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船科学技术  2018, Vol. 40 Issue (1): 108-113   PDF    
船用电喷柴油机SCR系统吹灰装置喷孔布置优化有限元分析
杨智远, 张钊, 江国和     
上海海事大学 商船学院,上海 201306
摘要: 以MAN电喷柴油机SCR系统吹灰装置管路作为研究对象,用Fluent软件作为计算工具,吹灰装置管路上的喷孔分布一般分为3×3和4×4的2种布置方案,对这2种喷孔的布置方案通过研究,仔细比较了A,B,C三种不同布置方案在不同的喷孔间角与吹扫压力下的吹扫覆盖率,对C方案的布置提出了优化措施。鉴于SCR反应器的结构可能会对最边上的喷孔造成影响,提出D方案对反应器最外侧的喷孔布置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吹扫压力和喷孔间角,为吹灰装置的研究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 SCR反应器     喷孔间角     吹扫压力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ayout and optimization of marine diesel engine SCR system blowing device spray hole
YANG Zhi-yuan, ZHANG Zhao, JIANG Guo-he     
Merchant Maritime Colleg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China
Abstract: Taking MAN EFI diesel soot blowing device pipeline SCR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aking Fluent software as a tool of calcula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spray hole ash device on the pipeline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kinds of layout method of 3×3 and 4×4, comparing the A, B, C three different layout scheme under the different spray hole angle and the pressure of the sweep coverage. The optimization of C scheme is put forward, in view of the structure of SCR reactor may affect the spray hole on the edge of the hole, D scheme of the lateral arrangement of spray reactor were analyzed, The optimum blowing pressure and the angle between the spray holes are obtained, which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sign of the soot blowing device.
Key words: SCR reactor     spray angle     purge pressure    
0 引 言

SCR技术最早由美国的Eegelhard公司发明,由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工业化[1]。该技术是在有氧的条件下,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利用NH3作为还原剂将烟气中的NOx还原为N2和H2O[23],该套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具有较高的脱硝率,在工作中具有运行可靠等优点。SCR技术在火力发电厂已经被广泛应用,近十几年来该项技术在船舶柴油机的应用上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课题。

烟气中的飞灰沉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飞灰的沉积过程包括传热、飞灰颗粒的运动以及飞灰与反应器黏附等过程。烟气的积灰是松散型的很容易掉落并最终掉落到催化剂表面,形成堵塞,松散的积灰主要受重力、范德华力等力的作用附着在SCR反应上面,不受其他化学力的作用[4],胡琛研究结果发现,积灰的粘结强度在50~250 Pa之间,比较容易清除。

废气中的灰尘沉积在催化剂表面沉积,从而阻碍了NOx、NH3、O2到达催化剂的活性表面,降低了NOx的转化率。陈进生等[5]研究发现废气中的粉尘会造成孔径小于3.5 nm的催化剂孔道发生堵塞,强华松等[6]研究发现,积灰沉积在催化剂的孔道上,随着聚集的机会越来越多,机会颗粒之间互相交错搭建,最终可能将催化剂的孔道堵塞,此外飞灰中含有的Na,K等元素还容易造成催化剂中毒,从而降低NOx的转化率[7]

为了降低和预防SCR系统催化剂表面的机会沉积,提高NOx的转化率,减小反应器的压降,通常在SCR反应器内部加装吹灰装置来保证反应高效进行。本文研究SCR反应器吹灰装置喷孔布置方案的合理性,并且对其提出优化措施。

1 喷孔布置方案

对于压缩空气式吹灰装置来讲,喷孔布置在压缩空气管路上,定义喷孔间角度为θ,压缩空气管路选择型号D32标准不锈钢管,壁厚为5 mm,如图1所示。

图 1 喷孔间角示意图 Fig. 1 The picture of nozzle angle

以催化剂单元的1/4横向尺寸为160 mm×160 mm×500 mm的研究对象,喷孔数量按照3×3和4×4的布置方法提出A,B,C三种布置方案。

1.1 喷孔布置方案A

方案A是按照3×3的数量对喷孔进行布置,如图2所示,以1个催化剂单元内的1根压缩空气管路作为研究对象,该型催化剂的横截面尺寸为160×160,该方案提出在催化剂单元内取3个压缩空气管路的截面,在每个截面上分别布置3个喷孔,合计1根压缩空气管路上有9个喷孔。

图 2 布置方案A示意图 Fig. 2 Schematic diagram of layout scheme A

方案A研究喷孔间角θ分别为20°,25°,30°,35°,40°,压缩空气的吹扫压力控制为5 bar,10 bar,15 bar进行研究

1.2 喷孔布置方案B

同布置方案A一样选择相同型号的催化剂,该方案喷孔数量按照4×4进行布置,在1个催化剂单元内的1根压缩空气管路上均匀选择4个截面,每个截面上按照均匀的喷孔间角布置4个喷孔,合计为16个喷孔,如图3所示。

图 3 布置方案B示意图 Fig. 3 Schematic diagram of layout scheme B

方案B研究的是喷孔间角θ分别为15°,20°,25°,30°,35°,压缩空气的吹扫压力分别为5 bar,10 bar,15 bar进行研究。

1.3 喷孔布置方案C

C方案提出在一个催化剂单元内部布置2根压缩空气管路,同方案B一样,选取4个截面,在每根管子的每个截面上布置2个喷孔,合计共有16个喷孔。布置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 4 布置方案C示意图 Fig. 4 Schematic diagram of layout scheme C

将喷孔间角分别控制为40°,50,60°,70°,压缩空气的压力不变同样为5 bar,10 bar,15 bar进行研究。

2 各布置方案有限元分析 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该计算模型选取的计算域尺寸为160 mm×160 mm×500 mm,计算域的选取取决于催化剂的型号,该型催化剂单元的截面尺寸为160 mm×160 mm,方案B的计算域模型如图5所示。

图 5 方案B计算域 Fig. 5 Scheme B computing domain

本文在对几何模型进行划分网格时通过切分的控制手段,对模型采用六面体网格进行划分[89],六面体网格在计算精度、划分网格数量、收敛性等方面较四面体网格有明显的优势[10],能够有效避免因为网格质量所造成的计算问题。网格划分的结果如图6所示。

图 6 方案B网格划分结果 Fig. 6 Results of B scheme mesh

从模型网格划分的结果来看,网格的平均质量在65%以上,具有较高的网格质量,能够满足计算的要求。

2.2 求解控制与边界条件

本文的计算是基于Ansys的Fluent模块进行计算,分别对于A,B,C三种方案进行流场分析计算,计算过程是基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N-S)进行求解[11],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如下所示:

$\begin{aligned}\rho \frac{{{\rm d}u}}{{{\rm d}t}} = - \frac{{\partial p}}{{\partial x}} + \rho X + \mu \Delta u, \\\rho \frac{{{\rm d}v}}{{{\rm d}t}} = - \frac{{\partial p}}{{\partial y}} + \rho Y + \mu \Delta v, \\\rho \frac{{{\rm d}w}}{{{\rm d}t}} = - \frac{{\partial p}}{{\partial z}} + \rho Z + \mu \Delta w{\text{。}}\end{aligned}$

式中:uvw分别为xyz方向上的速度分量;t为时间;p为压力;ρ为密度;μ为运动黏性系数。

质量守恒方程:

$\frac{{\partial \rho }}{{\partial t}} + \frac{\partial }{{\partial {x_i}}}\left( {\rho {u_i}} \right) = 0,$

动量守恒方程为:

$\frac{\partial }{{\partial t}}\left( {\rho {u_i}} \right) + \frac{\partial }{{\partial {x_j}}}\left( {\rho {u_i}{u_j}} \right) = - \frac{{\partial p}}{{\partial {x_i}}} + \frac{{\partial {\tau _{ij}}}}{{\partial {x_j}}} + \rho {g_i} + {F_i}\text{。}$

由于气体流动较为复杂,恰当地选择湍流模型能够较为真实地描述流动中的主要物理过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的精度,故选用Realizable k-ε两方程湍流模型作为计算的湍流模型[1213],该湍流模型方程在工程上应用广泛,是一种可信度较高的模型,该湍流模型的2个方程如下所示:

$\begin{align}&\displaystyle\frac{\partial }{{\partial t}}\left( {\rho k} \right) + \frac{\partial }{{\partial {x_i}}}\left( {\rho k{u_i}} \right) = \frac{\partial }{{\partial {x_j}}}\left[ {\left( {\mu + \frac{{{\mu _t}}}{{{\sigma _k}}}} \right)\frac{{\partial k}}{{\partial {x_j}}}} \right] +\\ & {G_k} + {G_b} -\rho \varepsilon - {Y_M} + {S_k},\\&\displaystyle\frac{\partial }{{\partial t}}\left( {\rho \varepsilon } \right) + \frac{\partial }{{{x_j}}}\left( {\rho \varepsilon {u_j}} \right) = \frac{\partial }{{\partial {x_j}}}\left[ {\left( {\mu + \frac{{{\mu _t}}}{{{\sigma _\varepsilon }}}} \right)\frac{{\partial \varepsilon }}{{\partial {x_j}}}} \right] + \\ &\rho {C_1}{S_E} - \rho {C_2}\frac{{{\varepsilon ^2}}}{{k + \sqrt {v\varepsilon } }} + {C_{1E}}\frac{\varepsilon }{k}{C_{3\varepsilon }}{G_b} + {S_\varepsilon }{\text{。}}\end{align}$

在计算方法上选择速度与压力耦合的方法进行求解,计算域的出口为压力出口 ,将该出口的压力设置为标准大气压力。

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通过对方案A、方案B和方案C的模拟计算,得到在喷孔距离催化剂表面180 mm(压缩空气管路中心线距离催化剂截面195 mm)截面上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简称覆盖率a,如图7所示。

图 7 A,B,C三种方案计算结果 Fig. 7 Calculation results of A, B, C three schemes

通过以上曲线可得出以下结论:

1)A,B,C三种方案在吹扫压力为5~10 bar时随着压力的增大,覆盖率a增大的速率很大,当压力大于10 bar之后,随着吹扫压力的增大覆盖率a增大的速度有所减小。

2)A,B,C三种方案的覆盖范围随着压力的增加逐渐增加。在压力5 bar~15 bar之间,方案A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3~0.49之间;方案B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47~0.67之间;方案C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55~0.93之间。

3)方案B和方案C的覆盖范围明显优于方案A,在压缩空气压力为5 bar时,方案A和方案B覆盖范围相近,随着压缩空气的压力增大,方案C明显优于方案B。方案A、方案B和方案C在喷孔夹角为40°,30°,60°时表现出良好的吹扫性能。

A,B,C三种方案在最佳喷孔间角下各吹扫压力的下的覆盖率对照如表1所示。

表 1 最佳喷孔间角覆盖率对照表 Tab.1 Comparison table of angle coverage between the best spray holes

选择A,B,C覆盖率增长率的奇点的吹扫压力为10 bar,在方案的最佳喷孔夹角下得到其速度分布云图如图8所示,依次为方案A、方案B和方案C的速度云图。

图 8 A,B,C三种方案的速度云图分布 Fig. 8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graph of A, B and C

综合A,B,C各方案的覆盖率情况,最终评价C方案布置更加合理、吹扫的覆盖率更大,性能更加有保障。

4 吹灰装置喷孔优化 4.1 方案C优化设计

在方案C的基础上对喷孔间角度进行优化,并确定最终的压缩空气压力。喷孔间角度θ选取50°,54°,58°,60°,62°,66°,70°进行优化,压缩空气压力选择5 bar,6 bar,7 bar,8 bar,9 bar,10 bar,11 bar,12 bar,13 bar,14 bar,15 bar。通过仿真优化得到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与喷孔角度、压缩空气压力变化的曲线如图9所示。

图 9 方案C覆盖率曲线 Fig. 9 Coverage curve of scheme C

通过方案C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比值的对比曲线可知,在压缩空气压力大于10 bar后,曲线整体变得平缓,且当θ=60°时,覆盖范围面积比都已达到0.9以上,说明压缩空气速度在15 m/s以上的覆盖范围都已达到90%以上。在喷孔间角度θ=60°时的曲线覆盖范围优于其他角度,所以最终选定方案C喷孔角度θ为60°,压缩空气压力选定在10~13 bar之间。

4.2 喷孔最终方案优化

由于催化剂壳四周由钢结构搭建而成,若按照方案C进行布置压缩空气管路,靠近壳体的管路与结构钢之间存在干涉,所以靠近催化剂壳体区域压缩空气管路布置不能够按照方案C布置。采用靠近壳体附近喷孔布置进行重新设计、中间区域压缩空气管路布置选择方案C。压缩空气管路布置示意图如图10所示。

图 10 压缩空气管路布置示意图 Fig. 10 Schematic diagram of compressed air pipe

由于压缩空气管路不在研究对象中心,重新设计喷孔布置方案D:管路中心距离研究对象一侧为53 mm、另一侧为107 mm。方案喷孔数量由原来的4个增加至5个,将5喷孔分为两侧,喷孔间角度为θθ选择15°,20°,25°,30°进行优化分析。压缩空气压力选择5 bar,6 bar,7 bar,8 bar,9 bar,10 bar,11 bar,12 bar,13 bar,14 ba,15 bar。通过仿真优化得到覆盖率与喷孔角度、压缩空气压力变化的曲线,如图11所示。

图 11 方案D覆盖率的对比曲线 Fig. 11 Comparison curve of scheme D coverage

图13显示在方案D中喷孔间夹角为20°时,在各吹扫压力下,覆盖率均处于最大值,当吹扫压力超过10 bar时,在喷孔夹角处于20°的条件下,随着吹扫压力的增大覆盖率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故将最佳的吹扫方案的吹扫压力定为10~13 bar。当吹扫压力为10 bar,D方案的喷孔间角为20°,在距压缩空气管路中心线距离195 mm截面处速度分布云图如图12所示。

图 12 方案D速度云图 Fig. 12 Scheme D velocity graph
5 结 语

通过A,B,C三种布置方案的有限元分析与优化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方案A在在喷孔角度为35°时,吹扫效果优于其他角度;方案B在喷孔角度为30°时吹扫效果优于其他角度;方案C在喷孔角度为60°时吹扫效果优于其他角度。

2)方案A,方案B和方案C的覆盖范围随着压力的增加逐渐增加。在压力5 bar~15 bar之间,方案A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3~0.49之间;方案B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47~0.67之间;方案C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55~0.93之间。

3)方案B和方案C的覆盖范围明显优于方案A,在压缩空气压力为5 bar时,方案A和方案B覆盖范围相近,随着压缩空气的压力增大,方案C明显优于方案B。根据反应器压缩空气管路状况实际情况,靠近壳体附近喷孔布置选择方案D、中间区域压缩空气管路布置选择方案C。对方案D进行优化,喷孔间角度为20°时能够获得较大的覆盖面积,压缩空气压力在10~13 bar之间,方案D覆盖范围与截面面积之比在0.8~0.83之间。通过A,B,C,D四种吹灰装置喷孔布置方案的分析优化比较,得到了SCR反应系统吹灰装置喷孔设计的最佳方案,为吹灰装置的设计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性意见。

参考文献
[1] 高凤, 杨嘉谟. 燃煤烟气脱硝技术的引用与进展[J]. 环境保护科学, 2007, 33 (3): 11–13.
[2] 吴碧君, 王述刚, 等. 烟气脱硝工艺及其化学反应原理分析[J]. 热力发电, 2006 (11): 59–60. DOI: 10.3969/j.issn.1002-3364.2006.11.020
[3] 范红梅, 等. V2O5-WO3/TiO2催化剂氨法SCR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 [J]. 燃烧化学学报, 2006, 34 (3): 377–380.
[4] 岑可法. 锅炉和热交换器的积灰、结渣、磨损和腐蚀的防止原理与计算[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
[5] 陈进生, 商学松, 赵金平, 等. 烟气脱硝催化剂的性能检测与评价[J]. 中国电力, 2010, 43 (11): 64–69.
[6] 强华松, 刘清才. 燃煤电厂SCR脱硝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J]. 材料导报, 2008, 22 (专辑Ⅻ): 285–287.
[7] CASTELLINO F, JENSEN A D, JOHNSSON J E, et al. Influence of reaction products of k-getter fuel additives on commercial vanadia-based SCR catalysts part Ⅱ: simultaneous addition of KCI, Ca(OH)2, H3PO4, H2SO4 in a hot fuel gas at a SCR pilot-scale setup [J].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09, 86 (3-4): 196–215. DOI: 10.1016/j.apcatb.2008.11.009
[8] 李海峰, 吴冀川, 刘建波, 等. 有限元网格剖分与网格质量判定指标[J]. 中国机械工程, 2012, 23 (3): 368–377.
[9] BLACKER T. Automated conformal hexahedral meshing constraint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Engineering with Computers, 2001, 17 (3): 201–210. DOI: 10.1007/PL00013384
[10] 王忠雷, 赵国群, 黄丽丽, 等. 六面体网格体积成形有限元分析关键技术[J].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0, 18 (4): 509–513. DOI: 10.11951/j.issn.1005-0299.20100415
[11] 彭维红, 张海翔. CFD软件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 亚太教育, 2016, 7 : 69–69.
[12] 雷林, 王智祥, 孙鹏, 等. 计算流体力学k-ε二方程湍流模型应用研究[J]. 船舶工程, 2010, 32 (3): 5–8.
[13] 王泽斌, 宋涛, 张春梅. SV型静态混合器数值模拟湍流模型选择[J]. 当代化工, 2016, 45 (1): 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