & {F_t} = {P_t}{S_t} \text{,} \\ & {F_x} = {{{C_d}{S_t}\rho v_t^2} / 2} \text{,}\\ & {F_g} = {\mu _t}({m_t}g - {f_0}) \text{,} \\ & {v_t} = {v_s} \text{。}\\ \end{split} \right.$ |
式中:
如图3所示,器材弹射时,活塞推动前端海水,并在活塞前端及器材尾部产生压力,该压力推动器材运动出发射管。活塞后端由于流动损失的原因,海水压力降低,总流动损失用
${h_j} = {\varepsilon _1}{{{{({S_p}{v_p}} / {{S_i}}}{)^2}} / {2g}}\text{。}$ |
式中:
${h_f} = {{\lambda {x_p}v_p^2} / {2g{d_t}}}\text{,}$ |
系统中总的流道损失
$\left\{ {\begin{split} & {{h_w}{\rm{ = }}\varepsilon ({{v_p^2} / {2g}})}\text{,} \\ & {\varepsilon {\rm{ = }}{\varepsilon _1}{{({{{S_p}{v_p}} / {{S_i}}})}^2} + {{\lambda {x_p}v_p^2} /{{d_t}}}} \text{。} \end{split}} \right.$ |
一般来说,发射装置流道结构复杂,非定常特征显著,已有的流体力学经验公式难以精确计算其水力损失系数[6],因此,在此处采用CFD计算的方法获取总损失系数
${P_r} = {P_h} - \varepsilon \left( {{{v_p^2} / {2g}}} \right)\text{。}$ |
UUV用助推弹射器采用2级同步式液压缸作为助推动力产生机构,相比传统单级液压弹射缸,采用同步式结构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发射活塞运动速度极快,采用同步式液压缸可以大幅降低活塞杆的运动速度,避免高压密封件高速运动,减小磨损的同时,提高了液压系统的可靠性[7]。其次,采用2级液压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液压缸的轴向长度,减小了弹射装置所占的空间。3级或4级同步油缸压力控制困难,难以在弹射过程中对器材弹射运动规律施加控制,综合评估,采用2级同步式结构,是弹射油缸的最优选择[8]。
如图4所示,2级同步式液压缸一级活塞采用遮蔽圆孔面积,对进入活塞的流量进行控制,同时二级活塞采用4组阶梯孔对流入的流量进行控制,二级活塞采用差动式活塞结构,并在活塞运动末端采用3组阶梯孔构成短笛型缓冲结构,液压缸工作原理图如图5所示。
活塞式蓄能器主要由液缸部分,活塞,气瓶3个部分组成,如图6所示。
活塞起到隔离气腔与液腔的作用,工作前,首先向气腔内预充一定量的氮气,充油时活塞向气瓶方向移动,使高压气压缩储存能量,工作时,气体膨胀并推动活塞快速运动,输出大流量油液。在Amesim软件中,使用可变气体容腔与可变液压容腔搭建如图7所示活塞蓄能器模型。
在Amesim软件中分别搭建2级液压同步油缸与活塞式蓄能器模型,并采用液压管路进行连接。由于活塞杆与发射管后管内发射活塞固定连接,依据前述负载特性分析的内容,以活塞杆运动速度
Amesim中仿真模型主要参数如表1所示。设定仿真时间为2 s,采用定步长计算,仿真间隔时间0.001 s。仿真模型中液压油模型及氮气气体模型均采用系统默认值。
UUV多级助推式弹射过程的仿真计算结果如图8~图11所示。图8为2级同步液压缸一级活塞及二级活塞运动速度曲线,可以看出,一级活塞与二级活塞同步伸出,由于活塞设计时2级活塞同步比近似为1∶1,因此二级活塞速度近似为一级活塞2倍。同理,在相同的时间内,二级活塞运动位移也近似为一级活塞2倍。图9为一级活塞腔及二级活塞腔内压力,对于2级同步液压弹射缸,二级活塞内压力远高于一级活塞压力,当液压系统工作压力达到30 MPa时,二级活塞内峰值压力甚至达到60 MPa。由于同步液压缸此项特性,在设计该类弹射油缸时,一方面应尽量减小系统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应对同步缸级数进行控制,防止二级或三级活塞内压力过高,导致胀缸现象。图11为液压缸运动时一级活塞腔及二级活塞腔的流量曲线,由于二级活塞设计成差动式结构,因此活塞杆同步伸出时,二级活塞流量要远低于一级活塞流量。
图12和图13为蓄能器工作压力与蓄能器活塞运动速度曲线,当2级同步油缸活塞杆高速伸出时,由于液压油流动极快,导致蓄能器内活塞高速运动,峰值速度达到2 m/s,对于该类高速液压弹射装置,必须在蓄能器内设置活塞缓冲装置,降低蓄能器内的液压冲击。
图14反映助推弹射过程中,发射管后管内活塞前后端的压力变化,发射活塞前端压力作为助推器材出管的推动压,发射活塞后端压力是由于发射活塞后端补水压降造成,其与发射活塞运动速度呈平方关系。
图15和图16分别为弹射过程中器材运动速度及位移变化曲线与加速度曲线,在液压缸弹射4.4 m的弹射行程内,器材运动速度达到了设计指标8 m/s,且加速度不超过100 m/s2,完全实现了产品的设计技术指标。
该发射装置采用水压平衡式发射原理,理论上可实现全深度发射,相比现有潜艇水下发射技术,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在未来UUV等小型化水下攻击平台上,具有广阔的使用前景。
[1] |
赵海东. 军用水下无人航行器[J]. 国防技术基础, 2003(2): 10-12. |
[2] |
钱东, 唐献平, 赵江. UUV技术发展与系统设计综述[J]. 鱼雷技术, 2014, 22(6): 401-419. DOI:10.3969/j.issn.1673-1948.2014.06.001 |
[3] |
段浩, 李经源. 鱼雷发射技术[M]. 北京: 国防工业技术出版社.
|
[4] |
黄垂兵, 许金, 杨琼方, 等. 水下发射循环管路系统水动力性能的仿真分析与验证[J]. 海军工程大学学报, 2019, 31(2): 26-31. DOI:10.7495/j.issn.1009-3486.2019.02.005 |
[5] |
马宪亭. 流体传动中的压力损失分析与计算[J]. 流体传动与控制, 2010, 41(4): 52-61. DOI:10.3969/j.issn.1672-8904.2010.04.017 |
[6] |
边东芬. 含能量守恒方程的可压缩流体力学数学理论的研究[D]. 北京: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4.
|
[7] |
奚永新, 徐兵, 傅新, 等. 三级同步液压缸设计与仿真研究[J]. 液压与气动, 2004, 7: 49-51. DOI:10.3969/j.issn.1000-4858.2004.10.019 |
[8] |
赵伟, 液压弹射机构设计及其关键控制元件研究[D]. 杭州: 浙江工业大学,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