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四研究所,北京 100021
2. The 714 Research Institute of CSIC, Beijing 100021, China
空中靶标是一种特使的有动力无人航行器,用于逼真的模拟空中目标,供海军训练及武器装备试验鉴定使用。
海军装备的防空武器,大多数情况是针对反舰导弹、舰载机、无人机等的攻击。随着这些武器装备在速度、机动性、隐身性、电子对抗能力等方面的提高,使得海军防空装备不断更新换代,同时要对士兵操作防空设备的能力进行培训。使用实际反舰导弹、舰载机和无人机的成本过于高昂,因此需要可模拟其主要特性的空中靶标作为 “试金石 ”。
美国海军非常重视空中靶标的研制工作,专门建立了美国无人航空和打击武器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美国海军空中靶标的建设,其空中靶标的外部尺寸、运动特性、反射特性等性能不断提升。美国海军每年进行大量的实战演习及新武器测试,其不同型号的靶标可满足各类需求。
1 发展历程美国是最早研制出遥控飞行器的国家,并在之后不断发展出多型空中靶标,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二战前的探索阶段。1909年夏天,美国研制的首架遥控飞机完成飞行试验,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引起各国的关注。1937年,美国开始探索使用遥控飞行器作为靶机的可行性。受技术限制,该阶段遥控飞行器性能较差,作为靶机使用的效果也不佳。
其次是二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的快速发展时期。受二战影响,各国海军在发展武器装备的同时,越来越意识到高质量靶标的重要性。美国在此阶段成功研制了低速OQ-19航模靶机,亚音速Q-1,Q-2靶机,超音速Q-5靶机。此外,还使用退役的飞机和导弹改装成了KD2U-1,QB-47,QF-80等靶机,基于这些靶机美国后来发展出多个的现役型号。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美国对靶机研制投入更多,靶机的性能得到极大提升。为了满足海军训练和对空防御装备的试验鉴定,60年代后期,美国有多达30家公司投入靶机研制工作。美国海军建成了谱系完整的靶机装备体系,可模拟多类型的空中目标,并不断提升动力特性、姿态控制、自主控制等特性。目前,美国空中靶标水平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出口多数北约国家。
2 关键技术发展情况美国海军空中靶标体系可分为实体靶机、亚音速靶机、超音速靶机和旋翼靶机。
1)实体靶机
美国海军现役的实体靶机主要有QF-4和QF-16,其外形、启动特性都与战斗机相似,用于针对战斗机的训练及武器装备测试。QF-4实体靶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BAE系统公司使用退役的F-4 “鬼怪”战斗机改装而成。该靶机是双涡喷发动机、下单翼布局,长19.2 m,翼展11.77 m,空重13.75 t,起飞重量28.03 t,航速2 389 km/h,升限16.58 km。该靶机全程由远程计算机遥控,内部装有自毁装置,可在失控或对训练舰船、飞机造成威胁时自毁。其内部海装有摄像头、脱靶量测量系统和电子干扰设备。
QF-16则是基于F-16 “战隼 ”战斗机改造,由波音公司将严重老化的战机改造为无人驾驶靶机。该靶机采用单发喷气式单翼布局,长15.09 m,翼展9.45 m,空重7.07 t,起飞重量10.80 t,航速可达1.47 Ma,升限15.24 km。该靶机可有人驾驶飞行,也可在指定控制范围内无人驾驶飞行,主要用于模拟中、俄主战战斗机,评估美国对抗潜在对手的能力。
2)亚音速靶机
亚音速靶机与实体靶机相比,尺寸较小,成本较低,主要用于导弹实战设计及新型导弹测试评估。美国亚音速靶机中的典型代表是 “火蜂-1 ”(Firebee-1)系列靶机和 “石鸡 ”(Chukar)系列靶机。
“火蜂-1 ”系列靶机是由诺•格公司研制的多用途靶机。该系列靶机发展了多个型号,包括BQM-34A,BQM-34A/S,MQM-34D及出口型BQM-34S,多个型号成为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靶场的标配。以美国海军使用的BQM-34A/S型靶机为例,该靶机长6.98 m,翼展3.93 m,靶体直径0.94 m,起飞重量1.13 t,最大飞行高度15.29 km,最低飞行高度15 m,最大飞行速度0.96 Ma,最大过载7 g,续航时间37~61.5 min,最大航程1 200 km,可由空中投放或地面发射。该靶机可根据任务选择搭载红外或雷达拖靶、有源回波增强器、脱靶量测量系统等。
“石鸡 ”系列靶机是由诺•格公司研制的一种轻便型、可回收的亚音速多用途靶机,可模拟轰炸机、战斗机及反舰巡航导弹。该系列靶标发展了AQM-38A/B,MQM-74A,MQM-74C,BQM-74C等型号。该靶机长3.95 m,靶体直径0.35 m,翼展1.76 m,最大起飞质量233 kg。该靶机可由空中或水面舰发射,并用伞降回收。靶机可搭载红外或雷达拖靶、有源回波增强器、脱靶量测量系统等负载。
3)超音速靶机
超音速靶机主要模拟超音速战机和超音速反舰导弹。超音速靶机对动力系统、气动外形要求更高,技术难度也相应增加。美国海军超音速靶机的典型型号有 “火弩 ”(Firebolt)超音速靶机和 “丛林狼 ”(Coyote)超音速靶机。
“火弩 ”超音速靶机共有AQM-81A和AQM-81N两个型号,其中AQM-81N是美国海军服役型号。该靶机长5.20 m,机身直径0.32 m,翼展1.02 m,最大飞行高度30.50 km,最低飞行高度11.50 km,航速4.0 Ma,航程325 km,续航6.5 min,最大起飞质量558 kg。该靶机采用复合式固液体火箭发动机,双通道飞控稳定系统,可由空中发射,伞降回收,可加装回波增强器和脱靶量指示系统。
“丛林狼 ”超音速靶机是21世纪出美国海军研发的超音速靶机,代号GQM-163A,主要用于针对超音速掠海反舰巡航导弹的训练和武器系统测试。该靶机由主体发动机段和助推器段组成,总长9.56 m,主体发动机段长5.62 m,助推器段长3.94 m。该靶机在巡航段可以2.5 Ma的航速飞行81.5 km;末段以2.3 Ma的速度在4.5 m的高度飞行,并可实现最大11.2 g的机动。该靶机遇2005年10月首次试验成功,随后对其俯冲能力、耐热性等各方面性能进行改进,并于此后进行多次试验。该靶机可模拟俄罗斯 “俱乐部 ”反舰巡航导弹(SS-N-27)的威胁,为美国海军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测试。
4)旋翼靶机
旋翼靶机主要用于模拟直升机及旋翼无人机。美国海军主要使用早期的直升机改造为旋翼靶机。
20世纪60年代,美国海军基于HH-43F救援直升机,改装为QH4-3G靶机。该靶机长7.67 m,高7.34 m,旋翼直径14.33 m,重1.83 t,最大起飞重量3.08 t,航速120 km/h,航程354 km,最大悬停高度3.66 km。该靶机可搭载多类型负载,主要用于对直升机的侦察、防御训练。
20世纪80年代,美国波音公司研制了Mi-4UM旋翼靶机。该靶机采用俄罗斯“米格”24D “雄鹿”直升机的半尺寸模型,长8.32 m,宽1.12 m,旋翼直径6.6 m,最大发射重量170 kg,最大航速215 km/h。该靶机可逼真模拟武装直升机,用于测试空空导弹和地空导弹。
此外,随着技术发展,旋翼无人机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海战中。美军使用民用或自行研制的低成本旋翼无人机作为靶机,主要进行反侦察、反介入训练。
3 未来发展趋势目前,各国第4代战斗机全面服役,巡航导弹性能也不断提升,对未来靶机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美国海军靶机发展情况研究,其发展趋势如下:
1)高突防性
第4代战斗机和巡航导弹都具有高机动特性,使得未来靶标也需要具备相当的机动性,实现对其的逼真模拟。现代武器研制十分注重其突防性。超音速突防是现代武器常用的突防手段,攻击突然,不易被发现。另外,超低空突防也是较为有效的手段,飞行高度在5~15 m,可躲避雷达等探测设备。因此,未来超音速靶机仍是发展重点,对其突防特性提高可逼真模拟未来武器目标特性。
2)低可探测特性
现役性能先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都具有较好的隐身性,因此靶机也需具备低可探测性,主要包括雷达隐身特性、红外隐身特性及激光隐身特性。靶机可以通过减小雷达截面积,降低雷达反射信号强度,模拟战机雷达反射特性;通过改变辐射特性,降低辐射强度,调节红外辐射传输,模拟目标红外特性;同时改变外形结构,使用激光隐身涂料,模拟激光散射特性。
3)可集群控制
靶机的集群控制和协同任务是其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飞行器边端计数的迅速发展,多机协同是各国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对空武器需要具备打击多机编队能力。集群控制对靶机设计要求更高,不仅要能定位自身位置,还要通过网络通信推算其他靶机位置信息,并根据任务快速做出反应。靶机执行协同任务,有助于将训练上升至战略战术层面,同时有助于新型武器的研制测试。
[1] |
SCHNEIDE W. Report of the defense science board task force on aerial targets[R]. Office of the Under Secretary of Defense for Acquisition, Technology, and Logistics. Washington, D. C. October 2005.
|
[2] |
MENTAS M. US Aerial target programs[C]//46th Annual Targets, UAVs & Rang OPERATIONS, Symposium. San Antonio, Texas, 2008: 51–55.
|
[3] |
BUCKLEY P. US navy aerial target system[C]//49th Annual NDIA Symposium & Exhibition. Monerey, CA, 2011: 31–37.
|
[4] |
The Market for Aerial Targets[R]. Forecast International. 2011.
|
[5] |
丁力军, 丁海生, 马金歌. 美军空中靶标现状发展趋势及启示[J]. 国防科技, 2009(5): 87-92. DING Li-jun, DING Hai-sheng, MA Jin-ge. A status development trends and revelation of U. S. aerial target[J]. Defense Technology, 2009(5): 87-92. DOI:10.3969/j.issn.1671-4547.2009.05.019 |
[6] |
陈峰, 陈曦. 空中靶标发展趋势浅谈[J]. 无人机, 2005(6): 26-28. CHEN Feng, CHEN Xi. Development trends of aerial targets[J]. UAV, 2005(6): 26-28. |
[7] |
丁力军, 张俊, 辛庆伟. 滑翔式空中靶标总体设计与弹道仿真[J].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 2017, 32(1): 161-166. DING Li-jun, ZHANG Jun, XIN Qing-wei. System design of a glide aerial target and trajectory simulation[J]. Journal of Naval Aeronautical and Astronautical University, 2017, 32(1): 161-166. |
[8] |
梁明. 美国飞航式靶标现状及发展趋势[J]. 飞航导弹, 2017(7): 9-11. LIANG Ming.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f U. S. cruise missile targets[J]. Cruise Target, 2017(7): 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