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探测打捞系统是一种重要的水下无人系统,在民用和军用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民用领域,随着频繁的海洋经济活动和科学研究,不断有潜水器、海洋探测仪器等贵重海洋工程设备丢失,需要对它们进行探测打捞、获取数据、查找丢失原因[1 – 2]。同时飞机、轮船沉没事故不断发生,飞机失事后需要探测打捞黑匣子,分析出事原因;轮船沉没需要打捞出重要物品。在军用领域,海军部队在进行海上训练、执勤时,不可避免发生训练目标或测量仪器丢失事故,设备丢失后必须要进行打捞,以分析失败原因、保护国家秘密。因此,十分必要研究一种专用深海探测打捞系统,以满足日益紧张的水下打捞作业需求。
水下探测打捞系统要能适应复杂的海洋环境,须具备高效推进、灵活的空间运动能力,同时能在有限的空间配置不同的传感器和打捞工具以满足环境探测、目标识别、水下航行和水下打捞的需要[3]。国外比较著名的CURV系列机器人是典型的打捞系统,成功完成了丢失氢弹的深海打捞,开创了无人系统水下打捞的先例。国内经过多年的研究,先后研制出自走式海缆埋设机CISTAR、“海龙”号、8A4等水下作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以探测为主,虽然具备一定的水下打捞能力,但不能满足打捞设备多样性的需求[4 – 5]。
本文设计的探测打捞系统采用4个主推进器、3个垂直推进器的组合方式实现打捞作业时灵活的运动控制,配备5功能液压机械手和专用打捞工具,可实现水下小物体、大体积物体以及重载沉物的打捞。
1 深海探测打捞系统组成 1.1 系统总体设计深海探测打捞系统采用开放型结构,便于设备搭载、推进器布置和各设备安装调试,最优地发挥各设备功能。系统由潜航体框架、浮力组件、综合控制装置、高压直流能源装置、探测识别装置、推进器、打捞作业装置组成。系统设计150 kg剩余浮力,以满足不同情况下的设备搭载需求。系统如图1所示,设备工作深度见表1。
深海探测打捞系统在海底打捞作业时需要良好的机动性、抗流能力和控位能力,本文采用多推进器组合推进方式来实现。推进装置布置时尽量保证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不耦合[6],减少附加运动带来的控制难度;保证机器人具有良好的直线航行能力、原地旋转能力和左右平移能力,机器人同时要满足垂直运动和打捞作业时姿态平稳。因此,水平方向采用4推进器环形45°的配置方式;中心垂直面60°对称布置里2个推进器;尾部垂向布置1个垂直推进器,当机械手伸出作业时减小纵倾角,保持系统姿态平稳。推进装置布置方式如图2所示。
探测识别装置实现打捞目标的搜索和二次定位,并辅助打捞作业。该装置由声呐、彩色摄像机、照明灯及可俯仰机构组成。声呐和彩色摄像机固定支架上,照明灯分布于摄像机两侧并尽量远离摄像机,构成探测装置[7 – 8]。探测装置固定在机器人的前部,在目标搜索、识别、打捞过程中可随时调节俯仰机构辅助打捞作业。
打捞作业装置是深海探测打捞系统核心装置,包括大功率5功能液压机械手和专用打捞工具。通过机械手和专用工具的配合可实现小目标、轻载和重载3种沉物的打捞。水下小目标打捞时直接控制械手抓取;轻载打捞由机械手控制捕捉器捕捉目标,然后操控打捞系统返回母船,通过连接打捞目标的细钢丝绳实现打捞;重载打捞由重载打捞转接器,专用起吊竿和重载打捞绳索配合完成[9 – 10]。水下打捞示意图见图4。
探测打捞系统完成打捞作业包括目标的搜索识别、打捞工具的挂放和目标的打捞回收3个过程,同时打捞目标的不同,具体打捞方法存在差异。
2.1 小目标打捞打捞目标为黑匣子等质量、体积较小的目标时,水下打捞主要依靠液压机械手完成,通过操控探测打捞系统和机械手配合可完成打捞工作。具体流程为:1)确定打捞区域;2)布放探测打捞系统;3)声呐搜索目标;4)搜索到疑似目标后抵近目标,开启照明灯和摄像机识别目标,并观察周边环境;5)打捞目标确认后,操控打捞系统,控制机械手打捞目标;6)回收打捞系统,流程如图5所示。
当打捞目标质量大于40 kg或尺寸超出机械手手抓尺寸时,需要轻载打捞工具实现打捞。通过探测打捞系统、机械手和专用工具的配合可完成打捞作业,具体方法如下:1)确定打捞目标;2)拆掉机械手手爪关节,安装轻载捕捉器;3)打捞系统自检完毕入水;4)打捞系统向目标点运动,开启声呐搜索目标;5)发现疑似目标后抵近确认目标;6)目标确认后控制打捞系统保持平稳,操作机械手控制捕捉器捕捉目标;7)摄像机确认目标捕捉完成后,探测打捞系统后退并控制机械手松开捕捉器;8)操控打捞系统上浮,小绞车系放细钢索;9)打捞系统回收完毕后,通过细钢索打捞轻载目标。具体打捞流程如图6所示。
重载打捞时,目标可为无锚索目标和携带锚索装置的目标两类。携带锚索装置目标打捞只需通过打捞系统携带锚链破断器破断锚链,目标浮出水面即可完成打捞。无锚索目标打捞时,具体打捞方法如下:1)确定打捞目标;2)拆掉机械手手爪关节并安装捕捉器;3)打捞系统自检完毕入水;4)打捞系统向目标运动,开启声呐搜索目标;5)发现疑似目标后抵近确认目标;6)目标确认后控制打捞系统保持平稳,操作机械手控制捕捉器捕捉目标尾翼;7)通过摄像机确认目标捕捉完成后,探测打捞系统后退并控制机械手松开夹具;8)操控探测打捞系统上浮,打捞系统的小绞车系放钢索;9)通过细钢索安装携带粗钢索的重载转接器,重载转接器沿着细钢索下滑与起吊竿对接;10)对接完成后通过粗钢索打捞。重载打捞流程如图7所示。
系统调试完毕后,针对不同打捞目标开展了打捞试验,验证系统的可靠性和打捞性能。
3.1 小目标打捞选定一开阔水域,分别布放一类似海底铠装电缆沉底目标和一小型悬浮目标,分别开展了打捞试验。试验过程中,探测打捞系统先通过前视声呐大范围搜索目标,远距离发现疑似目标后抵近观察,通过摄像机确认为打捞目标后,操作打捞系统的水下姿态位置和机械手的动作完成目标的抓取,抓取成功后控制打捞系统上浮完成打捞作业。典型目标打捞如图8所示。
选定一宽阔、水底相对干净的水域,布放一重300 kg,直径为533 mm的典型航行器目标。探测打捞系统自检完毕后,将机械手手抓关节替换为捕捉器。系统布放入水,开启前视声呐搜索目标,声呐发现目标后,操作推经装置使打捞系统抵近目标,通过摄像机确认目标控制探测打捞系统水中位置及姿态,操作机械手捕捉目标,目标捕捉完毕后系统浮出水面,通过细钢索直接打捞目标。水下轻载捕捉如图9所示。
选定一合适水域,布放一重1 t,外形不规则海工设备目标。探测打捞系统自检完毕后,将机械手手抓关节替换为捕捉器。系统布放入水,开启前视声呐搜索目标,声呐发现目标后,操作推经装置使打捞系统抵近目标,通过摄像机确认目标控制探测打捞系统水中位置及姿态,操作机械手捕捉目标,目标捕捉完毕后系统浮出水面并释放细钢索,通过细钢索挂放重载打捞转接器,重载打捞转接器顺着细钢索下滑锁住起吊竿,与目标连为一体,通过与重载转接器相连的粗钢索直接打捞目标。重载转接器捕捉目标如图10所示。
本文针对一般水下机器人难以满足水下多类沉物打捞作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探测打捞系统,系统在有限的空间里配备多推进器以提高打捞作业控位能力,安装5功能液压机械手以实现小目标打捞。同时充分利用机械手的灵活性,设计与之匹配的捕捉器用于目标捕捉,并设计重载打捞转接器、起吊竿、水下绞车等专用打捞工具,实现不同种类的沉物目标打捞。针对不同种类打捞目标,本文给出了打捞方法和试验结果,为水下沉物打捞系统的设计提供借鉴。
[1] |
陈强, 张林根. 美国军用UUV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 舰船科学技术, 2010, 32 (7): 129–134.
CHEN Qiang, ZHANG Lin-gen.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al development trend of US military UUV[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32 (7): 129–134. |
[2] |
王祖温. 救助打捞装备现状与发展[J]. 机械工程学报, 2013 (20): 91–100.
WANG Zuwen. Current Development of Rescue and Salvage Equipments[J].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2013 (20): 91–100. |
[3] |
刘芙蓉, 陈辉. 自主式水下潜器研究开发综述[J]. 舰船科学技术, 2008, 30 (5): 20–23.
LIU Fu-rong, CHEN Hui.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J]. SHIP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30 (5): 20–23. |
[4] |
徐玉如, 李彭超. 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J]. 自然杂志, 2011, 33 (3): 125–132.
XU Yu-ru, LI Peng-chao. Developing Tendency of 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J]. Chinese Journal of Nature, 2011, 33 (3): 125–132. |
[5] |
徐玉如, 庞永杰, 甘永, 等. 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展望[J]. 智能系统学报, 2006, 1 (1): 9–16.
XU Yu-ru, PANG Yong-jie, GAN Yong, et al. AUV-state of the art and prospect[J]. CAAI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Systems, 2006, 1 (1): 9–16. |
[6] | 魏延辉, 田海宝, 杜振振, 等. 微小型自主式水下机器人系统设计及试验[J].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2014, 35 (5): 566–570. |
[7] | 陶元中, 赖建云, 王归新, 等. 打捞器设计报告[R]. 武汉: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一研究所, 2014. |
[8] | KRAUT W K, SWIENCINSKI H J. Reliability of the mark 7 mod 3 arresting gear[R]. American: AD-845390, 968. |
[9] |
曾军财. 基于水下打捞与回收技术的研究[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 2012, 12 (6): 181–183.
ZENG Jun-cai. Salvage and Recovery Technique of Underwater Equipment[J].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AUTOMATION, 2012, 12 (6): 181–183. |
[10] |
严安庆, 江国金, 吴中平. 深水打捞利器-二分体式机械手[J]. 救捞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会集, 2006 : 113–116.
Anqing Yan, Guojing Jiang, Zhongping Wu. A Salvage Tool for Deep Water-sepamble Manipulator[J]. Committee of Rescue and Salvage 2006academic exchangemeeting, 2006 : 113–116. |