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作为一种开发海洋、保卫海洋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在民用还是在军用上,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1 – 3]。近些年,AUV作为一种新型运载体越来越广泛用来携带、运送、布放载荷。载荷可以是水下勘探设备、监控设备、侦察设备。载荷的数量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这种航行器是由载荷和运载体组成的一个多体系统[4]。载荷作为航行器的一部分,其被释放后,航行器一般会由于瞬间浮力发生变化而暂时失去平衡,严重时,AUV甚至会发生与载荷碰撞而失控的危险。文献[5 – 7]对AUV载荷分离方法和安全性进行了一些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这些研究都是基于AUV运载体与携带的载荷在同一轴线上的方式。本文介绍了一种AUV,其携带的载荷对称布置在AUV两侧。对该型AUV的载荷分离过程作了简单介绍,并主要针对AUV载荷分离过程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
1 AUV载荷布置及分离过程 1.1 AUV与携带载荷布置方案介绍AUV携带载荷布置如图1所示,该型AUV运载体采用流线型外形设计,携带的2个载荷均为负浮力(重力大于浮力)载荷,对称布置在AUV中部两侧。为了减少航行阻力和方便携带,载荷外形通常做成圆柱流线形。分离装置将载荷与AUV运载体固连成一体,航行过程中起到携带载荷的作用,当载荷与AUV分离时又起到了释放载荷的作用。浮力调节装置用来及时调整AUV在水下航行时因分离载荷引起的浮力变化。
当AUV携带载荷航行到达目标区域时,一侧分离装置解脱,该侧载荷依靠自身重力与AUV分离,继续航行至下一目标区域时,另一侧分离装置解脱,另一个载荷也依靠自身重力与AUV分离,至此,2个载荷完全实现与AUV分离。为了确保航行安全,通常AUV与载荷组成的多体系统在水下航行时调配成微正浮力[8],而载荷自身为负浮力,每次载荷分离后,运载体的浮力将大于重力,如果没有及时平衡这一变化,运载体水下航行将会失去平衡,甚至浮出水面而暴露目标,这一点对军用AUV尤为重要。鉴于此,AUV运载体内设有浮力调节装置,在每次载荷分离后,触发浮力调节装置快速进水,来平衡载荷分离后的重量变化。浮力调节具体过程可参见文献[9]。
2 AUV载荷分离实验数据分析为了充分验证该AUV载荷分离方法的可行性,将AUV分别携带2种不同重量的载荷在海上进行实际航行实验,航行过程中的数据实时记录在AUV中央控制单元内部,实验结束后下载内计数据,并对AUV航行姿态主要参数进行分析。
2.1 载荷负浮力为150 kg时分离过程AUV航行姿态分析实验工况1:AUV携带2个载荷水中重量均为150 kg,在水下30 m深以1 m/s的速度直线航行,在每次载荷分离后分别控制浮力调节装置进水150 kg。将载荷分离前后时刻的AUV航行姿态主要参数整理成图2所示,其中图2(a)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深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2(b)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c)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俯仰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d)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横滚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从图2可以看出,AUV在水下30 m深度以1 m/s速度航行至10 420 s左右时释放第1个载荷,由于释放载荷后AUV重力小于浮力,AUV先小幅上浮至30.7 m,通过自身浮力调节装置和舵机控制,航行深度小幅震荡后又恢复到30 m左右;第1个载荷分离前,AUV航行时横滚角在1.1°左右往复震荡,俯仰角在–2.5°上下轻微波动。由于第1个载荷位于AUV的右侧,其分离后,横滚角迅速变成在–2.3°左右震荡;俯仰角先降至–5°左右,又恢复至–2.3°左右。AUV继续航行至10 520 s左右时,位于AUV左侧的第2个载荷分离,横滚角迅速变成在1.2°左右震荡,俯仰角经过小幅波动后又恢复至–2.2°左右。可见,2个载荷全部分离后,AUV的航行深度、速度、俯仰角和横滚角又基本恢复到了载荷分离前的状态。
2.2 载荷负浮力为300 kg时分离过程AUV航行姿态分析实验工况2:AUV携带2个载荷水中重量均为300 kg,在水下30 m深以1 m/s的速度直线航行,在每次载荷分离后分别控制浮力调节装置进水300 kg。将载荷分离前后时刻的AUV航行姿态主要参数整理成图3所示,其中图3(a)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深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3(b)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c)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俯仰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3(d)是载荷分离前后AUV航行横滚角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从图3可以看出,AUV在水下30.5 m左右深度以1 m/s速度航行,载荷分离前,AUV航行横滚角在–0.5°~1.5°之间左右往复摆动,俯仰角在–1.7°左右上下波动。AUV航行至33 030 s左右时释放第1个载荷,由于第1个载荷位于AUV的右侧,其分离后,横滚角迅速变成在–4.8°左右震荡;俯仰角先降至–2.9°左右,又恢复至–1.7°左右。AUV继续航行至33 240 s左右时,位于AUV左侧的第2个载荷分离,横滚角由–4.8°迅速变成在0.3°左右震荡,俯仰角经过小幅波动后又恢复至–1.7°左右。可见,2个载荷分离后,AUV的航行深度、速度、俯仰角和横滚角又恢复到了载荷分离前的状态。
该布置方案中,载荷位于AUV运载体的中间两侧位置,载荷轴向重心基本位于AUV的轴向中间位置,而载荷纵向重心与AUV中间位置有一定的偏距,载荷分离前后对AUV航行俯仰角改变不大,对AUV航行横滚角影响较明显,从图2和图3中也可看出载荷分离前后对AUV航行横滚角的影响比对AUV航行俯仰角影响大。另外对比图2和图3还可看出,载荷在水中重量越大,第1个载荷分离后AUV的横滚角变化也越大。
3 结 语本为介绍了一种AUV左右两侧对称携带载荷布置方法,对AUV与载荷分离过程方案做了简单说明,通过对AUV携带载荷航行实验数据分析,验证了采用该布置方案,载荷分离可靠,且载荷分离前后对AUV水中航行姿态影响不大;同时,携带载荷水中重量越大,载荷分离对AUV水中航行状态,尤其是横滚角影响越大。
[1] |
陈强, 张林根. 美国军用UUV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10, 32(7): 129–134.
CHEN Qiang, ZHANG Lin-ge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US military UUV [J]. Ship Science and Tecnology, 2010, 32(7): 129–134. |
[2] |
郭凤水, 袁思鸣, 刘强. 军用UUV使命任务和装备性能分析[J]. 中国舰船研究, 2007, 2(5): 76–80.
GUO Feng-shui, YUAN Si-ming, LIU Qiang. Development of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their missions and capabilities [J]. Chinese Journal of Ship Research, 2007, 2(5): 76–80. http://www.wanfangdata.com.cn/details/detail.do?_type=perio&id=jckxjs201007028 |
[3] |
陈强, 兰晓娟, 王霜. 国外UUV系统在海洋调查中的应用 [J]. 舰船科学技术, 2012, 34(10): 133–136.
CHEN Qiang, LAN Xiao-juan, WANG Shuang. Applications of foreign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 in oceanographic survey [J]. Ship Science and Tecnology, 2012, 34(10): 133–136. |
[4] |
潘瑛, 徐德民, 宋保维, 等. AUV水下分离运动及分离方式研究 [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 22(4): 505–509.
PAN Ying, XU De-min, SONG Bao-wei, et al. On the kinematics and mode selection for separation motion of AUV [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loytecnical University, 2004, 22(4): 505–509. |
[5] |
潘光, 魏静, 陈诚. 载荷AUV进水过程分析及分离运动仿真[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4, 32(4): 576–580.
PAN Guang, WEI Jing, CHEN Cheng. Water injection analysis and separation motion simulation of AUV with payload [J]. Journal of Northwestern Ploytecnical University, 2014, 32(4): 576–580.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bgydxxb201404021.aspx |
[6] |
宋保维, 赵娥, 李家旺. AUV载荷分离方法及安全性研究 [J]. 计算机仿真, 2009, 26(1): 174–177.
SONG Bao-wei, ZHAO E, LI Jia-wang. Method and safty of load separation of AUV [J]. Computer Simulation, 2009, 26(1): 174–177. |
[7] |
余德海, 潘光, 邵成, 等. AUV载荷分离运动仿真研究[J]. 弹箭与制导学报, 2006, 26(2): 625–627.
YU De-hai, PAN Guang, SHAO Cheng, et al. Simulation of AUV's load separation [J]. Journal of Projectiles, Rockets, 2006, 26(2): 625–627.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tfzxb200809052.aspx |
[8] |
郑荣, 常海龙. 浮力调节系统在作业型AUV上的应用研究 [J]. 微计算机信息, 2006, 22(6): 207–209.
ZHENG Rong, CHANG Hai-long. Applied research of the buoyancy regulating system on work AUV [J]. Control and Automation, 2006, 22(6): 207–209. 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jsjxx200626072.aspx |
[9] |
付佳杰, 胡玉梅, 杨海鹏, 等. 水下弹簧活塞式浮力补偿装置: 中国, CN201410509841.5[P]. 2015–03-25.
FU Jia-jie, HU Yu-mei, YANG Hai-peng, et al. Underwater spring piston buoyancy compensation device [P]: Chinese patent, CN201410509841.5. 2015–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