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20, Vol. 42 Issue (3): 27-29    DOI: 10.3404/j.issn.1672-7649.2020.03.006   PDF    
基于疲劳强度的超大型集装船角隅优化设计
陈磊1, 刘奕谦1, 李丹丹1, 王有成2     
1. 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 200011;
2.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上海 201913
摘要: 对于集装箱船而言,货舱角隅处一般存在结构形式的突变,在船体梁发生弯曲、扭转变形时,角隅承受着较大的弯曲正应力及翘曲应力,存在较严重的疲劳问题。本文以MARIC设计的某20000 TEU级超大型集装箱船为例,介绍了货舱内20 ft角隅、箱角角隅及舱口角隅的优化设计思路,通过有限元方法验证了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关键词: 超大型集装箱船     角隅     优化设计     疲劳强度    
Optimized design for hatch corner of ultra lager container ship based on fatigue strength
CHEN Lei1, LIU Yi-qian1, LI Dan-dan1, WANG You-cheng2     
1. Marine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Shanghai 200011, China;
2. Jiangnan Shipbuilding (Group) Co., Ltd., Shanghai 201913, China
Abstract: For container ships, big bending normal and warping stress due to the hull girder bending and torque will occur at the cargo hold corner and the fatigue strength is critical for such corner. This paper introduced optimized approach for the hatch corner and verified the optimized scenario by FEM analysis.
Key words: ultra lager container ship     hatch corner     optimized design     fatigue strength    
0 引 言

近些年来随着集装船大型化的发展,MARIC已经相继承接了20000 TEU,21000 TEU和22000 TEU集装箱船详细设计工作。由于超大型集装箱船的船长大于350 m,1阶自然频率低于0.5 Hz,横向开口尺度达到了船宽的90%,船体梁的刚度较差,角隅的应力集中现象越发明显,如何解决角隅的疲劳问题成为设计过程中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货舱内箱角角隅的形式国内鲜有研究,而对于舱口角隅,目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计算方法的研究[1-4]以及圆弧和椭圆弧形式的角隅研究[5-6],通过几条超大型集装箱船的实船设计工作,发现简单的圆弧和椭圆弧已经难以满足疲劳强度的要求,需要对角隅形式作出进一步的优化。

1 货舱内20 ft角隅优化设计

集装箱船常规设计是在货舱内平均分布3个强框,国内建造的集装箱船的1个舱长一般是12.6 m,平均后,强框间距为3.15 m,肋距为787.5 mm,首尾货舱20 ft箱位的形式如图1所示。这种布置方式的优点是货舱内的纵骨跨距相同,对骨材的利用率较高。同时在1个货舱内肋距为统一的787.5 mm,对船厂建造时的定位也比较有利。但这种布置存在2个比较明显的缺点:1) 舱中的强框位于2个20 ft集装箱中间,因此在其两侧都需要设置集装箱箱角加强肘板,其与强框间距较小,船厂施工时较为困难;2)在首尾货舱区域,当线型变化出现20 ft箱位时,集装箱与强框的间隙只有38 mm。对于图1中云线处的角隅,如果发生疲劳问题,很难通过增加圆弧半径来改善疲劳寿命,只能增加板厚来解决,容易造成嵌厚板板厚过大,需要较多过渡板进行板厚过渡,对船厂生产的精度控制较为不利。

图 1 等间距强框布置20 ft箱位 Fig. 1 20 feet container slot in equal transverse web arrangement

随着集装箱尺度的逐步增大,角隅的疲劳问题日益凸显。为了解决上述的缺点,目前大型集装箱船上往往采用变间距的强框布置,如图2所示。货舱中间的强框与箱角对齐,省去一排箱角加强肘板。强框的间距为2×3 256+2×3 044 mm(=12.6 m),肋距分别为814 mm和761 mm。为了解决货舱内角隅疲劳问题,在首尾区域将大强框间距布置在20 ft箱位内,集装箱与强框间距与之前相比增大到250 mm,这样就可以通过增大角隅半径来改善疲劳强度。

图 2 变间距强框布置20 ft箱位 Fig. 2 20 feet container slot in various transverse web arrangement
2 货舱内箱角角隅优化设计

图3为针对同一位置设计的两类不同的角隅形式。左边是双圆弧形式(圆弧半径都为200 mm),箱角的加强肘板都位于平台下,对于船厂而言,装配较为简单,在分段装配阶段就可以组装完成,但由于角隅半径较小,疲劳强度不高;右边的单圆弧形式(圆弧半径为470 mm),圆弧半径大,疲劳寿命好,相较前一种需要设备商布置2块垫板,而加强肘板需要直接与垫板焊接,使得该肘板无法在分段建造过程中进行装配,其形状也比较“怪异”,装配过程中需要船厂有较好的精度控制能力,同时焊接、打磨和涂装的工作空间较前一种也小很多,不利于船厂的装配施工,因此建议只在高应力区域采用该种形式的角隅。

图 3 典型舱内箱角角隅对比 Fig. 3 Comparison between typical container support hatch corner

对于上述2种角隅形式,参照LR船级社规范和指导文件[7-8]进行细网格应力及疲劳寿命的评估(疲劳寿命考虑了颤振的影响)。从表1可以发现,虽然单圆弧的角隅从应力和疲劳寿命上较双圆弧形式都有所提高,但并不需要在舱内全部采用单圆弧角隅形式,为了简化船厂的建造,在舱内应力水平较低的区域仍建议采用双圆弧角隅形式。

表 1 不同角隅形式应力疲劳计算结果 Tab.1 Stress and fatigue life result for several corner hatches
3 舱口角隅优化设计

对于主甲板和舱口围顶板的舱口角隅,在设计时主要受到导轨或导头的影响,图4为典型的主甲板角隅形式,采用了典型的圆弧形式。对于超大型集装船舱口角隅圆弧距导轨或导头一般在20~40 mm左右,这个距离既取决于导轨或导头的大小,同时还取决于船厂的建造精度,由于船厂的建造顺序一般是由下往上,因此越靠近舱口围顶板,该间隙留的越大。

图 4 主甲板典型舱口角隅 Fig. 4 Upper deck typical hatch corner

对于应力水平或疲劳寿命不满足要求的角隅,优先选择增加板厚,由于角隅板一般为嵌入式厚板,增加板厚并不会明显增加重量,对疲劳寿命的改进也比较有效,对于有限元计算而言,不改变形状而只是改变板厚是最为快捷的方法。但由于主甲板及舱口围的板厚一般已经使用了全船最厚的板,板厚已无法增加,同时导轨距集装箱的距离是固定的,因此受限于导轨的位置,舱口角隅的形状可以变化的余地也有限。无论是进行细网格应力或是基于弹振的疲劳分析,模型的准备和计算都非常耗时,在实船设计过程中无法进行大量的方案验证。将以图4的主甲板角隅为例介绍角隅形式优化的思路。

对原始的R700圆弧角隅参照LR规范进行了细网格应力计算和疲劳寿命计算,详见表2。从图5可以发现,圆弧角隅上的应力不满足规范要求。通过大量角隅实例的计算,发现由于总纵弯曲引起的最大应力在大约离开纵壁15°~20°的圆弧位置,而扭转引起的最大应力在离开纵壁大约45°处,对于弯扭组合的情况,最大应力出现在离开纵壁大约25°~30°,由于每个角隅的应力成分组成不同,因此最大应力的出现位置也不同。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应力水平和应力集中程度,可采用了两段圆弧相接的形式。

表 2 三种角隅方案应力水平及疲劳寿命计算结果 Tab.2 Stress and fatigue life result for 3 hatch corner proposals

图 5 双圆弧角隅细网格应力计算结果 Fig. 5 Stress result of 2-round hatch corner

对于两段圆弧相接的形式可以有无穷多种组合情况,对于上述的主甲板角隅,首先设计了图6(a)的角隅形式,通过计算发现应力不满足要求的单元主要分布在2个圆弧的结合处,其中大部分位于R560的圆弧上,因此修改的思路是将大圆弧半径改小,让其在整个角隅中的占比增大,基本涵盖不满足应力要求的单元,改进后的方案如图6(b)。无论从应力水平还是疲劳寿命都较原始方案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因此双圆弧角隅中的圆弧半径并不是决定因素,关键在于根据应力分布寻找到最优的圆弧组合。

图 6 两个圆弧相接的角隅形式 Fig. 6 2-round shape hatch corner
4 结 语

1)对于超大型集装箱船,采用变间距强框的方式,增大了集装箱与横向强框的距离,从而通过增大角隅半径的方法可以改善疲劳寿命。

2)对舱内箱角角隅的形式进行优化,通过在高应力区域采用改进的单圆弧角隅形式来提高疲劳寿命

3)对于主甲板或舱口围顶板角隅,可以采用两段圆弧相接的角隅形式代替常规的椭圆或圆弧角隅,两圆弧相接的形式并非半径越大越好,关键在于根据角隅的实际的应力分布选择合适的圆弧比例,通过计算发现,该形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角隅疲劳寿命。

参考文献
[1]
崔灿, 冯国庆, 颜克伦, 等. 基于设计波法的超大型集装箱船疲劳强度评估[J]. 船舶工程, 2015(增刊): 35-38.
[2]
王建辉, 胡安康, 杨凡, 等. 基于谱分析法的大型集装箱船疲劳强度评估[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7): 60-64. DOI:10.3404/j.issn.1672-7649.2017.07.012
[3]
余小川, 唐永生, 李润培, 等. 8530 TEU集装箱船船舯上甲板角隅疲劳寿命预估[J]. 中国造船, 2006(4): 101-105. DOI:10.3969/j.issn.1000-4882.2006.04.016
[4]
汪振禹, 宋杰人, 冯国庆, 等. 船舶舱口角隅疲劳强度及热点应力研究[J]. 舰船科学技术, 2017(5): 16-21. DOI:10.3404/j.issn.1672-7619.2017.05.004
[5]
程玉芹, 罗广恩. 超大型集装箱船上甲板舱口角隅疲劳强度评估[J]. 船海工程, 2013(1): 24-31.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13.01.007
[6]
杨辉杰, 吴剑国, 解添如. 椭圆形舱口角隅的疲劳强度研究[J]. 船海工程, 2014(2): 94-96. DOI:10.3963/j.issn.1671-7953.2014.02.025
[7]
LR. Structural Design Assessment[S]. 2016
[8]
LR. FDA Level 3 procedure[S].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