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18, Vol. 40 Issue (11): 88-92   PDF    
近海固定式风机单桩大直径基础波浪载荷研究
孙博文, 李晔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要: 以一种近海风机的固定式单桩大直径基础为研究对象,使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STAR-CCM+计算求解了该基础在几种典型的波浪工况(包括规则波和不规则波)及不同海底泥面条件下所受的波浪载荷。本文通过对不同条件下载荷的数值和幅值频率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情况下桩基础受载的变化情况,总结相关规律,为结构设计提供参考。此外,本文将上述数值模拟结果与工程中常用的,由MacCamy和Fuchs提出的平面波对单圆柱作用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了本文使用的数值模拟方法与势流理论下对波浪载荷计算结果的差异。
关键词: 单桩大直径基础     波浪载荷     幅值频率    
Research on fixed large-diameter monopile foundation of an inshore wind turbine under sea loads
SUN Bo-wen, LI Ye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Abstract: A fixed monopile foundation with a large diameter for the inshore wind turbine is analyzed by STAR-CCM+, a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 (CFD) software. The analysis has to do with different sea loads under several typical wave conditions (including two regular waves and two irregular waves) and three seabed conditions. The variation of loads on the foundation and the summary of its regularity are derived from comparison among values and frequencies of load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which offers some references for structural design. Moreover,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potential method is also analyzed by comparing frequently-used theoretical results stemming from MacCamy and Fuchs, who analyzed the reaction between plane waves and a single cylinder,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CFD software.
Key words: large-diameter monopile foundation     sea load     frequency    
0 引 言

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近海风力资源,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统计评估,我国近海可开发的风能资源储量约750 GW。海上风能具有海面粗糙度小、风湍流强度小、主导风向稳定等特点。这有利于增大装机容量,减轻风机疲劳,降低塔架高度,并且不涉及土地征用、噪声扰民等问题[1]。因此在这些方面都较陆地风力发电有更多优势。

尽管从世界范围来看,未来海上风电会由近海固定式基础向深远海漂浮式基础发展,但当前我国的海上风力发电依然以近海固定式基础为主。使用这种基础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成熟度,而由于装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对基础的承载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近海风机基础正向单桩大直径发展。随着桩径增大,传统的在工程中广泛应用于细长体结构的Morison公式不再适用。本文工作围绕单桩大直径基础所受波浪载荷展开,通过CFD软件的数值模拟,研究在不同波浪作用下基础的受载情况,进而对结构设计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 固定式单桩大直径基础计算示例

使用STAR-CCM+软件建立单桩基础的几何模型和物理模型。

1.1 几何模型

以静水面为基准确定各高程,桩基础几何参数如表1所示。

表 1 桩基础几何参数 Tab.1 Geometrical parameters of the foundation

依照上述参数建立了桩基础和流体域几何外形。由于流场为对称结构,因此仅分析半个流域,以节省计算资源。计算域长宽高分别设置为400 m,30 m,33 m,用布尔运算减去桩基础半体,得到如图1所示的流体计算域。

图 1 流体域几何外形 Fig. 1 Configuration of fluid domain

其中桩基础轴线与Z轴重合,浪向沿X轴正向。速度入口位于x=–100 m处,压力出口位于x=300 m处,即留有300 m尾流区。由于涉及气液两相流的自由液面问题,因此初始设置静水面(z=0)以上有10 m的空气区,以下23 m均为液体区。

在计算泥面下降前(水深20 m)工况时,将上述流体计算域设置为高为30 m的长方体,其他设置保持不变。即水面以上10 m空气区,水下20 m为液体区。

另外,真实的海洋环境中,海床并不平整,尤其在桩基础与泥面交界处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冲刷坑。水流的冲刷作用一般包括自然演变冲刷、局部冲刷和一般冲刷。本文对冲刷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局部冲刷产生的冲刷坑,这是造成桩基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桩基础的存在对水流的行进形成阻碍,改变了周围的局部流场,引起附近急剧的泥沙运动,长此以往形成局部冲刷坑[2]。它不仅会减小桩基础周围的土侧抗力,引起基底应力的重新分布,而且会直接影响流场,从而带来波浪载荷的改变。为研究在形成冲刷坑后,桩基础根部的水质点流动情况和桩体受载荷情况,本文以20 m水深为基础设置一个深度为3 m的冲刷坑。尽管土木工程领域有一些计算冲刷深度的相关规范[34],但本文限于研究其造成的水动特性。因此为方便建模,冲刷坑几何形状设置为旋转抛物面,深度3 m,最大开口直径为桩底端直径3倍。有冲刷坑的流体域几何外形如图2所示。

图 2 有冲刷坑流体域几何外形 Fig. 2 Configuration of fluid domain with scour pit
1.2 物理模型

坐标系设置如图2所示。对于长方体流体计算域,其左端(x=–100 m)、上面(z=10)、背面(y=30)均设置为速度入口,右端(x=300)设置为压力出口,前面(y=0)设置为对称面,其余如底面和桩基础表面均设置为无滑移壁面。在x=200~300 m范围内设置阻尼消波区,防止波浪反射。所有算例的浪向均沿X轴正向方向,不规则波模拟时长600 s,规则波模拟时长100 s。

使用STAR-CCM+内置的VOF方法跟踪自由表面,湍流模型选用k-ε模型,数值方法采用非稳态隐式算法。k-ε模型模拟大的流动结构令人较为满意,而小尺度的湍流对我们关心的结果影响较小,且该模型已被许多工程师接受的一种模型并得到了广泛应用,故而选用k-ε湍流模型[5]

1.3 网格划分

网格划分需要平衡精度和计算量,如果网格过密,则会显著增大计算时间。由于对长方形计算域6个表面上的情况关心较少,网格可适当稀疏。在靠近桩基础壁面处需重点研究,网格应适当加密。此外,该问题涉及自由表面,由于自由表面对问题的影响较大,且变化较为剧烈。因此对自由表面附近的网格进行了进一步加密的处理。按此思路,对该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得到划分后的体网格如图3所示。

图 3 网格划分 Fig. 3 Mesh generation
1.4 各种工况的波浪参数

本文的模拟计算包含4种典型的波浪工况,其中2组不规则波,2组规则波,具体波浪参数如表2所示。

表 2 各工况波浪参数 Tab.2 Parameters of wave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4种波浪条件分别施加于1.1节描述的3种海床条件下的桩基础,共计12种不同算例。

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2.1 波浪载荷强度分析

由于桩基础为对称结构,除波浪传播方向所受载荷较大外,其他方向受载较小,因此以下所有载荷分析均为波浪传播方向上的载荷。

经过数值计算,获取了不同海床条件、各个工况下载荷的时程数据。图4~图6为12种条件下波浪载荷的时程数据。

图 4 水深20 m各工况载荷时历曲线 Fig. 4 Time-history curve under the depth of 20 meters

图 5 水深23 m各工况载荷时历曲线 Fig. 5 Time-history curve under the depth of 23 meters

图 6 有冲刷坑各工况载荷时历曲线 Fig. 6 Time-history curve with scour pit

从图中可见,由于波陡的增大和水深的减小,会加大波浪的畸变,生成的规则波亦产生变形,趋于形成波浪破碎。这对CFD软件和VOF方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如果进一步增大波陡则应考虑使用其他数值模拟方法。

根据以上各种情况下的时程数据,统计并获得各种工况下载荷的幅值,结果如表3所示。

表 3 各工况下载荷的幅值 Tab.3 Maximum loads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桩基础在23 m水深情况下,其水线面下表面积大于20 m水深情况,而与有冲刷坑情况表面积十分接近。因此表3中比较23 m无冲刷坑和有冲刷坑2列数据较有意义,从表中可明显发现有冲刷坑存在时载荷幅值均呈增大趋势。通过CFD数值模拟方法可发现冲刷坑的存在会增大载荷,而冲刷坑在工业界传统使用的基于势流理论的Morison公式等方法中未被考虑进来。因此传统方法对载荷的计算具有一定风险。

2.2 波浪载荷频率分析

将时程数据通过Fourier变换进行频域分析,可获得不同频率载荷的占比情况,其中占比最高的频率对结构影响最大,在结构设计时应尽量避开,以免发生共振。将这些占比最高的幅值频率列出,得到各种工况下各载荷对应的幅值频率如表4所示。

表 4 各工况下频率的幅值 Tab.4 Frequencies of highest proportion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表4 中可见无冲刷坑情况下,水深23 m与水深20 m的幅值频率差异不大,在不规则波条件下均接近谱峰频率,在规则波条件下均接近波浪频率。但有冲刷坑情况下频率均较无冲刷坑情况有所上升。对应4种工况23 m水深时幅值频率分别升高了32.76%,18.67%,19.11%,19.24%,对泥面位于水深20 m时4种工况下的载荷频率幅值分别提高了28.45%,11.02%,19.02%,19.14%。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到桩基础在安置一段时间,形成冲刷坑后其所受载荷频率会有所上升。为防止共振造成结构破坏,应将这种变化考虑在内。

3 与绕射理论的对比分析

在工程领域,对小尺度直径圆柱广泛使用Morison公式[6]计算所受波浪载荷。由于Morison公式忽略了波浪的绕射作用,而对大直径圆柱,如本文涉及的单桩大直径基础,波浪绕射作用明显,因此R.C. MacCamy和R.A. Fuchs[7]提出了平面规则波对单个圆柱的作用问题。基于微幅波假设,应用势流理论,假定流体无粘、无旋,对不同几何外形的纯圆柱形桩进行计算,从而对Morison公式进行修正。由于计算能力受限,在计算中将Bessel函数做了近似处理。实际上以现今的计算机技术可直接对Bessel函数进行计算,本文即不采用简化近似。根据势流理论,圆柱形桩在垂向位置高度为z处,单位长度上受到的横向载荷Fz可由以下方程得到:

${F_z} = \frac{{2\rho gH}}{k}\frac{{\cosh k(d + z)}}{{\cosh kd}}A\left(\frac{D}{L}\right)\cos (\sigma t - \alpha ){\text{,}}$

其中:

$A\left(\frac{D}{L}\right) = \frac{1}{{\sqrt {J{{_1'}^2}\left(\text{π} \frac{D}{L}\right) + Y_1^{'2}\left(\text{π} \frac{D}{L}\right)} }}{\text{。}}$

式中:H为波高;k为波数;d为水深;D为桩径;L为波长。对Fz沿垂向进行积分,得到圆柱桩总体受力。由于本文涉及的桩基础并非纯圆柱,而是直径在5.2~6 m之间变化的圆台。因此分别对直径5.2 m和6 m的圆柱桩按照MacCamy和Fuchs的方法进行计算,并与上述CFD计算结果进行对比。

绕射理论计算得到的是周期性载荷的幅值,而CFD方法得到一个幅值有小变化的周期性载荷。由于理论限制,因此只对比分析无冲刷坑规则波工况下的载荷数据。表5列出了规则波工况下2种方法计算的载荷幅值结果,其中CFD方法幅值为模拟时长内载荷极值的平均数。

表 5 规则波下载荷对比结果 Tab.5 The comparison of loads under regular waves

从上述对比中可见,通过绕射理论计算所得载荷均大于使用CFD方法计算所得平均载荷。因此,采用绕射理论进行设计,对于保证安全有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应注意,计算的载荷如果高于实际载荷过多,会带来材料的大量浪费,于成本节约不利。

4 总结与展望

本文使用STAR-CCM+软件,使用CFD方法对一种固定式风机桩基础在波浪中受到的载荷进行分析,并与传统应用势流理论的工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主要为以下3个方面。

1)Morison公式以及MacCamy和Fuchs的绕射理论均未考虑海床条件,本文分析了桩基础根部形成冲刷坑后的波浪载荷,发现同等条件下均较无冲刷坑情况下有所增大,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应注意这种趋势。

2)冲刷坑的存在对载荷的频率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得频率上升。为避免共振造成的结构破坏,在实际设计时应予考虑。

3)通过与MacCamy和Fuchs的绕射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FD计算结果较小,因此采用绕射理论设计可带来较高的安全性,但同时易造成材料浪费,提高成本。

通过上述分析以及结论,本文给出了近海风机单桩大直径基础设计的一些建议。本文将CFD结果作为基准,与工业界常用经验公式进行对比分析,实际上尽管CFD能够给出更为细致的结果,但由于当前相关技术水平的限制,依然不能取代实验结果。而且以当前技术水平,CFD计算仍要消耗大量计算资源,工程上的时间成本较大。因此未来可进行相关模型实验,以进一步校正结果,证实结论,为工程上使用的经验公式提供指导。

此外,本文中的冲刷坑假设为旋转抛物面,而实际的冲刷坑外形并不规则,因此未来可模拟其他形状冲刷坑并比较分析不同外形带来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肖运启, 贾淑娟. 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技术分析[J]. 华东电力, 2010, 38(2): 277-280.
[2]
王成华, 高洋, 李全辉. 冲刷条件下既有桥梁桩基础工作性状研究进展[J]. 铁道标准设计, 2016, 60(1): 59-65.
[3]
齐梅兰. 采砂河床桥墩冲刷研究[J]. 水力学报, 2005, 36(7): 835-838.
[4]
张玉娥. 桥渡设计[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5]
邓军, 许唯临, 杨忠超, 等. 基岩冲刷的数值模拟[J]. 水科学进展, 2005, 16(1): 47-51. DOI:10.3321/j.issn:1001-6791.2005.01.010
[6]
MORISON J R, JOHNSON J W, SCHAAF S A. The force exerted by surface waves on piles[J]. Journal of Petroleum Technology, 1950, 2(5): 149-154. DOI:10.2118/950149-G
[7]
MACCAMY R C, FUCHS R A. Wave forces on piles: a diffraction theory[J]. Wave Forces on Piles A Diffraction Theory,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